打印

灵修日记(一)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4—5:犹大提出积极地请求与消极的因素

我们看见犹大在这里以积极的语气提出假设性请求,说明只要雅各“打发”他们的小兄弟便雅悯与他们同往,他们就会下埃及去籴粮;又以消极道路所产生的结局告知父亲,原因是“那人对我们说:‘你们的兄弟若不与你们同来,你们就不得见我的面’”。非常明显,犹大在这里说了两种假设,分别是正面积极性的(结果就是他们籴得粮食归来)与反面消极性的(结果便是他们就不去埃及),犹大又表明,这并非他们对父亲的要挟,而实在是埃及的宰相所提出的条件。

犹大的言语是极其智慧的,他知道当前是最好的交涉时期,因为他们正处在饥荒的困境中,这使得他有机会与父亲进行交涉,因为这是他们父亲所提出的,让他们去埃及地籴粮。

我们首先看见犹大对雅各所表明的,乃是两种假设性的现象,首先说到的是积极性正面性的,就是“你若打发我们的兄弟与我们同去……”,这是表明犹大的信心,因为他知道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他敢于提出这种假设。犹大请求他们的父亲雅各允许他们的兄弟与他们同去,可见他感受到弟兄同行的必要性,他也要让他的父亲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他在这里提出这种假设,乃是他们兄弟道路统一的假设。犹大知道,要想带小兄弟走,必须经过父亲的打发,因为这是父亲唯一的所爱,他不愿意在未得父亲应允的前提下将小兄弟带走,因为他深知父亲对小兄弟的关切之情过于一切,这里给我们看见犹大的孝敬之心,乃是众弟兄无可比拟的。犹大的孝敬之心在与他对父亲的了解理会与同感,因为他自己也已经做父亲了,对于父亲的感受深有体会,又因他的家庭经历过于众弟兄,与父亲雅各的模式相似,所以他能够体会他父亲的心情,能够感受他父亲的感受。他在这里只是以假设性的语气对父亲说话,让父亲知道小兄弟前去的必要性,这与流便所提出要求的方式截然不同,流便所说的都是空话,他没有让父亲感受到他与父亲同感,所以无法让父亲信服。犹大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父亲的感受,所以在他的假设中充满了爱的能力!

犹大所说让小兄弟同去所产生的结果便是“我们就下去给你籴粮”,这里给我们看见犹大知道目前情况的紧迫性在何处,所以他以籴粮为重点,转移了对便雅悯的重视点,让父亲看见目前的危机不在于便雅悯,乃在于粮食。犹大知道他们所走的道路是下坡路,因为他们的注重点不是生命,而是生活!但目前他们所面临的危机正是生活上的需要,是粮食问题没有解决,这不仅关乎他们的生命,也关乎他们的父亲雅各以及他们的小兄弟便雅悯,如若他们前往埃及地籴粮,不仅是他们,就包括雅各与便雅悯,他们的生命都得保全!他们就此也救出了在埃及地被困的西缅。非常明显,在饥荒中,他们所需要的是粮食,所以为了粮食,他们必须付出代价!雅各也必须付出代价!犹大正是看见了这时的需要,所以他勇于求得父亲交出便雅悯,请求父亲让便雅悯与他们同行,因为他们都同处危机之中,所以同往埃及是唯一解决生命危机的途径!

犹大又以反面的、消极的情况让父亲看见危机,说道:“你若不打发他去,我们就不下去!”这话似乎带有威胁性,好像是在以他们的道路威胁父亲,让他们的父亲亲自打发便雅悯去。非常明显,犹大这句话充满了智慧,他知道,只有父亲亲自的打发,才显明这事是父亲的心甘情愿所做,否则父亲不知道哪一天会后悔,结果更是不堪设想!犹大要求父亲心甘情愿,这对雅各而言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但对于被打发的众弟兄,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他们道路中的必要同行者。犹大知道,这是一条下坡路,很可能就有去无回了,如若他们的父亲不打发便雅悯前去,他们即便前往埃及地,也是白费脚劲,既是如此,不如不去!

犹大表明,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那地的主人曾经以此为要挟,若不让他们的小兄弟与他们同去,他们就不得再见他的面,也就无法籴得粮食满载而归了!这是说到他们带小兄弟前去的必然性的原因,是因为那人曾经说过这话。犹大感受到他们必须带便雅悯同去,否则就是白费工夫,原因就是有那人的话,乃是充满权柄的话,又是带有要挟的话。但我们看见犹大虽然在这里转述约瑟的话,但他对约瑟所说之话的意义似乎一无所知!好像在雅各家中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约瑟的话,是希望看见他们兄弟同行,可是在他们看来,这话竟成为威胁性的胁迫语气!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去见那地的宰相,所以犹大如此说也是要表明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选择,因为他们没有其它办法解决生活危机,所以他们必须照着那人的话行。犹大自己亲身感受到这种危机,但他的父亲却未感受到,他的众兄弟虽然与他有同样的经历,但却没有像他这样深刻的感受,所以他们的话语中没有如此深刻的权柄权威。犹大知道,这一次必须带着小兄弟前往,不仅是因为西缅,也为了他们,更是为了父亲!

犹大的灵性非常敏锐,过于他众弟兄,他能够感受到他众弟兄所没有感受到的,在这个家庭中,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深信,除了约瑟,没有人有像他这样敏锐的灵里感受了!就连雅各恐怕都望尘莫及了!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6:以色列的埋怨

我们在这里首先看见以色列名字的重新出现,乃是由于他儿子犹大的话将他以色列的名字带出来的。以色列的名字出现,乃是带着埋怨的心情说话,他埋怨他的儿子们,激烈地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样害我?告诉那人你们还有兄弟呢?”我们明显地看见以色列认为是他们的自我暴露导致这些麻烦的接踵而来,并且他认为他们这样的自我暴露对他而言是一种陷害,让他必须将小儿子便雅悯交出。正是由于他众子们的情绪,影响了以色列的感受,导致他也将自己的心理压力一下子全然爆发了!从约瑟的失踪开始,以色列的心里便充满了怨恨,虽然他并不知道怨恨的对象应该是谁,但他却充满了怨恨的情绪,他似乎感受到这一切遭遇都是因着这些儿子们而来,所以他认定他们的所做都是对他的陷害!

我们在这里首先来看这时说话的人乃是以“以色列”命名的,并非以“雅各”命名,所以这时说话的乃是以色列,是被更新改变的以色列。他受尽了各种折磨,使得他在这一切的遭遇中得胜,这就是让我们看见这时的雅各乃是经历了各种磨炼后被更新改变的,不再是雅各,而是以色列。我们可以看见,圣经所显明每一次以色列的出现都是在他遭遇了一些困苦后改变的,也就是雅各在经历了各种苦难,被神的手不断地压榨,使得他遭受了极大地改变,才促使他成为以色列的。我们可以感受到,若非这些苦难的熬炼,他的名似乎一直都是雅各,他的经历似乎一直都是雅各,他的遭遇似乎一直都是雅各,他的感受似乎一直都是雅各……他的一切遭遇都是一直都是雅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苦难的熬炼与折磨,使得他被改变:从他在经历了被哥哥拦阻去见父亲开始,他的名字被更新为以色列,直到这时,他在经历了与妻子儿子们的骨肉分离,他的名字又被更新为以色列,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名字都是在经历了各种苦难的熬炼后被改变的,使得他不再成为雅各,而是被称为以色列。这就是以色列所带来的信息:他是得胜的王子!

以色列的话中充满了埋怨,他所埋怨的是他的儿子们,这就使得他与儿子们之间产生了冲突,是因为他的儿子们不能讨他的喜悦,不能合他的心意,这或许也就是他被更名为以色列的另一个主要依据——雅各,这个家庭的名字无法让他满足,他只能选择作以色列了!

以色列首先以质问的语气询问他的儿子们:“你们为什么这样害我?”在这里,我们看见以色列的认为,他认为他的儿子们在“害”他,其实他的儿子们并没有在害他,而是在不断地害约瑟,以色列只是受其影响而已。非常明显,此时的以色列所有的感受都是以他的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落在软弱中已有二十多年的光阴了,这二十年的光阴让他受尽了各种压抑,这时一并全然爆发了!这一爆发非常恐怖,他将积蓄了二十多年的情绪一次性地彻底爆发,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约瑟不在了,西缅又不能回来,这一次他们又要将便雅悯带走,这么一连串的打击让老年的以色列如何能够承受得起?他认定了这是他们(约瑟的哥哥们)的陷害,因为他们的本性就是邪恶的!

以色列认为这是约瑟的哥哥们故意的陷害,因为他们“告诉那人你们还有兄弟”,在以色列看来,这是多此一举,因为他们本来可以不说他们还有兄弟的,但他们却画蛇添足似的将自己全然暴露了!如果他们不说自己还有兄弟,或许那人就不会让他们带着小兄弟一同前往,自己也就不必因此而受到骨肉分离的折磨。但以色列并不知道,约瑟的哥哥们也毫不知情,那在埃及做宰相的正是对他们的家庭了若指掌的本是他们家庭中一员的约瑟,幸亏他们并不知道约瑟询问的目的是要他们将小兄弟带去,如若他们知道而说谎话,这更是将自己陷于无立足之地的位置上了!但以色列自然不知道那人的一切,只是以为他有意在刁难这些孩子们,所以他埋怨他们,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家底通通报给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给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提供了最佳的条件,所以以色列埋怨自己的儿子们,充满了伤感地询问他们:“为什么……告诉那人你们还有兄弟呢?”

我们看见以色列的恢复,是在埋怨中的恢复,因为他的小儿子即将离开,他埋怨自己的儿子们,认为是他们的太过诚实,将小儿子的情况告诉了那地的宰相,才给他话柄,让他们将小兄弟带去的!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7:众弟兄共同的回答

我们看见就着以色列所说埋怨的话,众弟兄又一次有了共同的语言。他们将那人对他们的问话一一告诉他们的父亲,并且说明他们是就着他的问题回答他的,但他们却全然不知道他会提出让他们将他们的小兄弟带去。我们在这里看见人的无知,约瑟的哥哥们虽然是蒙应许之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后代,他们的智慧一定过于常人,但他们却对约瑟所提之问题的糊涂,他们不仅没有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了解过于常人,也丝毫没有感受到他对他们的关心,直到他们回到父亲身边,就将自己的困惑带给了他们的父亲以色列。

我们看见他们在这里的回话乃是就着以色列所提出之问题的解答,他们似乎不知道也没有感受到以色列所提之问题的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埋怨的语气,他们似乎不知道以色列问这些问题的意思,并不是要他们回答,而他们却照着他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或许他们知道他们父亲的意思,并且认为只有将那人的话转述出来,才能够让他们的父亲明白当时的情形使得他们不得不一一解答那人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乃是针对他们父亲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父亲有困惑,有伤感,只有他们的回答能够解除,所以他们必须照着父亲所提之问题进行解答。虽然他们的回答看来有些答非所问,但就他们而言,这的确是最好的回答了!

他们并没有直接就着他们父亲所问的问题进行回答,而是将当时的遭遇一一述说出来。他们说道:“那人详细问到我们和我们的亲属,说……”这里明显地给我们看见他们将“那人”对他们的家庭关系问得非常“详细”,这里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关切,是他们未曾感受到的,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所以他们认为他的详细问话是带有目的性的,直到后来,他们听那人要求他们将便雅悯带去,这就更坚定了他们对那人误解的信念,认为这种推理是正确的,认为那人的关切是带有目的的,是要对他们的诚实程度进行了解,又或者是要对他们有更多的为难,让他们无法招架,或许这是神对他们的报应!但我们可以看见,在他们就着父亲所提问题的回答中,他们转述了这段奇怪的经历,也是让他们深感困惑的经历,因为他们不明白约瑟的心,这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面前的这位埃及宰相正是他们的兄弟约瑟!如果知道,他们将更为害怕!那时的他们所怕的就不只是报应了,或许还得另外加上对报复的恐惧!

他们转述约瑟的话,说明那人对他们家庭情况的详细调查:“你们的父亲还在吗?你们还有兄弟吗?”这里给我们看见他们转述了约瑟对他们所提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在圣经的记载之列,或许这里乃是对前面他们经历的一种补充,或许这乃是为了让他们的父亲更清楚地了解当初的情况,他们所加个人对当时情形的了解。他们将这两个问题告诉他们的父亲,说明他们告诉那人他们还有亲人是有原因的,是因为那人如此问起,他们便照问而答。他们在转述那人对他们的问话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约瑟对他父亲的关爱,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兄弟的关心,这是约瑟独特的感情流露,是过于他弟兄们的,是他个人与他父亲并他兄弟之间的一种爱的生命交流。他们自然感受不到,就连他们的父亲也未曾感受到,因为他们对埃及宰相完全不了解,所以这便加增了他们对约瑟的恐惧心理。很多时候,由于对爱的不了解,反倒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是正常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面前有一只蜜蜂,我们要去玩耍它,以表达对它的喜欢,但它却不能够理解,这样它的心里便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就会来蜇我们,因为它不了解我们的爱,所以它会害怕!同样的,正是因为约瑟的哥哥们与他的父亲不明白他的爱,这种爱所产生的果效就成了恐惧心理。他们将那人对他们的问题“你们的父亲还在吗?你们还有兄弟吗?”的真实意义完全误解了!

他们说明,由于那人详细的盘问,“我们就按着他所问的告诉他”。这里给我们看见他们的诚实,显明他们生命的改变,因为他们的回答是按着那人所问的,没有任何虚假,但却有太多的愚昧无知!非常明显,他们的回答中首先给我们看见的无知就是他们认为约瑟死了,起码是不在了!但他们却不知道面前的这位正是约瑟,这岂不是无知的表现吗?当然,以色列所认为的也是错误的,幸得他们没有照以色列所想的那种答案回答约瑟,否则他们便是自找麻烦!因为约瑟对他们的了解过于他们对自己的了解,而他们却并不知道面前的这位正是从他们家庭中出去的约瑟!

他们继续就着父亲的问题回答:“焉能知道他要说……呢?”这里给我们看见他们的无知,因为他们不知道那人所要说的话。或许这对某些人而言,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没有人会知道别人将要说什么话,只有神知道每一个人的心思与言语。他们的无知是正常的,但这无知却救了他们,只是他们这时并不知道!他们所“焉能知道”的事其实有很多,只是这些事都是让他们无法明白的,而这时所突出的又是这样一件事,这是要他们面对解决的,而且是当时就需要解决的,所以他们提出来,与父亲一同参考着来解决。这件事因为与父亲有关,所以他们必须让父亲知道,他们需要带小兄弟前往,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情况,是因为埃及宰相的要求,他们照着那人的问题据实回答,是因为他并没有想到那人会提出一个让他们不敢想的要求……

那就是“必须把你们的兄弟带下来”。必须,说明这件事的必要性,乃是一种强迫的,说明他们带小兄弟去是受迫的,也是必需的。约瑟知道自己的方向对他们而言是“下来”,这对他们是一种挑战,让他们将自己的兄弟“带下来”,乃是让他们将他们父亲的所爱夺去,不仅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挑战,对他们的父亲也是一种剥夺!但这种剥夺是必需的,因为约瑟知道他们父亲分离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则是为了后面更美的甘甜,更美的祝福,也就是更美的相遇!约瑟没有顾及到他父亲的感受,他只是要试验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但这个问题到了以色列这里,却成了相当大的阻碍,因为对他而言,这是一种生命的剥夺、一种产业的剥夺。对一个会“抓住”的雅各而言,要剥夺他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时面对的事情是他不得不将他的小儿子摆上,因为如若不摆上,不仅他的众子们的性命不保,恐怕他所想要保全的小儿子便雅悯的性命也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了!而我们在这里看见,约瑟的哥哥们将这个问题摆出来,正是要让他感受到这种威胁,只有这样,他或许才会容让小儿子前往。

非常明显,这时的弟兄们显出格外地同心合意,因为他们的生命都受到了威胁,他们需要生命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显明了他们之间的同心合意,正是因为他们有了特殊的需要,而且也都是为了这个需要在努力!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8:犹大对父亲阐明打发童子去的好处

我们在这里看见犹大就着大家伙的话继续对他父亲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他的父亲打发童子与他们同去,因为只要他打发童子同去,他们就能起身下去,为全家籴粮,使他们都得存活,不至于死!犹大表明把童子带去对他们而言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因为他们的道路需要他的帮助,他们的生命需要他的同行。为了大家伙儿,也为了以色列与童子,犹大提出,这是唯一生存的道路。

我们首先看见说话领首的又是犹大,似乎在从埃及地返回迦南地以后,在以色列家里说话带有权威性领首的就都是犹大了,其他的人虽然也有说话,但几乎都是在传递凶恶的信息,或者就是凄惨的声音,唯独犹大,说话带有非常的权柄,合情合理,智慧过人,时机恰当,言语分寸把握得也非常好,这就完全显明犹大在这个家庭中的权柄之超越性了!圣经给我们看见在犹大说话的时候,他父亲的身份已经不再是雅各了,又成就了以色列的名誉,这是犹大说话所带出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里有一个领受,当流便说话的时候,圣经给我们看见说话的对象若是他们的父亲,名字则为“雅各”,而当犹大说话的时候,他们父亲的名字则为“以色列”,这就给我们看见国度的权柄是建立在犹大的生命中,而非在流便的子孙中。圣经非常清楚地给我们看见两条线,即犹大的线与流便的线。犹大的线乃是生命的线,因为他的生命有特殊的权柄,乃是这个家庭中其他任何人都没有经历到的;而流便的线则是罪恶的线,不仅在与辟拉犯乱伦罪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更是在一生中对罪恶的逃避中可以显明,这是已经被定夺的,是不可更改的!犹大的话语中充满了权柄,即便对他父亲以色列,他的话语中仍然有极大的权威性。

在犹大对他父亲以色列的说话中,他首先就毫不客气地提出要求:“你打发童子与我同去……”这要求是带有威胁性的:“……我们就起身下去……”这个要求对他们而言也是有好处的:“……好叫我们和你,并我们的妇人孩子,都得存活,不至于死。”

我们首先来看犹大对他父亲以色列所提的要求:“你打发童子与我同去……”非常明显,犹大提出这个要求是看准了时机的,因为当前唯一解决生活危机的方法就是去埃及地籴粮,而他们此次要去埃及地,必须带着约瑟所说“你们的小兄弟”,也就是犹大所说的“童子”以色列的儿子便雅悯。犹大提出要求,请求他父亲“打发”童子与他同去,也就是说,这个要求是父亲提出的,“打发”也必须是出于父亲的应允,若没有父亲的“打发”,他们就不敢带着童子前往,这是要让他们的父亲以色列知道他们对父亲的尊重,这种尊重会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成为他们保护童子的力量。在犹大眼里,便雅悯是一个“童子”,这不仅因为他的年龄在他们中间是最小的,也是因为他并未结婚,更是因为犹大知道父亲对他的特殊关爱,这就使得犹大也对他有了特殊的感情,因为在他们兄弟中间,没有人敢再像对待约瑟一样对待便雅悯了!犹大知道这一次的分离会给雅各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所以他提出这童子是“与我同去”,也就是说,“我”会成为童子的保护者,一直与他在一起,这童子所走的道路也是“我”所走的,所以在路途上这童子的性命“我”会舍命相护的!

犹大继续表明,只要这童子“与我同去”,“我们就起身下去”。这里给我们看见的是一种威胁,乃是道路的威胁,这乃是正面的条件因素,说明只要童子可以去,他们就下去,反过来说,如果童子不与他们同去,他们就不下去。我们看见犹大的智慧促使他没有说反过来的话,因为那是消极的。在犹大看来,童子的前往是必然的,不会再有任何的拦阻,所以他的话语中是充满信心的。他相信他的父亲会容许他们带便雅悯前往,所以他直接表明“我们就起身下去”。这种威胁的方式是非常奇妙的,乃是充满了信心的,因为犹大对自己父亲有着非常深刻地了解,才会说出充满信心的话,认定了父亲一定会让童子与他们一同“起身下去”的。这里给我们看见他们所要走的道路是一条“下去”的路,也就是从上往下,从这往那的道路;需要“起身”,也就是要有所行动。所谓从上往下,这乃是生命的突破;所谓从这往那,乃是一种生命的扩展。起身,说明生命的突破与扩展是需要行动的,不能停留在那里,要勇于扩充自己生命的容量。我们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犹大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他知道生命的延续需要有所突破,也需要有信心的摆上,只要他的父亲肯将便雅悯交给他,他们就会有勇气走前面的道路!

犹大继续表明让童子与他同去的好处,乃是“好叫我们和你,并我们的妇人孩子,都得存活,不至于死”。所谓“好叫”,正是说明后面所说的乃是好处;这好处的影响力范围乃是“我们和你,并我们的妇人孩子”,也就是与“我们”有关系的所有的人;这好处的内容则是“都得存活,不至于死”,也就是生命的保障。我们看见,犹大说明童子与他同去是有好处的,这好处是要临到凡与他们有关系的所有的人,也就是这恩典要临到的乃是与他们有关系的人。非常明显,这里给我们看见几点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好处的范围,乃是在人,而且是与他们有关系的人,这种关系乃是生命的关系,并不是与他们在一起所有的人。我们知道福音的好处也是只临到与这福音有关联的人,因为这是福音的原则。福音是赐给每一个人的,但福音的好处却是只给那些接受这福音的人,因为与这福音无关的,神不会将好处给他们,因为神不勉强人。我们看见这好处的内容乃是生命的保全,就是这里所说“都得存活,不至于死”。生命,是从古至今的人所共有的追逐,不论是谁,都不会希望死亡临到自己,都会盼望永恒的生命,都会希望永远存活,但没有人能够逃避死亡,因为这是罪恶的后果,是必然的结晶。但我们在这里看见有一条道路,乃是让我们可以“都得存活,不至于死”的,就是寻找生命的供应者,这便是埃及的宰相约瑟,他所预表的乃是耶稣基督,只有耶稣基督能够供应人永恒的生命,让我们在任何的场合中都能够享受到这种生命所带来的祝福。但我们必须像这些人一样,与他有生命的关系,都是一家人,哪怕四分五裂,他也能将我们集中!

犹大在最危急的时候提出,生命的保全需要将便雅悯交出,容他带去,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9:犹大的担保——自己永远担罪

我们在这里看见犹大为了让父亲相信自己的诚信,相信自己能够将孩子带回,他表明自己愿意亲自“为他担保”,他对父亲说明父亲可以向自己“追讨”,自己必定会“带他回来”,会将他“交在你面前”,否则自己将“永远担罪”。我们看见犹大的担保是有力量的,与流便截然不同,因为他是以自己作为依据,而非以别人作为代价;并且他所付出的并不是短暂的生命,而是永恒的罪责。或许在某些人眼中,生命都没了,罪责与己何干?但在希伯来人看来,罪恶的后果远远胜过短暂的生命!这是他们所深信的!

我们看见犹大所说,自己愿意为他作保,就是为便雅悯作保。这里给我们看见一个信息,就是中保的信息,乃是隐藏着说明犹大的后裔要成为以色列人生命的担保者,乃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依据的。这不仅是犹大一个人的责任,更是犹大后代中的一员——耶稣基督生命的职责。所谓担保者,就是中保,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保证,让不认识的人通过他认识,让不信任的人通过他有信任感,让有罪的人藉着他得到赦免,并且能够享受到赦免后的自由。犹大以一己之力成为以色列家族的担保者,不仅拯救了他的家庭,也成就了以色列民族,更是为耶稣基督的生命铺平了道路。在这里,犹大是便雅悯的担保者,所要保全的是便雅悯的生命,乃是在他父亲面前所承受的担保,因为他的父亲爱便雅悯。同样的,正是因为神爱我们,所以耶稣基督就成为了我们的担保者,要让我们藉着他得以平安地回到父面前,这就是耶稣基督的担保!犹大为便雅悯作保,那只是暂时的,但耶稣基督为我们作保,这却是永远的,因为他乃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担保!

犹大为便雅悯作保,他说明,这个担保可以被追讨,乃是父亲“可以”从犹大“手中追讨”。非常明显,犹大是以父亲为尊,以父亲为主动者,以自己为被动者,将自己摆在当摆的位置上,成为父亲面前的被追讨者。也就是说,犹大以自己作为了父亲追讨便雅悯的对象。犹大在这里提到了“我手中”,说明这追讨乃是“从我手中”,也就是说,犹大的保证是从自己的“手中”发出的,他要用自己的“手”将孩子带去,也一定要用自己的“手”将孩子平安地带回来,自己的“手”会成为孩子的保护,自己的“手”会让孩子安全回归。犹大深信自己的“手”有能力成为孩子生命的保障,所以他以自己的“手”为证,表明自己必然会亲手将孩子交回给父亲。在这里,我们也看见手上的罪是可以追讨的,而且就是从手中追讨,我们可以感受到手的权柄与能力,又可以同时感受到手上所需要的圣洁与完全!圣经明确地说道:“我愿男人无忿怒、无争论(“争论”或作“疑惑”),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摩太前书2:8)

犹大继续说明自己的保证内容,乃是必定“带他回来交在你面前”,这里以假设性否定来说明这一保证。非常明显,这里犹大首先所说的乃是“若不……”,这乃是假设性否定的话,所要表明的是对“若不”后面的话加强语气进行肯定,因为后面还有“就必……”。虽然圣经上并未如此记载,但通过“若不”我们就能感受到后面的“就必”。在圣经的记载中,犹大乃是以“情愿”来替代了“就必”,因为他所表明的乃是自己真实的心愿。我们在这里看见,这一保证的内容有两个,乃是“带他回来”与“交在你面前”。“带他回来”,目的是表明自己的信心;“交在你面前”,目的是让父亲放心。犹大清楚地知道父亲对小兄弟的关系与感情,他更知道父亲的原意是不让小兄弟与他们同去的,但这时为了生命的需要,为了得到粮食的供应,他们必须将小兄弟带去,父亲说不定会改变一些思想意见、思想思路,说不定就会让小兄弟与他们同往。犹大凭着这样的信心,在这么危机的关头,他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担保,请求父亲容许便雅悯一同前往,并且立下担罪状,保证将小兄弟平安地带回,这时也不容他父亲不答应了!

犹大表明,若不带回小兄弟,将他交在父亲面前,自己所要承受的后果乃是“我情愿永远担罪”。犹大说明他的责任他一己承担,这与流便大不相同!流便所说在自己无法将孩子带回来的情况下,他让父亲杀他两个孩子,这乃是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作为条件,似乎是在讲条件,而非在讲责任,犹大却以一己之力说明自己愿意背负一切的责任,这样的保证更为可信!犹大表明,这乃是他“情愿”的,也就是说这乃出于他的真心。我们看见,犹大是以永远的担罪作为保证,这“永远”二字说明时间之长乃是超越时间的,不受时间限制。犹大以自己永远的罪责作为兄弟生命的保证,因为罪责过于生命,所以更为可信。流便乃是以平等的交易作为依据,但他却不知道,父亲对便雅悯的爱远远胜过与流便自己对两个儿子的爱!也就是说,他的爱在父亲的爱面前一文不值!犹大所说的交易乃是以超越生命的依据为代价,就是永远的罪责,这就让他的父亲不得不相信他所说的!

我们在这里看见犹大与流便的不同,他们虽然都愿意父亲让自己带着小兄弟往埃及地,但他们的目的、代价、依据等等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流便失败了,犹大却会成功!(这是后话。)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10:犹大说明时间的紧急

犹大在这里表明,若没有耽搁的话,他们现在已经第二次去都回来了。这句话似乎带有埋怨之意,但却是一种劝说。犹大知道父亲的心中对便雅悯的割舍不下,所以他表明他们在这里经过了如此长时间的等候,如果这段时间内去埃及,他们已经第二次返回了!

这里有一个概念,就是时间概念,犹大似乎在说他的父亲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但这段时间却是必然需要消耗的,因为他们的父亲并未将便雅悯交给他们,他们就不能去见埃及地的宰相,所以他们无法籴到粮食,更是无法救回他们的兄弟西缅。犹大如此的表明,乃是说明他们的耐性等候,已经到达了极限,到达了他们的父亲都认为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在这里提出一种假设,就是“若没有耽搁……”。所谓“若”,乃是一种假设性的说法,这是一个假设性的关联词。这里给我们看见犹大所作的假设乃是“没有耽搁”,就是他们早去。我们在这里感觉到犹大这话似乎有埋怨之意,他似乎在埋怨他们的父亲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这“耽搁”二字所表明的正是浪费时间之意。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等候神,因为我们不知道神的旨意;但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紧急地去遵行神的旨意,因为神的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但太多的时候,我们在不该快的时候跑得太快了,以致越过了神的旨意;或者我们在该快的时候却慢慢的,以致于使得我们对神的旨意越来越模糊,看不清楚了!这都是我们需要谨慎防备的。犹大认为他们在这里那么长时间的等候都是白费的,所以他以“耽搁”二字来表明他对这事的认识。

犹大所说的乃是一种假设,就是如若没有这么长时间的耽搁,他们“如今第二次都(已经)回来了”!犹大这话乃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他们这第二次去是否还有回来的机会,但他却说到第二次的回来,并且他似乎在表明他已经看见了第二次的回来,都是因为父亲对小儿子的过分挂虑浪费了这许多的时间,导致本来都可以回来的时候到了,但他们却尚未起身前往埃及地。非常明显,在犹大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他的信心使得他看见了第二次的回归,但由于在迦南地耽搁的时间过长,致使他们还未去。很多时候,人的感情会成为我们遵行神旨意的拦阻,雅各正是因为个人的感情而拦阻了儿子们的道路,使得神的旨意无法正常的运行在他们身上。但我们在这里看见犹大对他们第二次回归的信心,这也应该是我们对永恒生命的盼望。我们应该有确实的信心,深信我们能够回到永恒的家乡,不要因为人的感情而影响了我们的道路,使得我们白费光阴,空占地土!

我们在这里看见犹大的信心越过了雅各的感情,使得面对流便的雅各变成了面对犹大的以色列,这就是犹大的得胜,也是基督的得胜!虽然这只是开始,但既有开始,就必有经过与结束!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11:以色列的应允(一)——奉献礼物

圣经给我们看见由于犹大智慧的劝说,以色列无奈之中只能答应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带着便雅悯前往。但在这里,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以色列对他儿子们的应允之开始,还未提到将便雅悯带去一事,只是首先给我们看见以色列让他儿子们带一些礼物前往送给那人。圣经给我们看见,以色列让他众子们所带的礼物乃是当地的土产,就是迦南地的土产,有乳香、蜂蜜、香料、没药、榧子、杏仁,在以色列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对埃及宰相的尊重,因为他让他们所带的这些礼物要求都是“这地土产中最好的”。我们在这里也看见以色列让他们带这些礼物去,不是让他们拿在手上,而是“收在器具里”,这是为了干净。

非常明显,我们在这里看见了以色列在环境的压力与众子们的劝说下不得不让便雅悯首次离开自己身边,让他出去勇闯。我们看见,在这里说话的以色列乃是以“他们的父亲以色列”命名,圣经这样记载,是要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从对约瑟的关心通过转移到便雅悯身上,这时不得不将他的感情分散在他的众子身上了!我们知道,雅各更名为以色列以后,所生养的儿子只有便雅悯一人,其余的都是在还未更名时生的。但在这里,由于当前实际情形的需要,以色列不得不成为他们众人的父亲了!不再是一个人的父亲,他所要顾虑的乃是整个家庭的需要,不能再为了便雅悯一人而让全家人都在这里饿死!这正是犹大那种智慧的言语所带出的信息产生的奇妙效应。以色列不再只是约瑟与便雅悯二人的父亲,而是十二个儿子的父亲(虽然当时他们的认为是只有十一个人)。

我们看见以色列在听完犹大的劝说后感觉到让便雅悯去埃及的必要性,使得他不得不放手了!他在这里表明:“若必须如此……”这乃是说明他似乎也感觉到他众子们的无奈了!以色列通过时间的推移感受到了饥荒的侵扰,这饥荒的危机让他恐惧异常,使得他知道必须放手才行了!这里给我们看见他做了一种假设,就是一定要这样的话……也就是说,这儿的“若”乃是假设性的表明,在这个假设的前提下,他会做出一些事。这个假设乃是“必须如此”。所谓必须,乃是说明所要做的事是一定要做的事,不能不做的事。如此,乃是犹大所说让他们带童子前往一事。这里给我们看见以色列对犹大的让步,因为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使得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他必须让便雅悯生活在兄弟中间,他才会长大!

在这种假设中,以色列对他众子们有所教导,乃是让他们携带礼物前往埃及地。以色列对他众子们表达他的意思乃是“你们就当这样行……”。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感受到以色列下面所要说的话乃是对他众子们的教导性话语,似乎他们不知道怎么做,还要他的教导。这里也给我们看见他众子们的生命不得长进,似乎就是因为一直活在他的教导下,无法自己去面对各种环境,不能懂得自己去依靠神长进。这也是今天许多教会所面临的问题,做牧长的总是对羊群放心不下,虽然他们知道这些羊群都是属于基督的,但他们总喜欢在神的羊群中间插一脚,似乎在神与羊群中间有了基督这位中保还不够,还需要他们作为基督与群羊之间的中保,这不只是天主教徒的问题,也是当今很多教会的问题。这也就难怪这些群羊不得长进了,因为人的辖制与管束太多了!

我们看见以色列为他众子们预备了众多的礼物,让他们带着前往埃及地送给那人。所带的礼物有六样,都是迦南地的土产,都是最好的,有乳香(生命的馨香之气)、蜂蜜(生命的甘甜之味)、香料(生命的调香之物)、没药(生命的苦涩之妙)、榧子(生命的耐力之性)、杏仁(生命的调整之智)。这些礼物有几种共同的特征,首先他们所带的都是“土产”,乃是迦南地特有的。或许这些植物各处都有,但在迦南地的却与在埃及地的不同,为了显明这种不同,圣经给我们看见以色列强调说明这是“土产”。圣经表明以色列并不是随便拿了一些礼物给他们带去,我们又看见另一个特征,就是“最好的”。既然是礼物,自然要选择最好的,才能显明礼物所包含的意义。他只取了一点,因为这是心意,不在于多,只在于精。

以色列继续说道带这些礼物并不是拿在手上,而是“收在器具里”。这里给我们看见生命的献礼需要器具的配搭,这是非常重要的。器具,并不是重要的,但却是必要的。我们都知道,人口渴了就需要喝茶,喝茶就需要茶杯,茶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杯子里的茶,但茶杯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手接着茶来喝,这是非常不卫生的!人肚子饿了,就需要吃饭,吃饭就需要饭碗,饭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碗里的饭,但饭碗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手来吃饭,这也是非常不卫生的……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都给我们看见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器具的必要性。器具,虽然不是非常重要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重要的在器具里面,但若没有器具,重要的就是不实用的。圣经给我们看见:“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2:20—21)我们知道,这器具所指的便是我们的生命,装在器具里的乃是我们生命中的宝贝耶稣基督,圣经又有话说:“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哥林多后书4:7)这是要告诉我们,不论我们是什么样的器具,只要我们里面有宝贝,就必然会发出光辉!

我们在这里看见以色列说到这些乃是为了“带下去送给那人作礼物”。那人,乃是约瑟,是埃及宰相,是让他们全家心神不安的人,原是他们家中的一员,但他们却不知道!以色列让他们带礼物下去送给那人,并不是为了交易,而是表明心迹,所以这里的礼物不是贿赂。圣经给我们看见:“人的礼物,为他开路,引他到高位的人面前。”(箴言18:16)“暗中送的礼物,挽回怒气。怀中搋的贿赂,止息暴怒。”(箴言21:14)这些经文给我们一个共同的信息,就是关于礼物的作用,是可以开路,也可以挽回怒气。以色列深知礼物的功用,便让他的众子们携带土产前往,送给那人作礼物。

以色列在无奈之下只能允许他们将便雅悯带往埃及地,但在这里,他先说到要他们携带礼物前往,因为礼物可以为他们开路。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12:以色列的应允(二)——归还银子

我们看见以色列让他的儿子们前往埃及地籴粮,不仅让他们带着众多的礼物前往,又要他们带银子,而且是加倍地带银子,并且在加倍地带银子的同时,以色列又说道,要将首次归还在他们口袋里的银子一并带上,因为以色列怕那是埃及人错误的发放。以色列要求众子如此行的目的是要显明他们的诚实,免得再被埃及宰相说成是“奸细”。

这里首先给我们看见的是以色列在他的应允中提到,要他的儿子们手里加倍地带银子。这里用了一个“又”字,乃是表明这里的“带”乃是与前面的话有所关联,并且是跟着前面的话出来的。前面所提到的是带礼物前往,这里所提到的则是带银子。以色列让他们用他们的手做他们的事,因为银子是需要用手来接触传递的,财物也同样是需要用手来接触传递的,银子有一种功用,那便是交易;但若没有手的传递,银子就无法成就交易。以色列提到让他们加倍地带银子,这里所提加倍地带银子并不是因为他们口袋里被归还的银子,而是他们感受到有这个必要,因为他们领受了那人太多的好处,这些好处让他们心存恐惧,为了报恩,以色列要求他的儿子们加倍地带银子,并非为了贿赂。

以色列继续说道,让他们将首次归还在他们口袋内的银子一并带去,非常明显,这里才是说到他们口袋内被归还的银子。以色列感觉到那些银子是“归还”的,必定有人将银子放在他们口袋内,那就说明他对灵里的感觉也有一些敏锐了。以色列要求他们将这些被“归还”的银子仍带在手里,因为这是他们的良心律所支配的,是他们向着神的心恢复的开始,是他们在神面前蒙纪念得改变的开始,所以他们必须“归还”银子。那银子是在他们口袋内的,原是约瑟的家宰在约瑟的吩咐下放进去的,但他们却不知道,以为那是埃及宰相故意找茬来对付他们,让他们难堪,所以这次以色列要求他的众子将这些银子带回去,免得遭到误会。

以色列说明自己的看法,认为“那或者是错了”。以色列觉得那是他们的错误之举,因为他不敢认为这是他们故意找茬。非常明显,以色列的心里充满了恐惧!他害怕那不知道的埃及宰相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他的儿子们,这种不知道带给他心里极大的压力,也是恐惧感的来源。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有所恐惧,正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本质的知道一半清楚一半认识一半,如果全然不知,那倒也没啥可怕的,但半知不解才更为可怕!雅各正是落在这样的恐惧中,如果他不知道埃及宰相会找茬对他的儿子们不利,他的心里就不会害怕,但他却知道他的儿子们在埃及并不好受,但又不知道事情的发生目的,所以他的心里充满了恐惧!他表明自己感觉到那归还在他众子口袋内的银子是他们的错误之举,正是希望归正这些银子的归属,让这些银子回到他们现在应该归属的主人那里。

以色列的应允中,我们看见他的心理恐惧,乃是因为他对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一知半解,因为是通过他众子们的讲解,而非他切身的经历。在他的应允中,这里提到归还银子,这乃是必要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那银子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灾祸,这是让他们心存恐惧的基本因素之一。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13:以色列的应允(三)——兄弟同行

在无奈的情况下,以色列不得以应允了众子们的请求,让他们将自己的小儿子他们的小兄弟便雅悯带在身边,与他们一同前往埃及地籴粮。对以色列而言,这实在是相当大的付出,需要相当大的信心,因为他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儿子在一个一个的离自己而去,这不得不让他有极大的心理压力,但为了家庭的需要,他必须有这个付出。他容许他们“带着你们的兄弟,起身去见那人”,这是一种信心的交托,将自己所爱的小儿子交在犹大手里,因为犹大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这种智慧使以色列对他产生了稍微的信心,就是这种信心促使以色列敢于将便雅悯交给他。

非常明显,圣经在这里给我们看见的话乃是接续前面的,乃是以色列在犹大表明带弟兄同去的必要性后所作的决定,就是让他们带着他们的小兄弟前去。圣经在这里说到以色列的话乃是“也带着你们的兄弟……”,这是在犹大说明他们带兄弟前往的必要性后以色列不得不作出的无奈决定,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是带有舍弃性的!我们看见以色列的话语中表明的舍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因为犹大的话给他得到的信心,让他在无奈的情况下表明出了一点信心。虽然这种信心并非十分强烈,但足以使他容让他的小儿子与他的众子们一同前往埃及地为他和他的家籴粮了。这里更多的给我们看见的是以色列的信心,乃是源于无奈,他的信心是需要付出的,因为没有付出的信心不能称之为信心!以色列付出了他的小儿子,让他成为“你们的兄弟”,这就是信心的表现,让便雅悯的身份不再只是自己的小儿子,更是“你们的兄弟”。以色列让他的众子们带着“你们的兄弟”,这就是一种信心的交托,这里给我们看见信心的表现乃是交托。没有交托的信心不能称为信心,因为信心是活的,我们信耶稣,也是将我们自己的生命交托给他,因为这是表现!

在这个信心的表现背后,我们看见以色列还有一个需要,就是对“那人”——埃及宰相的信心,这种信心不只是对神的,也不只是对犹大的,更是对“那人”的!我们知道以色列其实对“那人”是一点信心也没有的,他完全是出于无奈,才让他的小儿子与他的众子们一同前往埃及地去会见“那人”的,如果可以不去,他绝对不会让他的小儿子与他们同往的。我们就知道,如果便雅悯没有从这个家庭中出去,他只能一直是在父亲的荫蔽下生活,无法摆脱父亲的辖制与管束,无法成长于世界上,成长于社会中。他必须“起身前往”,才能长大成人,成为“你们的兄弟”,而不再只是以色列的儿子。我们知道,我们属灵的生命需要长大,不能只是在安逸的生活中享受,也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接受熬炼,这需要信心的交托与摆上,以色列需要摆上这种信心,因为他的小儿子没有经历过磨练,他的生命就无法长大!他需要“起身”,需要“去见那人”,就是他的弟兄约瑟,乃是他在离开家庭后所接触的弟兄情谊,是以色列与便雅悯都不曾想到过的。我们属灵的生命需要长大,也是如此,不能停留在家庭中,还要去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去与各种不同的环境斗争,靠着神勇闯人生路,神与我们同在,我们必能得胜!

我们看见以色列并不知道,便雅悯起身前往埃及地所要去见的那人乃是便雅悯唯一的至亲弟兄,因为他一直活在别人所传递的信息中,认为约瑟已经死了!也因为他一直活在错误信息的阴影下,使得他心里充满了恐惧,无法摆脱约瑟已死对他所造成的伤害,这就使他将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便雅悯身上,这样的情感集中不仅对便雅悯不利,反而更加让这个家庭充满了沉痛的阴影!

TOP

创世记第四十三章

14:以色列的应允(四)——无信的愿望

我们在这里看见以色列有一个愿望,是对神的,在这个愿望里,他表明自己对神的认识,知道这位神是“全能的神”,他的愿望是他的众子们在那埃及宰相面前蒙怜悯,使那被囚在狱的西缅与这次同往的便雅悯都能够得到自由,与大家一同回来。但我们同时又看见以色列对这个愿望十分没有信心,因为他在最后申明自己的观点:“我若丧了儿子,就丧了吧!”这足以表明他并不相信神能使他的众子得蒙保守。

我们首先在这里看见以色列的愿望,这里用了“但愿”来说明以色列有这样的愿望,是他个人的希望。在这个希望中,他表明自己对神的认识,知道他的神乃是“全能的神”,但这种认识似乎只是知识性的,因为于他个人而言,我们看见这种认识并没有进入到他的生命中,这就促使他虽然表明这种宣告,但他的宣告只是一种“但愿”,并不是敢于肯定的话!我们知道,神是怜悯人的,但以色列却不敢肯定那位埃及宰相如他们所想,乃是敬畏神的,所以他希望神能够让他们都在那人面前蒙怜悯,这就是他信心的不够,因为对事情本质的不了解与不认识,其实这也难怪以色列,因为他当时并没有与他们同往,并不知道在那地他们经历的实际情形,对那埃及宰相没有真实的认识,只是通过儿子们出于恐惧心理的介绍知道他对自己的众子们非常敌意,所以他在众子们的介绍下对那人的认识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就使得他不能正确地认识那人了!但以色列在对神的愿望中表明自己的心愿,乃是希望自己的众子“在那人面前”蒙恩,这就是极大的错误!以色列认为这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那人”对自己儿子们的刁难导致,他并不知道这是神的手在其中的奇妙引导,因为他所接受的信息乃是来源于他众子们的心声,是出于恐惧心理的声音,是没有信心的。以色列的眼睛并没有定睛在神那里,却是充满了恐惧地对着他众子们所介绍的那位他自己并不知道是谁的埃及宰相,也难怪他会恐惧了!

以色列继续表明自己的愿望,乃是希望那埃及宰相“释放你们的那弟兄和便雅悯回来”,这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信息,就是得释放的信息。以色列自己或许尚未意识到这个愿望表明的重要性,但他却表明出来了!这个信息乃是他的众子都能够得到释放,得到自由。释放,乃是表明从无自由的情况下恢复自由。不论是谁,都有自由的渴望,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以色列感觉到他众子们前面的道路是充满了各种危机的,这就使得他表明了这个愿望,就是希望“你们的那弟兄和便雅悯”都能够得到“释放”,并且能够平安地“回来”。我们在这里不仅看见神有释放的大能,也看见神有使人回归的大能。很多时候,我们从罪恶中得到释放,却不知道该如何走前面的道路,这时我们所需要的正是神能够使我们平安地回到他为我们预备的地方,因为那是最美好的!以色列看重迦南地,因为那是神对亚伯拉罕、以撒以及自己都有过应许的美地!以色列希望他们都能够平安回归,那是他为父之心本该有的想法,是极其自然的,但他却似乎没有一点信心,否则他就不会说……

“我若丧了儿子,就丧了吧!”这是非常凄惨的话!因为他相信了众子们所传递的虚假信息,以为约瑟死了;又因看到西缅没有与众弟兄一同归来,感觉西缅也是身处险境;当他知道便雅悯也要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他无法面对这种情况,虽然伸手拦阻,但却无法以自己的能力加以保护,因为他自己的生命能源也遭遇险境,他们将要绝粮了!这一系列的打击让他难以接受,但他在无奈之中却又必须面对这一切的遭遇,这就致使他失去了一切的信心,甚至对神的保守能力也产生了怀疑,虽然刚刚祷告说但愿神能如何如何,这时却又立即凭着自己的感觉充满了恐惧地发出死亡的预言!他完全陷入了迷信的阴影下,这是在他之前圣经从未提及过的迷信思想!(以色列是圣经记载第一个有迷信思想的人——个人领受。)

我们看见以色列虽然允许他的众子们带着便雅悯同往埃及地,却是因为他的无奈,并非因为他的信心!直到这时,他仍然没有信心依靠神,虽然他在这里表明自己的交托,但我们所看见的交托乃是出于无奈,并非出于信心,这就导致了他口中发出了本不该有的信息——丧了儿子!

TOP

Processed in 0.012068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