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修日记(四)

民数记23:26
经文:巴兰回答巴勒说:“我岂不是告诉你说,凡耶和华所说的,我必须遵行吗?”
标题:巴兰回问巴勒的话

这里虽然是巴兰回答巴勒的话,但信息却是对巴勒提出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一个反问,也就是不需要回答,问题本身就将答案表明了的问题,所以这里用的话乃是巴兰对巴勒的“回答”的信息,也即通过反问让巴勒得到答案。

巴兰回答巴勒的话,是通过“我岂不是……吗?”来表明反问的语句。这“我岂不是……吗?”所表明的意义,正是要表达出“我已经……”的意思。也就是说,“岂不是”在一定意义上乃是反问了否定的信息,也就是蕴含了双重的否定,从而加强肯定的信息。

这里所要加强信息表明的,乃是巴兰已经对巴勒说过的话。也就是说,巴兰要强调的是自己已经和巴勒说过云云。

而巴兰已经和巴勒说过的话,就是一个“凡”字诀的信息,以加强说明信息的独特性、唯一性。

“凡耶和华所说的,我必须遵行”这就是通过反问的否定信息,加强正面信息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巴兰已经告诉过巴勒的信息的内容。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是巴兰在表明自己的属灵,但这句话出自巴兰的口,实在有点恶心人。因为巴兰虽然是在一定意义上遵行了耶和华所说的,但这种遵行的背后,却是有自己的主张与意见为影响的主导。也就是说,巴兰对于遵行耶和华所说的话,并不是完全的,因为他在遵行耶和华的话语的同时,乃是带有自己的意思的,是受到了金钱的诱惑,以人的看法为先,将自己的看法摆在了神的定意之上。所以虽然是耶和华对巴兰所说的话,巴兰都遵行了,但在整体上来看,巴兰遵行耶和华所说的,其实是耶和华所说的合乎了他的心意。而耶和华所说的话中间不合乎他的心意的地方,他一再地规避,直到无法规避。耶和华吩咐他不可跟着巴兰,他规避了这个吩咐,转而遵从了耶和华的许可,让他跟着巴兰;耶和华吩咐他不可咒诅以色列人,他规避这个吩咐,一再转移寻求耶和华的位置,因为他以为耶和华不容许咒诅以色列人是在某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或许就可以咒诅以色列人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动作,在一定意义上确实都遵行了耶和华所说的,但在本质上,却完全违背了耶和华最初的、最根本的吩咐,直至无奈之下,不得不遵行耶和华所说的,所以这里用了“必须”来强调那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耶和华所说的。

在巴兰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见他虽然以耶和华为神,但他并没有以耶和华为王,他还是以巴勒为他的王。所以他虽然顺服了耶和华所说的话,但还要去向巴勒作出解释,是在一定程度上向巴勒显示出自己对于巴勒的忠诚,过于对于耶和华的忠诚。只不过咒诅以色列人的举动,他自己掌控不了罢了!并非不愿,实乃无奈!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3:27
经文:巴勒对巴兰说:“来吧!我领你往别处去;或者神喜欢你在那里为我咒诅他们。”
标题:巴勒的奢望

巴勒有一个奢望,就是以色列人蒙祝福,是受到空间限制的。所以他对巴兰提出领巴兰往别处去的要求,妄想因为换一个地方,神就会喜欢巴兰在那里咒诅以色列人。

巴勒因为在巴力的高处和琐腓田的毗斯迦山顶巴兰都没有成功咒诅以色列人,就认为还是没有选好地方。于是他提出要往别处去,也就是换一个地方,或许耶和华喜欢巴兰咒诅以色列人。非常明显,巴勒的要求,是让巴兰“来”到他的身边,跟着他的“领”而行动,“往”他所指定的地方“去”。这“来……领……往……去……”表明了巴勒完全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甚至他还要把巴兰也带到以他为中心的地步,让巴兰围着他而转,甚至让神的启示也要围着他而转,因为明显,巴兰是先知,尽管是外邦先知,但仍然是奉耶和华的名说话的。巴勒不能控制巴兰所说的话,便在道路上控制巴兰,这就是外邦人的道路,外邦人的引导,外邦人的准则。

而巴勒要引导巴兰的道路,是妄想着神喜欢巴兰在别处为他咒诅以色列人。非常明显,在巴勒的观念里,神的作为,是“为我”服务的,所以他空想了神的喜欢,表达出自己的喜欢,以自己的喜欢来想象神的喜欢。而这一切的主导,都是“为我”引发的。巴勒要求的一切,都是“为我”,甚至神的喜欢在他看来也可以成为他的“为我”。这就是外邦君王的思想,一切都要“为我”,一切都是围着“为我”而转动,就连神的作为、神的旨意、神的祝福与咒诅等等都要“为我”而改变。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3:28
经文:巴勒就领巴兰到那下望旷野的毗珥山顶上。
标题:毗珥山顶上

这里让我们看见巴勒把巴兰领到了下望旷野的毗珥山顶上。

巴兰每一步的道路,都被巴勒牵着鼻子走,这就是作为外邦先知的悲哀!他既然选择了跟从巴勒的道路,就成为巴勒的随从一般的存在,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识了,更不用说要如何顺从神的引导了!

非常明显,这里的记载也是让我们看见巴勒的引领成了巴兰行走道路的指挥者。虽然巴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耶和华的启示,而且在跟从巴勒走之后,耶和华的启示也没有离开过巴兰,但由于基本道路的选择错误,让巴兰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权柄,也没有让神来掌管自己的权柄,而是将自己的权柄莫名其妙地交给了巴勒。或许此时的巴兰还没有这个意识,但在这一步一步的渗透中,我们却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巴兰完全受了巴勒的指挥,虽然是传达神的话语,但却是与巴勒同心同行了!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3:29
经文:巴兰对巴勒说:“你在这里为我筑七座坛,又在这里为我预备七只公牛、七只公羊。”
标题:第三次筑坛备祭物

这里让我们看见巴兰和巴勒第三次筑坛,同时也是他们第三次预备七只公牛、七只公羊。

非常明显,这三次描述都是要求筑七座坛,预备七只公牛、七只公羊。在数量和物质的要求上是完全一致的。

七座坛并非说有就有的,需要费力、费财、费时、费事去筑。这是人工制作,并不是自然出现。而巴兰所要求的“筑七座坛”在位置上是“在这里”,在目的上是“为我”,也就是说,巴兰所要求的筑坛,是减轻自己的负担。

另外,作为祭物的“七只公牛、七只公羊”也要“在这里为我预备”,表明这一切都是需要人的“预备”,并不是凭空出现。而同时提及“在这里”和“为我”这两个概念,是让我们知道整个事工,巴兰所要求的,虽然是巴勒的祭物,但献祭者却是巴兰,自然巴兰在其中突出了自己的重要性。

尽管在道路上,巴兰是跟着巴勒行的;但在献祭的过程中,巴兰要彰显出整个事件是以自己为首。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道路的决策上失去了神的祝福,就算在献祭的事工中,不断彰显自己的能力,在神的面前,他仍然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丢弃了自己的荣耀。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3:30
经文:巴勒就照巴兰的话行,在每座坛上献一只公牛、一只公羊。
标题:巴勒照行献牛羊

巴勒对于献祭的事情,完全遵照巴兰的话行,根本没有丝毫怀疑。

但在这里,我们却看见了问题。本来献祭是祭司的事情,并非君王的事情,所以巴勒献祭是不合宜的。而这里的情况就正是巴勒照巴兰的话行在每座坛上献一只公牛、一只公羊。

这一信息的出现,也有隐含了擅自献祭的意思,就是不应当献祭的人在献祭的事工中直接参与了献祭的服侍,这是越分的表现,是不守本位的表现。而这一切的主导者,乃是巴兰,因为巴勒是照巴兰的话行,这才去在每座坛上献上一只公牛、一只公羊。

外邦先知的引导,如果没有神明确的启示,就是有问题的!所以尽管巴兰在耶和华的启示下一次次将咒诅变为祝福,但在没有耶和华的启示中,却以人的话语教导巴勒,从而使得巴勒做了不是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越轨献祭,将巴兰的事情给包揽了!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4:1
经文:巴兰见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就不像前两次去求法术,却面向旷野。
标题:改变方式

这里让我们看见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巴兰前两次乃是用了“求法术”的方式得知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而巴兰已经知道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但他仍然不甘心,便改变了方式,面向旷野。

这里称巴兰求问耶和华所用的方式为“求法术”,是以让我们知道巴兰的方式在本质上是错误的。尽管耶和华赐福与以色列,不拘巴兰是用求法术的方式,还是其它方式,都是一样,但求法术的方式,却明显是属于交鬼一类的。当然,这里并没有否认巴兰是求问耶和华,但“求法术”的方式,却是让巴兰无法改变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人的事实。尽管求到了耶和华,祝福了以色列,但对巴兰而言,他的方式明显成为一种禁忌。

巴兰不再像前两次去求法术,是以表明巴兰的心中一直是想咒诅以色列的,但无奈见到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他也没辙!所以他换了一个方式,就是“面向旷野”。

这“面向旷野”是相对于“前两次去求法术”而转折,这就表明巴兰“面向旷野”此举,不再是“去求法术”了,因为即便他再次“去求法术”,也不能改变“耶和华喜欢赐福与以色列”的必然结局。而他从巴勒所接受的使命,乃是要为巴勒咒诅以色列人,是与耶和华的喜欢相对立的。也就是说,如果巴兰还是要求问耶和华如何对待以色列人,所得到的答案一定还是赐福与以色列人,这就违背了巴勒的托付,也使得自己无法得到巴勒所赐的金银。所以巴兰决定改向,不再“去求法术”,而是改为“面向旷野”。面向旷野,表明的是无法可施,因为面对的是一空旷之地,基于迷信色彩,更容易带出负面的、咒诅的信息的地方。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4:2
经文:巴兰举目,看见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神的灵就临到他身上,
标题:神的灵降临

这里让我们看见巴兰举目看见以色列人的居住,于是神的灵就临到他身上。

这是非常奇异的一件事情!巴兰只是举目看见了以色列人的居住,就带来了神的灵的降临!

首先的信息,乃是巴兰的举目。因为巴兰“举目”,才能看见以色列人居住照着支派。而巴兰举目这一行动,对巴兰个人而言,不过是抬起头来,但在属灵的含义上,却表明了他这一举动不是出于他自己,因为巴兰的眼睛在本质上所注重的,乃是金银财宝,乃是属世的财富,所以“举目”这一属灵的举动,带出属灵目光的看见,那绝对不是他自己的眼光带来的,而是神为以色列人所要成就的事情带出的。

准确来说,巴兰举目看见的,乃是以色列人的居住,是照着支派的。这“照着支派”,是表明以色列人在一定意义上乃是很有次序、很有规律的居住,以表明以色列人的生活细节,乃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分支派进行。也就是说,这里“照着支派”就成为以色列人居住的次序依据、生活规律的保障。

而也正是因为巴兰看见了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这一平常生活的规律,导致神的灵临到了巴兰的身上。这里让我们看见“神的灵就临到他身上”,这“就”字,正是表明神的灵临到巴兰身上,乃是因为巴兰举目看见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

尽管巴兰此时的心态是想要立刻让巴勒要求的咒诅以色列人的事情成就,可以赚到巴兰所应许的金银财宝,但因为以色列人生活的次序,让巴兰的愿望再一次落空!这也是让我们看见神的祝福,乃是伴随着以色列人“照着支派居住”这一有规律的生活模式,以此打破了巴兰的奢望,打破了巴兰的妄想。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4:3
经文:他便题起诗歌说:“比珥的儿子巴兰说,眼目闭住(“闭住”或作“睁开”)的人说,……”
标题:神的灵临到巴兰身上带出的诗歌(一)

这里开始让我们看见在神的灵降临到巴兰的身上的时候,无奈之下巴兰题起诗歌继续为以色列人祝福。

巴兰的祝福仍然是以题起诗歌的方式,这表明巴兰所受的圣灵的感动,主要体现于诗歌方面的天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题起诗歌”。

在巴兰的诗歌中,我们看见他对自己的介绍,乃是“比珥的儿子巴兰”,是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不是其他的巴兰,而是比珥的儿子巴兰。

巴兰的诗歌中说到一句很怪异的话,就是“眼目闭住的人说……”,这句话在说出的同时,有另一种翻译表明“眼目睁开的人说……”,是截然相反的信息。但我们如果从属灵的角度来看,就会知道这两者相反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却是有着共同点。如果一个肉眼闭住的人,他的灵眼很有可能就是睁开的;反之,如果一个灵眼闭住的人,他的肉眼很有可能就是睁开的。所以这里的话语表明的信息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是两者完全相反的内容,但我们从属灵的角度来看就能非常清楚本质上的差别。而这里所说的“眼目闭住(“闭住”或作“睁开”)的人”这“闭住”所指的,自然是肉眼的闭住;相对应的,另一个反向信息所说的“睁开”所指的,就是灵眼的睁开了!

这里接连用了三个“说”,是让我们知道这段话所表述的信息:第一个“说”并非说话者所说,而是论及说话者所说,用的是表明诗歌的体裁的方式;后两个“说”,则是说话者对于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的述说,其中第二个“说”表明诗歌作者的作诗方式;最后,也就是第三个“说”,乃是表明了作诗的人在作诗的时候所处的属灵光景。

……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4:4
经文:“……得听神的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仆倒的人说:……”
标题:神的灵临到巴兰身上带出的诗歌(二)

这一节经文是前面的经文的继续描述并且引发出下一节经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承上启下的意思,但却发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的内容,乃是巴兰的诗歌中提及的眼目闭住(或作“睁开”)的人所说的话,就是“得听神的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这是表明巴兰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巴兰来说,是一种“得”,乃是白白地得着。不拘是“听神的言语”还是“见全能者的异象”都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得起的祝福,因为若不在神的怜悯保守中,带有罪恶的人,一旦听见神的声音,一旦看见神的异象,恐怕自己的肉身是承受不起的,非常有可能导致耳聋、眼瞎的状况发生。是以这里所描述的“得听神的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这两部分内容,接受的人是需要神的格外开恩怜悯的,而且承受信息,还不能以自己的肉身去承受,必须以自己的心灵去接受。只有灵耳开通的人,才能“得听神的言语”;同样的,只有灵眼打开的人,才能“得见全能者的异象”。

接下来的信息,是为以下的信息作介绍,描述的是另一种人的话,就是“眼睛睁开而仆倒的人”。这正是非常奇异的一件事情!眼睛睁开,却仆倒了!这表明看见耶和华的显现,结果就是这样,无法承受神的显现在环境中带出的能力,结果就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就是“眼睛睁开而仆倒”。仆倒,是因为自身的力量不够了,自己的脚承受不住自身带出的压力,所以就只能全身接触地面,以全身的力量来承受身体上的压力。非常明显,对于巴兰来说,耶和华的显现是有压力的,他无法承受得起。不仅巴兰如此,在旧约中几乎人人如此。摩西因为与神在西乃山上四十天同在,面皮发光,以色列人就不敢看见他的面孔;但以理因为神的使者的显现与传递给他的消息,使得他无法承受,只是他进入沉睡状态。这都表明了人的力量承受不住神的显现,只有借着神所赋予的能力,才能在神的同在中不受干扰地享受神同在的祝福。

……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24:5
经文:“……雅各啊!你的帐棚何等华美!以色列啊!你的帐幕何其华丽!……”
标题:神的灵临到巴兰身上带出的诗歌(三)

这里让我们看见的巴兰的诗歌中其诗歌韵味极深,以赞叹的语气对以色列人的生活表达出极高的尊崇。这里以称呼“雅各”带出他“帐棚”的“华美”,又以称呼“以色列”带出他“帐幕”的“华丽”,是以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的生活对巴兰的震撼。

称呼“雅各啊”带出的赞叹,乃是“你的帐棚何等华美”,显示出信息针对的是整体,是“雅各”的整体,表明的是以色列人如同一人,因为他们同有一个祖先,就是这里所赞叹的“雅各”。居于赞叹的对象是“雅各”,带出的信息中提及的是“帐棚”,也就是一个人的住所,或者一家人的住所。这里对这“帐棚”的描述,称其“何等华美”,是表明家的祝福,乃是极其荣华,极其美好。

另则,称呼“以色列啊”带出的赞叹,则是“你的帐幕何其华丽”,显示出信息针对的是分体,是“以色列”整个国度,是所有以色列人的统称,强调国度概念。通过赞叹的对象转移到“以色列”,带出的信息也随之转移,不再是个人或者家庭的居所——帐棚了,而是整个国度概念所蕴含的,就是“帐幕”,表明的不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家,而是一个国家。“帐幕”的信息,直指耶和华的居所,也是让我们看见耶和华在以色列人中,乃是成就整个以色列国度所有人的神,是超越一个人或者一个家的概念,而是进入了一个国度的概念。“以色列”的“帐幕”,是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居所,表明神与以色列人同在,是与整个以色列国所有的人同在。这种整体性的祝福,彰显出来的“帐幕”不再如个人性的那么集中,而是彰显出其扩散的能力,所以用了“华丽”来形容这种荣耀,不是个人性的,而是集体性的。

……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Processed in 0.013106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