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色常蓝》

十月二十五日  打破藩篱

  我认识的一位女士,她搬了家,新家位于离旧家不远的镇上。她已不年轻,但也不老。个性开朗大方又健谈,很容易跟人打成一片。她从小就在教会中出入,一直跟教会保持密切关系。

  我对会友与教会的关系,一向主张会友应就近参加教会或社区的教会,若只因眷恋旧有情谊老远去参加原有教会,是不智不对的作法。

  所以我对这位太太说说:“我想你会离开原有教会,参加一间靠近住处的教会罢。”

  “不,”她说:“我要留在原来的教会里。”

  “为什么?”我很惊讶地问。

  她看着我,说:“去加入另一间教会很费劲,我受不了。”

  费劲去加入另一间教会!

  这位太太并非没有换过教会,她已不只一次搬到不同城镇居住。她并不胆怯害羞,也不是加入教会不久的信徒。但她却因为要加入另一个教会感到很辛苦而裹足不前。

  教会对新来的人应该热情欢迎,做到了吗?

  基督徒同为天父儿女岂不都是兄弟姊妹吗?

  这是不应该见到的!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二十六日  何处容身

  教会有没有尽本分,热诚接待罪人呢?

  如果过去生活糜烂或放纵肉体私欲的人想加入教会,我们能给他们真诚温暖的欢迎吗?

  瑞德伍讲过一个令人难过的故事。

  在伦敦的码头区住着位妇人,她和一个华裔男子发生过亲密关系,并且生了一个英亚混血儿。

  她主动带着孩子参加当地一间教会的妇女聚会。她很喜欢那个聚会,所以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再去时,牧师走近她,神情不自然又腆腆地对她说:“很抱歉,我想请你不要再来参加教会了。”

  “为什么我不能再来?”她问。

  牧师回答:“其他姊妹知道了你的私生活。她们说,如果你再来参加,她们就不来了。”

  这位妇人神情悲痛地望着牧师:“先生,我知道自己是个罪人,但罪人难道没有容身之处了吗?”

  幸好后来救世军教会接纳了她。但原来那间“教会”却无情地将她排挤在外。

  如果在我的生命中遭遇过不光彩的事,我想教会可能是我最不想去的地方。教会内有许多好人,但你却不能向他们倾诉,靠在他们肩上好好哭一场。如果你想那么做,只会感到寒心,他们则会觉得难堪。

  这并不是说要我们轻看罪恶,而是我们应牢记耶稣的话:“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会丢弃他。”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二十七日 害羞的陌生人

  教会有没有尽本分热诚接待陌生人呢?

  一个陌生人初进教会的时候觉得周遭冷冰冰的,还是感到象好朋友围绕般地亲切呢?

伟大史诗<奥德赛>作者荷马对笔下人物最好的赞美是:“他住在路旁的一栋房屋中,是每个过路者的朋友。”

  我们能如此形容我们的教会吗?

  这不正是史考特爵士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吗?据说他跟人握手时,绝不会先主动把手收回。

  教会给过你这样诚挚的欢迎吗?

  许多教会都保有一种奇怪又令人不解的特色,就是会友礼拜时“拥有”专用的座位。

  任何人在任何教堂里拥有特权,坐专用的座位,都是非常错误的、完全不合基督徒体统的做法。

  虽然初来者多半会被带到某个座位上,表示教会设想周到,他也多半会受到适度欢迎。但有时却不幸被带到一个邻座显有敌意的座位上。

  其实初来者并不需要那种拍肩头、热烈拥抱的欢迎,只要向他们表示基督徒的热诚,使他们在陌生地方不觉得拘束便可以了。

    教会有没有恰如其分地欢迎性格内向害羞的人呢?要知道世上个性内向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我有时猜想,那些离开家却又未出现在教会中的年轻人,可能只是因为太害羞而没有勇气跨进礼拜堂的大门。

    我们应该主动走过去迎接他们。

    我们应当尽量多陪伴他们。

我们当然要使上主的家成为害羞之人感到自在的地方。

你愿意把这件事多想想吗?

你的教会是不是一间要人家费劲来加入的教会呢?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二十八日     用爱心说诚实话

        我父母是讲盖尔语的苏格兰西部高地人,他们的本籍是威廉堡。 童年时我的大部分假期都在那里度过。


        我那时生活中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划船穿国林喜湖,到对岸的川斯莱野餐。

       有次我们全家趁景色怡人的季节去度假,却正逢当地雨季。

       有天我们计划划船到湖的对岸去野餐。我们打算拿到早班火车送达的报纸后就出发。

        那天的晨曦极美,但不久就下起雨来,不用说我们的野餐计划告吹了。我们离开车站沿着大马路走回家时,我心里真是消沉极了。

        我们经过一些商店,其中一间的老板正站在门口,他是教会的长老。我们停下来和他谈话,我就向他倾诉野餐计划因雨受阻的失望。他像个古代巨人一样低头看着年幼的我,用一种丝毫不带同情的眼光和十分倨傲的长者态度说:“小子!如果上帝赐雨,我便要雨。”

         在此之前我已决定要当个教牧,不过那人所讲的话差点使我改变主意,因为我认为,教会如果由那样糟的人来治理,我不想跟它有什么牵连。

        那人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对。他说的话绝对值得赞同;错的是他讲话时那种自鸣得意,自以为是又毫不留情的态度。

         他讲的当然是实话,但他却没有像保罗教导我们的那样,用爱心说诚实话。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二十九日    言为心声

        我常因故必须去一些未去过的城镇,因此我常有机会向陌生的路人问路。

        我通常能从对方给的指示中听出他是哪种人。

指路的人往往会告诉我,只要我看到某某地方,就表示离要去的地方很近了。他会照他脑中浮现的路标来指路。

如果他说:“你只要看到某某教堂,就离你要去的地方很近了,”我就知道他是教徒,因为以教堂的所在来指点方位。

如果他说:“你只要看到左手边有座戏院,”我就知道他是个影迷,因他以戏院的所在来指点方位。

如果他说:“你看到公共汽车经过某某修车厂后就下车。”无疑的这人自己有车或至少对汽车有兴趣,因为他以修车厂的所住来指点方位。

如果他叫我朝着某某酒馆的方向走,我就知道他常出入这类地方,因为他以酒馆的所在来指点方位。

不同的人给我指路都显出那人的特性和喜好。

言为心声,我们说话会不知不觉露出真面目。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三十日      试试看

放任总要有个限度,超过了就不行。

我们正处于放任的社会中,有些人称它大进步。他们说管制放松了,限制取消了,年轻人能自己安排生活,决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当然是件好事。

从某方面来说,这些都是事实。不过任由个人毁灭自己或用行动伤害别人,那样的放任就该禁止。

眼见他人即将掉悬崖却袖手旁观,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认为是件好事。

没有谁可以主张说,人人有权教他人去做伤风败俗,作奸犯科的事。

要是我们见到有人轻贱自己的幸福、健康甚至生命,不愿冷眼旁观,就该同意放任必须有个极限。

火绝不是好玩的。因为玩火终将自禁。

这里的重点并非劝戒大家,特别是年轻人,要如何玩火才不伤身。重点是教你不要糟蹋生命。“多尝试”固然是句好格言,但人生有许多事不必亲尝玩火才不伤身。重点是教你不要糟蹋生命。“多尝试”固然是句好格言,但人生有许多事不必亲尝就知道饮鸩不能止渴。

这些话已是生命的定律,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否定它并不表示你有冒险的勇气,却是愚妄人的行径。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三十一日      修正的信经

神学家E.伯根读到神学作家摩里斯在一八五九年写文章批评布道家司布真的事,他大不以为然,因为摩氏认为司布真的讲道好像不是讲地狱,便是讲魔鬼。

摩里斯谈到司布真时说:“他若促人认识上主是有绝对的大爱的神,他便不会那么受欢迎。”

这些对司布真个人的批语无疑不公平,不过在基本信仰中不讲上主的爱,倒确是很奇怪的事。

我们不妨看看麦考澜在《耶稣之死》书中所引的修订的使徒信经,这是一九二六年在联合自由教会信徒代表大会中提出: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亲,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圣洁又满有智慧,他良善的旨意与目的成全万事;我信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人类的救赎主,他来到世上,为我们的罪在十字架上受死。他从死里复活,成就了救赎大工,是超乎万有之上的主。

我信圣灵,他以爱和能力将圣子显给人看,使人得着悔改和信心之道,确信籍着耶稣基督罪得赦免,并能知道且顺服上帝的旨意。

我信圣徒的团契,主耶稣基督的独一教会,奉召在敬拜事奉中彰显他的荣耀;我信将来的审判;我信天国必要得胜降临;我信永生。”

能将一九二六年的信经不为人遗忘,是有功于世的事。

        我们不能只谈基督福音却不讲上主是爱的信息。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一月一日  人生须有倚靠

  英格兰诗人W·邵特的生平,可以列入现代英雄传中。

  他死于一九四三年,正值四十五岁英年。

  生前他缠绵病榻二十五年,最后十年必须全赖他人照料。

  有段时期,他瘫卧在床,只能转动头部。

  邵特面对病痛的折磨勇敢无比。在二十五岁那年,他自知康复无望,还乐观地说:“从现在开始,我可以当个诗人了。”

  他在身体日衰,形同婴儿须人搀扶时仍然说:“要保持硬汉气概。”

  他也说过:“为人一生有许多事要做,何止于写几首抒情诗。”他除了把好诗留给人间,果然还留下不屈不挠的生命榜样。

  作者史考特最近以钦佩之心,为他写了本传记,名为“静静的一生”。

  这本书引了两段邵特的话。

  第一段涉及他的童年。邵特回忆童年时光,介绍他“毕生第一个富象征意义的重要插曲。”

  大约三岁时,有天下午他和母亲一同外出散步;走着走着他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跑开,一面回头大喊:“回去,回去,我不要妈妈跟在身边。”

  这是儿童渴望独立时的表现。

  但这个小孩长大后却也说:“如果我对人生能看得比别人更远,更全面,那是因为我父母肯让我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拜父母谆谆教诲之赐)。”

  这段话不是独立宣言,而是人生依靠宣言。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一月二日  粥中没放盐

  邵特不只是苏格兰的大诗人,也是位散文能手,笔端常带风趣和幽默。

        有时他也写寓言。

  正面就是他所写的一则。

  从前有个伐木工人的太太,有天忘了在丈夫的粥中放盐,被责怪了几句。她回嘴说,只有笨蛋才会为这种事小题大做。

  伐木工人怀着一肚子气出门工作,在盛怒之下开始砍树,结果用力过猛,斧头飞了出去,恰好打伤主人送去钉蹄铁的心爱之马。

  就在这天,主人正巧要骑那匹马去参加一个贵族的集会。他们因对国王心生不满,要商讨对策。

  结果主人带着不悦的心情参加集会,因怒火未消,就大力说服众人反叛国王。

接下来是一场战乱,许多人死于刀剑之下,跟着又是瘟疫饥荒;以后几十年,老百姓且受到苛税之苦。

只因一个伐木工人之妻忘了在丈夫的粥中放盐,居然引起一场叛变,也连带使一代人受苦。

这是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比喻。

先知撒迦利亚说过:“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撒4:10)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一月三日  勿忽略小事

小事有时可能救一个人。

邵特发现这个道理。在他病况日益严重时,他能做的事也无可避免地愈来愈少。

他写道:“人的精神可以大减,但如何度日常生活的智慧仍存;虽是生活小事却能持续如常,因为能持续,所以成其伟大。”

许多人能一再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救之道。一个人在悲伤、忧愁、进退维谷中,要保持清醒,生存下去,须在维持每天正常生活中求取。

终日沉浸在忧伤痛悔中,一直坐着发愁,的确不可救药。

这时若保持日常生活情境,可以帮助我们活下去。

小事有时可以毁人一生。

习惯的养成都是从小而大,可以破坏人的一生。从市场带回的一粒种子,可以带来一大片蔓生的杂草。

昨天提到邵特所写的寓言,重点是说小事可以酿成大灾。那就像把颗石头丢进一池静水,泛起的涟漪可以波及远人,而他们却不知源自何处。

找不到一个领扣,可以使一个男人情绪失控,弄坏整个办公室、课室或商店的气氛。

一件小小烦心之事,可以令一个家庭主妇在一天开始时,就搞得全家鸡犬不宁。

早餐桌上的一点争论、拌嘴、歧见,可以使全家老少把不快的情绪带到他们在城里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影响许多人。

如果我们想使生活平顺无波,就要培养一种祥和自制的美德。

我们能从耶稣身上学习这种美德。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Processed in 0.014122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