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先信后见

先信后见

先信后见
    一次,向一位在火车上同行的邻座聊天,谈着谈着就谈到信仰问题,见我作见证时讲得那么肯定,这位朋友竟然反问一句:“上帝你看到过吗?”这问题水平不高但又是多数人曾以不同形式提过。其实,这个问题存在一个反问就是:难道只有看得到的事物才存在吗?

    据说,鹰能在百米高空俯视地上一只小鸡,猫头鹰能在人眼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见到很多东西。这说明,在动物类中,人眼并非顶好的感觉工具,在“电磁光谱”表里,人眼只看见非常狭窄的“可见光带”,像红内线,紫外线以及比这些波长更长或更短的一切,人眼则看不到。假如一定要“看见才相信”,那么宇宙将要缩小多少倍?就连“空气”、“电”是什么恐怕也难说清楚了。

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说:“五官所感觉到的东西,或是程度较低的存在,或仅仅是幻家。”也许正是因为人是用泥土造成的,故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认同常以他的感觉能力为基础。我们借用现代化仪器,可以见到远在天际的星空,说到底这还是感觉能力的扩大与延伸。承认“三维空间”,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它,至于“多维空间”、“负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因此无论怎么想象、推理,都难以理解。然而,倘若有一天我们感觉能力拓展了,变化了,认识也就随之改变了。听说“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其实盲人们所回答的并无错,之所以大家觉得他们的答案不完整,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摸到的是“整个大象”而不知这仅是很小很少的的一部分。所以说,人类理论的局限说到底是感觉能力的局限。

    据说六十年代,苏联第一个航天飞机上到外层空间后,赫鲁晓夫就向世界发出电文,他说:“我们的宇宙飞船绕了地球几圈并没有看到上帝的影子,所以这证明这世界没有上帝的存在!”几天以后,葛培理牧师在布道大会上说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有一个青蛙从池塘里面爬上来,就在岸边绕了几圈后,回到池塘中,它就认真地对水中的同伴们庄严宣布:我在地上绕了几圈,根本就没有看到赫鲁晓夫的影子,因此这个地球上没有赫鲁晓夫的存在。”

    宗教是什么?按牛津字典解释:“宗教是人类对一些更高、看不到的力量的承认”。基督教信仰讲“信”,“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来11:6}“信”是什么呢?“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信,就是要跨越人类感觉与认识能力的局限,因为信仰者所崇拜的对象不属物质范畴,人的感觉能力如何延伸也无法触及。神乃灵,认识他,体验他,敬拜他须用“心灵和诚实”。如果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要肉眼“看见才信”,那明显是过份迟钝和拘谨,甚至是十分滑稽可笑的。况且信仰是一种经验,是一个内在的把握。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某科学院院墙内,一孩子正在放风筝。老教授路过便问:“你在干什么?”“放风筝呀!”孩子回答。“风筝在哪里呀?”老教授追问道。小孩子因为风筝很高太远而看不见而面露困色,一时无语。忽然一阵风吹过,小孩的手颤动了几下,似乎给了他一个灵感,他就说:“我虽看不见它,但我能把握到它!”老教授连忙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走了:“看不见它,但能把握它……”

    其实,信仰也是这样。耶稣说:“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约11:40)有关信仰领域的事,每每与生活的一般经验相反,它不是“先见后信”,而是“先信后见”!因此,人们不能简单地
结论说:“上帝看不见,所以我不信”!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192e6010009xt.html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TOP

Processed in 0.010872 second(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