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侪压力 〗
孩子在青少年阶段,胳膊都是往外弯的,朋友比家人重要多了,尤其是同年龄的朋友。他们常认为朋友比较了解自己,珍惜友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再加上一窝蜂的追随潮流、深怕赶不上的心态,同侪有的,他也要有。如果要他作些什么事情是朋友会讥笑的,说什么也不肯干。这种一个劲儿地要与朋友一样、深怕被他们拒绝的态度,几乎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如果父母在孩子迈入青春期前,不注重培养孩子对家里的向心力的话,在那个时期要扳回局面是嫌晚了些。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很紧密的话,在青少年期也不免碰到孩子只做朋友要他做的,不理会父母的想法的情形。在这个时候父母根本没法在每件事上都管孩子,只有选择一些重要的事情坚持不让孩子逾矩;父母管的越紧,恐怕孩子越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其实大原则抓紧了,其余的小节不见得会影响全局。当然在这种时候,也不见得完全束手无策。青少年也许对自己的父母不理不睬、有时还有嫌恶的表情,但对其他的成人(教会的长辈、朋友的父母、亲戚、师长等)不见得会采取同样的态度,特别是双方(青少年与其它成人)因为没有以前互动的历史,青少年会觉得其它成人比自己的父母要明理、冷静、酷多了;其它成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还算彬彬有礼,没有见识过他发脾气、不高兴、自我中心的架势。
外人与父母亲在面对青少年的期望上当然大不相同,他们要比父母亲容易接受青少年,是想当然耳的事。一些重要的议题也许可以由这些成人帮助父母亲与他们沟通,有点易子而教的味道。当然理想的情况是这些成人与父母亲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有相当类似的地方。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状况好比车里的收音机,当收音机播到短波调频电台,开车经过隧道时,只听得一片呜呜声,让人好不厌烦,当然什么也听不到。但是如果转成中长波,就可收到声波。出了隧道,短波调频可照常收到,就像青少年度过青春期,一切转回正常,与其它成人的沟通就好象是调到中长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