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圣经词汇解释

顺服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六章一开始就命令做儿女的要听从父母,接着又提到做仆人的要听从肉身的主人,好象听从基督一样。很清楚的,我们站在神儿女的地位上,以神为我们的父亲,或站在仆人的地位上:以基督为我们的主,我们都要采取听从的态度。
  儿女为什么要听从父母呢?因为儿女无能无知,惟有听从父母而行,才能正确才有安全。正如过马路的时候,儿女必须完全听从父母的指示,才能安全走过马路。仆人听从主人也是如此;因仆人不知该作什么事,惟有听从主人的吩咐,才能把主人家中的事按主人的意思完成。
  “听从”这个字是从“听”而来。在旧约里,当神讲话,人就当听,并该服从。实在说来,“听”是思想过程中的先头部份;当神的话临到人,人就先听,然后以服从作为他向神的反应。在新约中,保罗以耶稣基督为听从的模范。基督取了人的样式,甘心谦卑的听从,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他的听从就与亚当的悖逆遥遥相对,以致使在亚当里堕落的人都可因信基督而得称为义(罗五:19)。希伯来书也提到同样的意念:耶稣基督因所受的苦难,学会了顺从,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五:8-9)。保罗认为基督的权威既高过人的理性,人就应当凭信心听从祂。事实上所有的信徒都是“顺命的儿女”(彼前一:14),一生一世听从主跟随祂。再进一层,保罗也要求信徒听从保罗,因为听从神的必听从神的仆人,也进而听从神仆人所传的信息。
  保罗在以弗所第五章最后一段说:作妻子的要凡事顺服丈夫;这显然与仆人听从主人的态度不同了。妻女所以会顺服丈夫,是因丈夫是妻子的头(保罗也特别注明,这也正是教会与基督的关系)。丈夫既作了妻子的头,他就得爱他的妻子。就如头爱护身子一般。妻子的顺服也就在丈夫这样的爱顾、体恤、保护下,成为必然的现象。
  “顺服”是从“治权”或“管理”这个意思来的。任何一个握有治权或管理人事的,都盼望受治或受管的人会顺服。所以一个能治理的长官或政府,决不会用高压手段强迫压制部下或人民,反求力得人民的爱护拥戴,以获得最高的治理效果。同样的道理,作丈夫的所以能得顺服的妻子,是因丈夫先爱顾妻子,无微不至的为妻子着想。正如字典告诉我们,“顺服”是具有自愿降服甘心依从的意思。十二岁的耶稣,在圣殿与教师们畅论神国的事后,顺服父母的指示,随同父母回家去(路二:51),因为他父母以爱心来寻找他。又如一个受主人善待的仆人,甘愿顺服他的主人(彼前二:18),甚至有时主人乖僻一点,也肯以同样的态度领受。
  “顺服”与“听从”是不相同的。然而圣经教训我们跟随基督的人,不但要顺服祂,而且也要听从祂。我们甘愿顺服依从主的治理,是因先爱我们。在祂的爱里,为我们舍身流血,拯救我们。我们听从祂的吩咐和命令,因为祂是无所不知的神,知道我们当怎样行,才能达到最大的益处。
  你愿意听从主的吩咐吗?
  你愿意服从主的管理吗?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心意更新

每个人都盼望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建康、更快乐、更聪敏、更丰盛。基督徒更盼望自己生命更长进、爱主更深。人对己具有一定更新的要求。凡懂得追求更新的人,是肯上进、肯克服困难、肯勤劳勉力、以致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进入更高的境界,享受应得的成就。我们的神也喜悦信祂的人能在地上不断长进、长大、而至长成。
  “更新”这个名词的英文即是RENEWAL,包括革新、复兴、再生、重新开始等含义。在新圣经中记载了四次至五次。中文的罗马书十二:1-2译作“心意更新而变化”,以弗所书四:20-24译作“将心志改换一新而且穿上新人”,歌罗西书三:5-10是“穿上新人而在知识上渐渐更新”,哥林多后书四:7-16是述说“内心一天新似一天”的必要性。这些经节的译文指出基督徒更新的一条路线,也说明了基督徒为什么要求更新。
  第一,根据上述以弗所书及歌罗西的经文:基本上,我们是要脱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从前我们在私欲虚谎中过着放纵的日子。现今却因学习认识基督而接受了真理的知识,自己的“心志”(the spirit of mind)就越发更新,充份表现出生的形象。其实这形象就是神起初造的人。人原来是按神的形象造的,因犯罪后就远离了这形象。现今,真理使人回复造时的美境里,就此成为新造的人了。
  第二、哥林多后书告诉我们:面对世界的各种冲击、基督徒应当增强内心的力量,使自己在生活上日日更新心。这世界对爱主的基督徒是具有敌意和压力的,真如当年耶稣基督所面对的十字架的道路。我们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里,必须逆流而上。外在的形体,久经冲击,也因此渐渐损毁。而我们内里的人(the inner man)却在基督耶稣里得重新建立。就象保罗那样说:我是“不被困住”、“不至死亡”的。我的生活可以一天新似一天。
  第三,到了罗马书十二章,灵性不断增长而愿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活祭献给神的基督徒,切实愿意清楚明白神的旨意,行在其中,可以讨神的喜悦。于是,基督徒就不肯受这世代潮流的牢笼(conformed),而竭力在思想观念上更新而变化(transformed)。一个人在思想意志感情等心理机能上,有了改革性的转变,从世俗的潮流里脱颖而出,他就能行在善良纯全可喜悦的神的旨意。
  最后,提多书三:5,保罗提醒我们,虽然人要在思想意愿上有所准备,但达成更新的原动力乃是圣灵。圣灵使我们悔罪改过接受耶稣为救主,又使我们继续不断地认识真理,我们就得着生命的更新。圣灵又给我们内在的力量,可以天天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主。使我们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如何。这样,我们就得着生命的更新。圣灵又帮助我们脱离世界的范畴,使我们的心思意念理性感情都转向神的旨意。如此,我们又得着心灵的更新。基督徒靠着圣灵的能力,踏上生命生活心灵更新的路途,就一定是一天新似一天的,直到见主荣面。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

大家都很熟悉,保罗在腓立比书所说的:当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但有时我们把这段经文应用得太拢统,就没有好好地想一想,到底保罗要我们忘记什么?又怎样才能忘记?
  一个熟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希腊本土教会——腓立比教会——保罗很自然的应用运动场上赛跑的普通常识来描述追求长进的基督徒当有的态度。“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是每个运动员及观赏运动会的人都能明瞭的。没有任何一个参加赛跑的运动员能成功的达到目标,若是他不能忘记背后已发生的事件或过去激动他的思念。这些事件或思念会增加他的负担,拖累他可能达到的成功了。
  保罗在腓立比书已经说明了:那先前与我有益的,如今当作有损的;他又把万事看作粪土。一个悔改得救的人,以前曾以赌博、饮酒、财利、名望、自私、虚谎为宝贵的。现今因信基督的缘故,都看作有损的而遗留到背后去了。但对一个已经得救的基督徒来讲,又应该忘记什么呢?
  一,不可停滞在过去的失败里。人生有不少失败的经验,这些往往是既痛苦又难忘的。每想起这类失败的事件,就感到非常灰心,畏惧不前。怪不得有人年纪轻轻就充满自卑心理。虽经常装得泰然,心中却内疚不已,更惧怕再次遭失败的打击。其实我们相信,主耶稣在十架上的成就,早为我把过去的失败勾销了。现在应当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为什么还要自卑,还要惧怕呢?我们已没有理由再停滞在过去的失败里了!
  二,不可留恋于过去的成功上。失败果然难忘,成功更加难忘。为在成功上徘徊,原是回味无穷的。每当忆起一些成功的事件,就愈觉得自己并不比人差,甚至觉得上帝对我的祝福也比别人多些。这样的自我陶醉必然产生自傲与偏见,根本就不再有努力向前的必要了。事实上神恩待我们每-个属祂的人,我们一切所遭遇的,无论成败,都是为了叫我们做个更成功更成熟的基督徒。
  一个进修会的最后一天,热烈的见证会使我这个年青的学生也一定要站起来数算主的恩典。最后我顺口脱出一句话:“圣经叫我们忘记背后,其实我们不应当忘记背后。”当时我是指背后那么多的主的恩典。会后我给牧师大骂一顿,说我解经文违反圣经。那时我知道不该那样解经,但我内心并不觉得我错了。现在我明白了,主不是叫我们不纪念主的恩典,而是要我们不可停滞在过去的主恩中自我陶醉。甚至以此自傲,叫人看见我过去的成功而光彩自己。反当谨慎,求主保守,奔那摆在前面的路程,以到达标竿,得着神在基督里所以得着我的。因此我们数算神过去在我们身上的恩典,是为了叫我们能努力面前。直到完成基督所托付我们的——标竿。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耶和华的后悔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创六:6)。
  “耶和华的话临到撒母耳说: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撒上十五:10-11)。
  “尼尼微人信服神,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于是神察看他们的行为……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于他们了。”(拿三:5-10)。
  我们都知道:后悔的原因,是人定意行一件事,却没有预料到产生那样一个恶果。总觉得自己不能再让事情如此发展下去,于是要改变方针,作反方向的行事。这样的后悔,对人来讲是无可厚非的。虽然人会尽可能向好的方面进行,但人心莫测,事情的发展也很难预料。对自己所做成的事,感到后悔,有时确难避免。然而对深识人心且预知万事的耶和华来说,行了事要后悔是讲不过去的,也是不合逻辑的。我们既深信神是无所不知的,虽然我们口里不敢批评,但心里想一定是明知故犯了。
  耶和华到底为什么会后悔?
  在旧约中,“后悔”(希伯来文读做niham,英文译作repent or relent)共出现约有卅五到四十次左右。绝大多数是指耶和华神的后悔,或耶和华神既定了意就决不后悔(撒上十五:29;诗一一Ο:4;耶四:28等)。当我们读了不少经节,提到耶和华神定意决心,并且还会发誓,祂是从不后悔的。再屡次读到耶和华神确实后悔而且回心转意的经文。更觉得这些是无法接纳的矛盾。当然,我们相信圣经记载神的话都是对的。那么,我们对“神的后悔”的误解,到底在哪里呢?
  虽然说:“后悔”这名词在旧约中不是指个人从罪恶中转回。但每当论到耶和华的后悔时,并不能与人的罪完全无关。我们的神是公义的,祂不能毫无止境的发出祂的慈悲怜悯。尤其是人容让罪恶放纵时,神就得接着祂一贯的正义,施行祂的刑罚。对于这样的原则,神从来也不反悔的。可是,我们的神同时也是慈爱的。祂并不乐意处罚人,祂的心常为人的罪恶而忧伤。愿意人人得救不愿一个人沉沦。因此,神最大的心愿,就是人不要犯罪。旧约的律法就是这个作用。事实上,律法只是说明了人无法不犯罪。人的罪是已经定了。于是在旧约里,神只有另一个心愿,就是人肯信靠耶和华神的能力,听从神借着先知所传的道,从罪恶的道路上,回转过来。这样,神就有理由向人赐下特别的恩惠,不将所定的灾罚降于人身上。这就是旧约圣经中记载的“耶和华的后悔”。
  细看新约时代的我们,原来还不都是该死的罪人。但神却因我们信从耶稣基督及所传的真道,以至蒙神赐予救恩,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与旧约时代因耶和华的后悔而蒙恩惠,在原则上是完全一样的。
  加尔文认为:神是从不会后悔的。神对人所施行的是恒常不变的。当人在事情的进行中有了转变,就觉得神也转变了。一条船逆风而上时觉得很不顺利。当它掉转方向以后,就觉得行驶顺了。其实,风的方向始终没有转变过。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忍耐

—般人对自己不满意往往认为自己情绪不够稳定,而且没有办法自我控制,基督徒则下意识地,在不同场中要求自己忍耐。认为作基督徒应有忍耐的个性,可是往往误解了忍耐的真义。
  基督徒以为忍耐是不应暴燥、不应发怒;而且要常常面带笑容,但内心却相当痛苦、闷纳,常弄到自己有点麻木。其实这不是忍耐只是压制,是逃避现实的表现。这样压制下去,把不愿意的东西留在心里,只会给鬼留地步,产生生理上的病态。一旦压制不往时,便会产生暴怒,大发脾气。或有人经常受别人欺压,最终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弄到身体出毛病,产生胃病,心脏病,甚至精神病。
  这样的忍耐其实只是一种忍气吞声,把所忍的东西硬压下去。就如把气体不断压入瓶子里,最终瓶子会爆炸或者会穿洞而漏气。
  许多基督徒用忍耐做借口把事情推托,不敢面对自我、生活、情绪。对待自己非常苛刻,还要装成天使的模样,内心却得不到释放。
  新约圣经提到忍耐有四个层面:
  (一)基督徒向人所表达忍耐。文译作LONG SUFFERING。其实神对人就用这一种宽容和忍耐的心。又如保罗劝提摩太“当用百般的忍耐教训劝勉人”才能赢得人心,才能使真道传扬。这种忍耐的基础是爱心,因为爱是恒久忍耐的。忍耐也是主耶稣的属性之一。能忍耐地包容罪人,但并不容纳罪恶。正如主耶稣接纳一个被众人带来的犯罪妇人,但却告诉她,从今以后不可再犯罪。又在浪子的比喻里,把作父亲的爱,表现出一种完整的忍耐。圣灵所结的果子有忍耐,凡重生得救的信徒都会自然地流露忍耐的属性,象树自然地结果子一般。
  (二)基督徒应付事情的忍耐,英文圣经译作ENDURANCE或STEADFASTNESS“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再成老练有盼望,甚至不至于羞愧,所以基督徒可以在患难中欢喜。当信徒在患难失意中,可以从主得安慰、生忍耐。例如约伯在患难中所生的忍耐,也能赐给我们如此的忍耐,可以效法基督忍受一切艰苦,而且还站立得稳。
  (三)基督徒无论对人对事应有宽恕赦免的态度,英文译作TOLERANCE或FOREBEARANCE。正如主耶稣能以忍耐的心来宽客人先前所犯的罪。别人反对我们的信仰,我们也得宽恕他们的愚妄,因他们不认识主,对信心不足的信徒,也当以忍耐的心帮助他们走上正途。在事奉上与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不可争竞,要存心忍耐,不是表现自己好胜,而是使所事奉的工作做得更好。还有一点,忍耐和赦常连在一起,能忍耐FOREBEAR,就能赦免FORRGIVE,直到完全忘记FORGET。
  (四)靠圣灵在属灵的事上要有忍耐,又要恒切,正如祷告代求要恒切,时常信心不停止,这是神所喜悦的。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谦卑与自卑

基督徒为达成圣经的教训,要表达自己的谦卑,就常说自己什么都不行,结果失去了基督徒应有的喜乐,内心感到万分委屈苦闷,好象自己总是低人一等。
  有时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是人对自己真实的缺憾或想象的缺憾,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上的感受。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压制下去,就形成自卑感。形成自卑的原因有下面几种:
  (一)事实上自己确实有不如人的地方,就如智力比人低,人又长得矮。
  (二)以为自己不如人以致轻看自己。就如有人以为学历低,一定是被人看不起的。
  (三)在信仰上受人再三压迫,便怀疑自己,又怀疑信仰的价值,这种压迫感进而形成自卑。
  (四)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失败的经验。例如一连数次考TOEFL都失败。
  (五)罪疚感,例如扫罗王难过自己追杀大卫的行动,又如欠人家债未还,便逃避接触任何人。
  (六)家贫或职位低就怕别人讥笑。
  (七)过份受别人偏护,觉得样样事情不能自己作主,一定要别人帮助才行。
  (八)自我压制,感觉自己常受欺负,又不敢声张或反抗。
  (九)不自量力,什么都要跟人争个高低,就怕自己输给别人。
  形成自卑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安全感,就是圣经中的“平安”。事实上,圣经里没有用过“自卑”一词,在中文圣经中译作“自卑”一词,是指“自我谦卑”或“谦卑自己”。在圣经中,法利赛人高抬自己,很明显的是自卑的表达。
  自卑和谦卑的矛盾,在乎人对价值的不同看法。谦卑的人不是把一件事情从外表上来决定它的价值,真正的价值是要看事情的内容是否实在,是否有力量。个人如果觉得逃避现实比面对现实的价值较高的话,那么他虽具有能力,却不愿意付出代价来面对事实,那就是说一个人虽有力量,但他看不见付出力量的价值,就不肯把能力表达出来。于是自卑的人就自愿留在不恰当的性格和行动里生活。然而,谦卑的人肯接纳自己的长处,也了解自己的短处。他一方面知道自己在神面前算不得什么,另一方面知道神给他恩典能力是够他用的,因此他便尽自己的本份,完成神所给予他的托付。基督徒应有的谦卑立场:
  (一) 真正认识自己在神面前的价值与其他肢体配搭,又按神给他的能力,顺服神的带领,完成神的托付,以此表达自己的价值,不致于躲藏起来什么也不干。
  (二)靠主的能力,改正自己的过错,克服自己的软弱,靠神刚强起来。故此不跟别人争大,不被人轻看。
  (三)能建立准确的自我意识。不再为各样事情忧虑。
  正常的基督徒不必自卑,凡能谦卑的基督徒,神必叫他升高。因谦卑的人能够:第一,认识真我。第二,晓得如何倚靠神。第三,明白神给他的恩典和能力。第四,负责任建立自己,等候神在他身上完成自己的美意。凡能这样荣耀神的必满有喜乐,必不自卑。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恩赐与才干

有人说他有讲道的恩赐,医病、说方言的恩赐,讲故事、唱歌的恩赐,算帐理事的恩赐,到底这些都是恩赐吗?其实,在不信的人中,也有晓得唱、弹、讲、算的。神也给他们恩赐么?究竟恩赐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在基督徒的圈子里都喜欢讲恩赐和表现恩赐,更有羡慕恩赐的心理。在这重视物质享受,专讲名利地位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尖锐,惟有一些拥有特别才干的人,才能够出人头地,从中取利。在教会中处事为人也免不了染上这种风气。信徒在据有事奉的职位时,都希望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并不比人差,并且更想办法要显露一下自己的恩赐。甚至还会把圣经盖起来,自己制造一些作为,美其名称之为“恩赐”,这样,恩赐与才干究竟有什么分别?才干是什么呢?
  (一)从心里角度看,这是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上,具有一种天赋的倾向。加上自己的兴趣与学习,以致有极优良的表现。
  (二)在圣经里主曾用分银子的比喻,说明是各人的才干,分不同数量的银子,这表明人的才干确有高低之分。
  (三)在日常生活中,才干往往指某人有音乐天才,理财有道,待人接物方面很能干。在社会里,才干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但要看表现出来后,对社会能有好的还是坏的影响。例如一个人可用他开锁的才能用来打开误锁了的门;但也可以私下打开别人的保险柜。才干的用处:1.流露自己的才华。2.使别人看得起自己。3.满足自己的兴趣。4.在某些事上作出特殊的贡献。5. 对别人有好或坏的影响。6. 自己得益处。
  才干并不局限在信徒中,任何人的表现能超过一般人的成就。便可称他为有才干的人。
  “恩赐”这名词特别在圣经用到,它的字根是从“恩典”而来。所以恩赐可以说是神白白赐给人的特殊的能力。旧约没有提过恩赐。新约除在彼得书信用过一次外,其余多记载在保罗书信中有十六次之多,林前十二章,罗马书十二章,以弗所书四章,专记载恩赐的种类。
  恩赐的特征是:
  (一) 是神白白赐予的。(二)只有具有神生命的徒才有。(三)人所领受的恩赐不同。(四)可能冷落失用,但若能在神面前谦卑,可再次挑旺运用。
  恩赐的运用:
  (一)对人当彼此服侍,对神当作个好管家来归荣耀于神。(彼前四:1O)
  (二)不可轻忽,要殷勤使用。(提前四:14-15)
  (三)装备信徒建立教会。(弗四:12)
  然而,恩赐必须要有爱心,否则怎样好的运用,对神的事工是没有价值的。(林前13章)
  一般人不易分辨才干与恩赐,常混为一谈。因为才干与恩赐有其共同点。
  (一)都是天赋的,超过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
  (二)有优越性,都比一般人的标准高一点。
  (三)各人具有不同性质和内容的才干或恩赐。
  (四)对别人都能产生影响作用。
  (五)经过操练都会愈来愈进步。
  然而,恩赐与才干仍有分别。
  (一)恩赐从神来,才干是从人的遗传而来。
  (二)恩赐是属天的,才干是属世的。
  (三)恩赐用作事奉神,才干是表达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四)恩赐有道德性和责任感,才干则不一定要对人负责任。
  (五)恩赐有爱心,才干就不管有没有爱心。
  我们要认识自己有什么才干,接着用祈祷及奉献心志把自己的才干能力献给主,放在主的手中为主所用。当我一切交主手中,主就赐恩给我们。因此我们所做的便有能力,能荣耀神,能服侍人,我们这样做,神就透过我们的才干,将祂所给我们的恩赐运用出来。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感动与冲动

为了要决定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基督徒们就很想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出于圣灵的感动,抑或只是自己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动。这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呢?尤其是有奉献心志的年轻信徒常提出什么是神的旨意。一旦遇到升学、求职、婚姻对象、搬迁等事。因他们想若早知道真是神的旨意,便自觉万无一失了。其实遵行追求神的旨意是信徒该有的态度,不过,当听到前辈问起是否清楚神的旨意?或又听别人作见证说:神对他们说话或他们又如何跟神对话,便觉得要明白神的旨意是一种很超然的经验。相比之下就觉得自己缺乏这种经验,便是落后,于是就想尽办法要找捷径得此经验。
  有的信徒觉得若能遵行神的旨意,便会百事顺利,所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会做到恰到好处。但事实上在遵行神旨意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遭遇失败后便会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担心自己当初的决定可能只是思想上的冲动。人若能遵行神的旨意就好象获得了最后准确的答案,可以很稳妥的向目的地前进,但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亏损而达成目的,而且还具有称心如意、稳扎稳打的安全感。
  如果不是自己的冲动便一定是圣灵的感动了,这话对吗?先看看什么叫做冲动:
  (一)一般来讲,冲动是感情上的激动,或是突然来临的欲望和冲击,或是拥有雄厚兴致的推动力。
  (二)分析心理学家就认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并不需要理性思考,甚至不一定受周围的刺激来说出这种动力的起因,只是本能性的要求达成自己的欲望。
  (三)病理学家认为冲动是一种刺激,激动人的思想使人采取行动。这刺激可能是客观的。换句话说是从周围环境事物来的,也可能是个人心理和生理产生一主观意识,有时在事前都来不及作任何思考和判断。因此所产生的这种行动往往会有矛盾甚至不切实际,还会表达与本性并不一定相配的行为,弄到事后后悔不已。
  (四)另一种心理学的立场认为,人是有理性有思想的。冲动的产生一定经过三个步骤。
  (1)人内心的确有个目标(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的)帮助人决定了一个动向。
  (2)采取行动时一定有个感觉。
  (3)行动的发生就知道这行动所达成的后果。
  (4)圣经没有直接对冲动作什么解释,但有不少实例,如扫罗王是个十分冲动的人,他对付大卫,对付自己儿子约拿单的态度。约书亚进迦南后有一群装扮成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基遍人,约书亚很受激动的与他们立约,以致违背了神的命令。
  中文圣经提及“感动”一词的地方很少,哥林多后书所提的圣灵感动原意是指圣灵与人之间的交通。加拉大书二章八节所讲被圣灵感动原意指倚靠圣灵。
  英文圣经常把圣灵感动译成WORK,ATWORK 。即是说有神的能力能从人里面发出来。其他经文加以弗所书三章廿节,腓立比书二章十三节,歌罗西书一章廿九节,帖撒罗尼迦前书二章十三节都是指神的灵在人心里“运行”。因此,“感动”是神的灵或神的道在信徒心中起了一种很有能力的行动,这行动产生的效果能彰显神的作为及荣耀神。因此,圣灵要在一个人身上产生感动,就必须影响这个人的“心”,就是他的人格和心态。
  所以圣灵感动不会含有血气行事,也不会叫人犯罪,更不至于跟圣经真理相违反。而是绝对的顺服神,接受祂的带领。在圣灵感动过程中,人会按照神所赐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意识,领受神各方面的恩待。让我们立志(思想判断)行事(动作行为),都有神在我们心里运行(感动),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自由

基督徒常感觉有许多的事在世人看来很平常也无所谓,但基督徒必须避免不做。这样,就增加很多限制,失去很多自由,值得吗?一般认为自由就是不受捆绑,不要约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别人都不应该干涉和妨碍。不但在行动上是释放的,在心理上也不应受任何压制。什么事都可由一个清白的良心和轻松的清意行事,随时达成个人要求达成的目的。若受人反对或拦阻时,便应当应用个人的自由权加以反击及反抗。因个人的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个人在应该的权力里,不妨碍人,不得罪和拦阻别人的自由,就不应该受别人的限制,剥削了个人的自由。所以,反抗也是属于个人自由权的一部分。
  根据以上的思想,可以看出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是自作主张的自由。那是自主而不是自由。这一种自主,在表面上包含了自由意志的理论,然而这仍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中心,原来自由意志观念是指人有自由去表达个人的意志。人可以对自己能掌握的任何情况,加以选择。而这选择你完全不受个人意识中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说,在自我的最中心有一个核心,称之为“自我核”,人的问题、情绪、感受、态度比较另一些外界经验来得更接近自我核。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痛苦、忧虑、烦恼因太靠近自我核,就会很直接地影响我们人格中心。当这人格中心受到伤害起了变化,人就产生精神病。换言之,就是这人身体的某一部分,跟这个敏感的自我核太过接近而叫他受伤害。例如人的手指要接受手术时,人不会太大担心,但若要在脑部或眼部动手术时,人便会很忧虑,这就是人在比较敏感的部分,就是接近自我核的地方,人的自我不愿受损害或打击,爱自己表现就很强烈。这现象就是圣经要引用“爱人如己”的意思。表示人人对自我都非常关心,都不愿受伤害。这自我的发展,人希望它能提高到一个准则,使人能感受到安全,被尊重,直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有时人认为人可以达到完全开放且绝对自由的地步。因为人相信他的自我是绝对纯洁的。但圣经明说:我们的祖先已经容纳罪进入自我里面去,所以人的自我已经失去了,那种纯洁崇高的能力,渗透了为自己着想的私意。
  圣经里论到自由,提及四个层面:
  第一、在基督里,在圣灵里才有自由。因为罪侵入人里面,人便失去自由。一个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既脱离了罪的力量,就有主的生命在他里面,使他能自由生长至成熟。(林后三:17;罗八五:1)
  第二、自由是不再作罪的奴仆,也不再受律法的捆绑。然而,却甘愿作基督的仆人。虽然我们脱离了罪的捆绑,但我们愿意降卑自己顺服在神的面前服侍神,也在众人面前服侍人。信徒借着自由可以靠神的能力来拒绝不蒙神喜悦的事。这是世人很难办得到的。因此,信徒的自由提高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了人在地上的道德标准,也使人在社会上产生一种服侍的功能。这惟有基督徒的自由才能达成的。
  第三、自由是拥有真理的。真理必使人得以自由。(约八:35)真理就是耶稣。祂的生命生活,祂的真道和所说的话就是真理。基督徒能遵行神的道,照神的心意就是按真理而行,这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属真理的自由。
  第四、不可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年轻基督徒感到自己的行为受限制,大多是为了在放纵的事情上不能象世人那么随心所欲。自由是不作违反真理的事情,信徒能得胜罪恶是因他有自由来选择不犯罪。这就形成一种能够拒绝违反真理的力量。
  总结:基督徒的自由是(一)不含罪恶性的。(二)不违反圣经真理的。(三)透过爱神的心,肯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为别人着想。(四)不放纵情欲,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付出。(五)最终目的是要服侍人荣耀神。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阿们

谁都知道,“阿们”是全世界基督徒都听得懂的两个语词之一。(另一个是哈利路亚)。因为全世界任何语文的圣经中,都把这两个语词的译音保留下来。并在所有教会的祷告赞美中,很自然地直接应用。所以无论操什么方言语文的基督徒,在任何地方,只要开口呼出阿们(或哈利路亚),人就知道你是一个基督徒了。
  “阿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希伯来文中,“阿们”这个词原来的意思是指“靠得信住reliable,确定sure,真实true”或“愿事情是这样成就so let it be”。旧约圣经中,摩西写律法时,就已应用了“阿们”这个语词。当以色列民众对耶和华律法的要求作出群体性的响应时,就发出阿们为他们心中正面的承诺(民五:22;申廿七:15-26)。以后,先知耶利米,以及尼希米,向百姓重申律法时,也获得类同的反应(耶十一:5;尼五:3)。这种向祈祷中的誓言和律法的咒诅应以阿们的,是愿意负起所承诺的一切后果。旧约诗篇中,作者在祝祷或赞颂前后,加上阿们,是说明自己对祷文或颂词,具有确实的诚意。
  新约希腊文的阿们,只是希伯来文的音译。初期教会的基督徒,在聚会中,有人领导祷告时,全众就沿用他们原先在犹太会堂所习惯的,向神诚心地应以阿们。自此,教会信徒都会在祷告后,应声阿们。是对所表达的祷告,真心诚意的向神献上。同时也表示愿意顺服天上神的权柄,以达成神在人身上的意愿。
  福音书的记载中,主耶稣常用阿们这个词,是在祂开口教训人的时候。祂常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实在”(verily/truely)原文就是阿们。当主耶稣向人说:“我阿们的告诉你”,祂是带着神的权柄讲话。而这“我”字也就刻划出祂自己就是神,在马太用了卅一次,马可用十三次,连最不用希伯来词语的路加,(路加福音中从不用“和散那、阿爸、以利、拉比”等这类希伯来词的)也用了六次。路加这样地应用,一定有他明显的用意。而约翰却更隆重地,每次都用两个相联的阿们。中文圣经就译为“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阿们阿们的告诉你们),共用了廿五次。这样的用法,并非法利赛人和文士敢用的,因为那是带有权柄的。但主耶稣却清楚认识,神的应许将透过祂必要应验。约翰在启示录中进一步的指明,这位主耶稣就是阿们(启三:14)。祂不但在末世作真实的见证,而且祂也正是那位宇宙的创造者。祂就是神。正如先知以赛亚也宣布过,这位神确是“真实的神”(the God of Amen)。(赛六十五:16重复两次)。“阿们”乃是神的名称。
  保罗书信及希伯来书中把阿们接在祷告和祝福之后,使写信的人为受信的会众(教会的弟兄姊妹)所献上的祝祷,更加肯定,更加有能力。原来祝祷赞颂是带领会众存有敬虔的心到神面前来崇拜。并且在心底里也发出“阿们”作感恩的响应。正为这缘故,保罗就强调,凡在公众祝祷感恩的语言,都必须是大家听得懂的(林前十四:16)。不然,别人怎样与你说阿们呢?为了响应主耶稣再来的应许和盼望,在启示录中也两次用阿们(启廿二:20,一:7),很确切地表达了愿主再临的心愿。
  整本圣经对阿们的描述和应用,提醒我们基督徒以虔诚敬拜的心来到神的面前。很肯定的接受神的应许,很真实的诉说我们的心意。又以感恩祝祷的心灵,等候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再临。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Processed in 0.011081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