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修日记(四)

民数记13:30
经文: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百姓,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们足能得胜!”
标题:迦勒的安抚

在以色列中探子所报的信息充满了各种畏惧之音的情况下,这些探子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极其不同的声音来,那是安抚百姓的声音,所说的话,也是充满信心的话。

通过迦勒的安抚,我们隐约看出以色列百姓在探子回复摩西的信息后,产生了不安的情绪,所以才有了这里迦勒对以色列百姓的安抚。

这里也告诉我们,迦勒安抚百姓之举,是在摩西面前,似乎是有意在摩西面前如此说的,这是表明迦勒的安抚百姓之举,首先要让摩西看见。这并不是迦勒要如何在摩西面前表现自我,而是迦勒的安抚,需要摩西的帮助,所以圣经特别记载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百姓。

迦勒安抚百姓的信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鼓动大家的心,显出急速的情绪;二是认定自己的能力,,表明有足够得胜的力量。

迦勒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这“我们”表明他知道这部是一个人能够成就的事情,需要所有以色列百姓一起来;“立刻”表明他的迫不及待,显明他对于那应许之地的盼望,达到了迫不及待的情绪;“上去”表明他认定所走的道路是向上的,是需要勇气迈出去的;“得那地”表明他认定神的应许必定成就,已然有了得到那地的把握,那是出于对神的应许的信心。

迦勒又说:“我们足能得胜!”这是何等的气魄!在战场上,如果没有必胜的心,是无法成就必胜的战争。迦勒在还未战之先,已然看见战争的结局,这是因为他对神的应许的信心。迦勒没有看见自己和以色列的国民,也没有看见对手,他只看见得胜,看见神的应许,看见那地的美好,所以他充满了信心,没有一点退缩。这对“能得胜”拥有了“足”的信念,是凭借着神的应许,完全不看对手与自己的人数差距,完全不看对手与自己的能力差距,完全不看对手与自己的环境差距,迦勒所看见的,仅仅是“那地”,却能带出“足能得胜”的信念,那明显是因为对神的信心,对神赐予以色列人产业的信心。这种信心,让他忽略了仇敌的各种优势,因为一切人的优势,在神的大能面前都不算什么,所以他在未战之前,以安抚百姓的机会宣告了自己的得胜,宣告了以色列百姓的得胜,宣告了神的得胜!

只有不看仇敌,不看自己,不看周围的人,只单单看见神,才能拥有得胜一切的信念。神的应许之地是我们的,仇敌的拦阻不算什么;只要定睛于神自己,我们必能得胜!我们必能承受神的应许之地!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3:31
经文: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说:“我们不能上去攻击那民,因为他们比我们强壮。”
标题:同去者所说

这里让我们看见另一种说法从以色列其他探子口中传出,他们首先否决了上去攻击那民的决定,又表明原因是他们比以色列人强壮。

说那些探子是“和他同去的人”简直是一种讽刺,因为这些与迦勒同去窥探那地的人可以说根本不配列于“和他同去的人”这一范畴!所以这里说“但那些和他同去的人”并没有提及迦勒的名字,只是用了“他”来代替。或者这里的“他”本来的意思是代词,代表前面所述的迦勒,但却从这里没有指名来看,迦勒在他们中间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其的与众不同!而这里主要显明的并不是对迦勒的忽视,恰恰相反,这里所蔑视的信息对象,是“那些和他同去的人”。明摆着的,迦勒前面还点了名字,这里对这些同行者,根本连名字都没有重复点出,甚至连代次都没用,直接就是“那些和他同去的人”来代替了这些探子。尽管这些探子人数众多,但在神的眼中,完全不及迦勒的名字,甚至都没有在这里提起过这些探子的名字。

这些与迦勒同去的人,他们回来后表达的,却是“我们不能上去攻击那民……”,这完全与神对他们的带领相悖了!神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地出来,本来就是要把神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地,就是迦南美地赐给以色列人,但如今这些与迦勒同去的人,回来后居然说“我们不能上去……”,这是典型的与神对着干!神要带领他们进入争战中,让他们在争战中学习神让他们学习的各种功课,但在还未进入争战中的时候,这些以色列人的探子,却只是看见了那地的一部分人,直接导致他们宣布了自己不能上去攻击那民的结论,而且这种宣城不只是指着他们本身,还连带着以色列所有人,这是在替百姓做主决定一些事情,明显是不守本位的做法。而且这未战先怯战的言语,直接让他们从以色列人的首领的地位上失去了权柄,不再配成为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了!

与迦勒同去的人表明自己连带以色列人不能上去攻击那民的原因,乃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强壮”。这个原因的表达,让我们看见这些人所注重的完全是肉体,尤其在战争中,他们更看重肉体的强壮,更看重外在的强壮,根本看不见人的内里本质,也就不用说神的启示了,更不用说神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应许了!这或许也是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后导致的眼睛明亮所带来的后遗症,让人会看表面的现象,会看外界的情势,这也就导致他们的自我贬低否决,甚至连带着将以色列众百姓也一并包含在不如对方强壮的信息中,完全被负面情绪侵蚀入体,没有一丝一毫战争的勇气了!更为严谨可怕的,则是他们此话中根本没有神的存在,只有“他们”和“我们”,一点神的权柄能力都不复存在了!

属肉体的人眼中所看见的自然也是肉体的光景!他们根本看不见神所赋予他们的应许带出的能力,却定睛在仇敌身上。这明显是表明他们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因为他们的眼中只有仇敌,却根本没有神!所以他们的看法,和一般所有的普通人的看法一样,根本看不见神的能力的彰显,只看见仇敌比自己强壮了!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3:32
经文:探子中有人论到所窥探之地,向以色列人报恶信,说“我们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
标题:恶信(一)

这里的信息首先告诉我们被打发去窥探迦南地的以色列探子中有人向以色列人报恶信。这里提及恶信的内容,首先是对于那地居民的整体描述,或者也可以说是那地居民在这些探子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这里的信息让我们看见探子中的声音并不一致,并不是所有人都发出像迦勒那样充满了信心与盼望的消息,内中有另一部分人,而且是大部分人,他们论到所窥探之地向以色列人报的信息是恶信。这“恶信”的信息,是表明他们心里恶毒,传递的信息也自然带有恶毒。本来是“论到所窥探之地”的信息,但他们所报的信息却不是关乎“那地”的状况,反而牵涉到那地之人的状况,所以这恶信,准确来说,是因为那地之人而出。

他们所说的,虽然是从“地”出发,但本质内容,却是指人而言。他们说到自己所窥探经过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这一信息,明显是将本来论及自己所窥探之地的事情转向了针对那地的人的习性而去,表明那地是吞吃居民之地。这一信息不仅有造成恐吓的成分,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他们对那地的畏惧。这种畏惧,是居于那地是“吞吃居民之地”。他们给那地下了结论,尽管信息的主要内容是表明那地之人,但在这里他们所说的,却明显是“那地”,针对地而去,并没有找准根本问题——人的问题,却找了一个枝节问题,即地的问题。

他们说到自己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这一信息无疑是在表明自己在对手面前的渺小,在心理上已经未战先败了!他们的恐惧,是因为他们“在那里所看见的人民都身量高大”。这一看见就大为不妙了,因为他们看见的并不是神让他们去窥探那地的目的,尽管摩西有这样交代,让他们去看看那地的民是强是弱的问题,而他们所看见的却着实让他们吓了一跳,这也是他们报恶信的基本原因,就是“那地的人民都身量高大”。他们看见的是那地人民的“身量”,而摩西打发他们去看的时候是让他们去看对方的强弱,是质量问题,属于内在的;并不是身量问题,属于外在的。所以这一信息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些探子所看的都是错误的;所报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可能对了!

……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3:33
经文:“……我们在那里看见亚衲族人,就是伟人。他们是伟人的后裔。据我们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样。据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
标题:恶信(二)

以色列人的探子所报的恶信信息,是自己在所窥探之地的看见。而他们所看见的,乃是各种身量高大的人民,其中以亚衲族人为代表,是因为亚衲族人是伟人,还是伟人的后裔。这些探子声称自己看自己如同蚱蜢,在对方眼中,他们也是如此。

这里的信息直接提示出以色列的探子在所窥探之地看见的有亚衲族人为代表的伟人。“伟人”之说,在圣经中全数皆是反面人物,以挪亚时期神的儿子和人的女子交合生出来的儿子为首,是不同生命的人结合所生的。尽管那一批人在洪水中全灭,但这罪并没有就此终结,在人世间的蔓延更为广泛了,这也导致伟人不仅没有断绝,反而更是成为族群的存在,成就了这里所记载的亚衲族人。这些亚衲族人不仅自己是伟人,同时还是伟人的后裔,这“伟人的后裔”的信息所说的“伟人”,圣经没有表明是谁,但明显是被咒诅的一群人。(所以教会对于“伟人”之称呼要坚决予以杜绝!在神的家中,不需要什么“属灵伟人”,需要的是神的仆人!)

这些探子表明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在亚衲族人面前,他们就如蚱蜢一样;并且同时他们还声称对方看他们也是如此。这并不是真实的谦卑,并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出于恐惧心理的自卑感。他们看的完全是对方的外在力量,也同时表明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外在力量。这些探子的眼光,完全着重于自己的肉身,他们没有一点属灵的意识,对于生命的力量,更是没有一点概念,所以他们被恐惧战胜,自称“如蚱蜢一样”的存在,也代替所探之地的人表明他们的眼光中,自己也是“如蚱蜢一样”的存在。而在这两个信息中,他们明显将自己摆在自己和亚衲族的人的眼光中,却根本没有一点点将自己陈列在神的眼光中的概念,似乎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在神的眼光中,或者说他们在战争的概念中,眼中根本没有神的存在,只有自己和对手。以色列人的探子落于仅有人的眼光的存在,是因为他们被亚衲族人吓懵了,所以他们的眼中再也没有神的能力,这也就是旷野道路的开始,目光中没有神!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4:1
经文:当下,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都哭号。
标题:会众喧嚷,百姓哀号

这是以色列的探子所报恶信信息带来的反应,从两方面加以描述了以色列众人对这凶信的反应。

首先是“当下”的信息,立即发生的。这“当下”的信息是“全会众大声喧嚷”。“全会众”所指,自然是以色列与会者,也就是在会幕周边的人。他们的反应是“大声喧嚷”,说明他们此时的情绪极度不满,甚至到达了爆发的地步。这里的“大声”是每一个以色列听见探子所报凶信的人都发出了大声的不满,集合成的“大声喧嚷”,也就是全会众不满声音的集合。

另一个时间是持续性的“那夜”,表明的是整个夜间的事情。“那夜”发生的事情,是“百姓都哭号”。这就不只是不满的情绪了,而更是悲伤的情绪——无法压抑的悲伤,因为“百姓都哭号”,每一个百姓“都”在其内,一个也不例外。这是恐惧带来的悲伤,表明不在信心中,不记得神的应许,情绪上受到了探子的鼓动,思想意念中接受了探子所报的恶信信息。

我们看见首领的威信。这些探子都是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领,他们所报的恶信直接影响到了以色列百姓集体的情绪,致使以色列百姓不仅当下立刻发出大声的喧嚷声,更让百姓“那夜”都在哭号中度过。报恶信的人固然自己没有信心继续前行,更加可悲的是他们的影响力,让整个以色列民族陷入“全会众大声喧嚷”和“百姓都哭号”之中。

神的仆人应以神的权力与权柄为信念,而不被任何人影响自己与神的关系,因为我们的神超越一切,相信他,就要依靠顺服他!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4:2
经文:以色列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这旷野。……”
标题:怨言之“巴不得”

这里让我们看见两个信息:一个是总体信息,指出以色列人向摩西、亚伦发怨言;另一个是分体信息,是一个反语,以盼死的话表明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两个信息其实本为一,因为在本质上所说的是同一个信息。

以色列众人发怨言,几乎是他们在从埃及地为奴之家离开的时候开始常有的事,几乎可以用家常便饭来形容!每次一遇到问题,或者一有不满,立刻就发怨言,而且怨言的信息也几乎惊人的相似,总是会以埃及的经历作为对照,来陈述旷野不如埃及这一表面现象,似乎对曾经不愿意离开埃及地的举措感到多有先见之明一般。

此时,他们的怨言甚至带有死亡的气息,表明宁可死在埃及地,或者死在这旷野,也必去争战亚衲族的人要强!他们的“巴不得”表明他们完全充满了愤恨,甚至达到口无遮拦的地步,就是在面对探子所报的信息带给他们的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几乎有了宁死不屈的决心,要对抗进入迦南地的决策,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是要躲避面对亚衲族的人的战斗。这表明他们毫无斗志,不仅未战先怯,还以死明志,不过这以死明志之举,却是因为自己的胆怯,而更为可悲的是这种死亡的信息具有相当的传染力,直接影响到了“以色列众人”,也就是“全会众”。

这里用“埃及地”和“这旷野”两个地理位置对照他们所要面对的迦南地,其实是受到了生命的威胁自然的反应,完全被恐惧占据了他们的心理,所以他们会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或者死在这旷野”。这两个信息对以色列人而言,都属于往事,或者说属于“忘记背后”的范围之内,也就是应当忘记的事件。明显以色列人一直在怀念这些,使得他们无法集中情绪于他们的目的地——神所应许赐予他们的迦南美地,总会有各种拦阻、各种莫名其妙的借口等等让他们举步维艰,甚至常常唉声叹气,表明要放弃所行走的道路,回归某一个“本地”、“本族”或者“父家”。

……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4:3
经文:“……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
标题:怨言之“为什么”、“必”、“岂不”

承接前文所述,怨言中的分体信息又出现三个方面,分别是疑惑的话:“耶和华为什么把我们领到那地,使我们倒在倒下呢?”泄气的话:“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掳掠。”以及赌气的话:“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

前面“巴不得”的信息,应为不满的话,是一种宣泄的语气带出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三个信息,首先是“为什么”带出的疑惑的反问语句。以色列人怨言中带出的疑惑,是显明他们的无知。他们无知于耶和华的基本性情,认为耶和华把他们领导那地,似乎是要使他们倒在刀下。他们完全不明白耶和华所说的自己的性情,是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的基本属性。或许这是他们选择性记忆的忘记,当他们听见他们所要面对的敌人的强大之时,他们已经下了判定,就是耶和华把自己领到那地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倒在倒下,这“为什么”的疑问,正是表明他们认定了这一结局,才会因此而产生出这样的疑惑。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疑惑的信息是否正确,却提出疑惑的质问,已然给所疑惑的信息下了判断。这样的疑问,表明他们认定了所问“为什么”的信息是必然成就的,这“为什么”只是不满于这种情况,提出疑问,并没有去想自己所疑问的是否正确,因为他们认定了自己的疑问就是正确的,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疑问会有错误的之说,然而他们所疑问的却还正就是错误的!

他们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结局感到悲哀,因为他们几乎认定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结局,是“必被掳掠”。此一认定,尽管他们是受到了对手强大威势的诱导,但当他们下了这个结论后,几乎等同于表明他们认定了这一结局。“必”在这里并不是应许,因为是出于人的口;“必”在这里是表明全会中的一个认定的信息,是必然的意思。这里所“必”的,是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被掳掠的结局。当然,这绝非他们所愿,但他们却敢下此定论,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某些人眼见的信息带出的话语的影响。所以这里也是告诉我们不要被人的话语带动自己的情绪,随便下一些不一定会实现的负面情绪的定论,因为这些定论的信息,很可能本身并不是确实会出现的,但也有可能因为我们自身的认定,从而成为事实。

他们有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建议,用反问的语气问出,就是“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这是要走回头路的反问,是神一再严厉禁戒他们的信息,他们敢于提出这样的建议,可见他们的情绪完全落于魔鬼的掌控中,成为与神敌对的存在。他们所要求“回埃及去”的建议,再一次显明他们人虽然从埃及地出来,得到了自由与释放,但他们的心却仍旧在埃及地为奴之家,并没有摆脱为奴的心态,还是心向埃及,并没有真正的归向耶和华。其实神把他们带出埃及地,本质目的并不在此,而是要让他们得到里面的释放,归向耶和华,从魔鬼的权势之下脱离出来,成为神的子民,享受神的祝福。但由于他们在埃及地时间过长,并且受到的压迫与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让他们一直落在奴隶的心态中,所以他们尽管从埃及地出来了,但并没有彻底得到释放与自由,因为他们并没有从为奴之地出来,所以他们总是会想着要回埃及去,这表明埃及对他们还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能是诱惑,可能是权势,可能是习惯……但不论是什么,都不是神的心意,甚至是神一再警戒的信息!

落于惊恐状态下的以色列众人所发的怨言,带出了他们本心的不满情绪,是警戒我们不要在情绪的影响下随便发泄自我,要让自己的情绪随时处于正常状态,在神的看顾保守中,不被人的话语影响,常在神的应许中坚定。这将是神赋予我们最大的恩典与祝福,时刻能够遇见神,能够与神面对面,在神的眷顾保守中,在神的恩典、慈爱、怜悯中。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4:4
经文:众人彼此说:“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吧!”
标题:重立首领

在怨言的信息之后,以色列众人继续他们的自说自话……

他们彼此商量了一个建议,就是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去的建议。这一建议,表明他们坚定自己回埃及地去的心意。

这里用了“彼此”这个词来说明以色列众人说话的方式,是表明说话的人众多,都想要占据首要位置,但大家谁也不服谁,结果就形成了“众人彼此说……”的信息。

尽管大家彼此不服气,但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却似乎显得格外的同心合意,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我们不如立一个首领回埃及地去吧!”这表明大家的心,都没有彻底摆脱埃及地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回首埃及地而想要倒退。他们甚至提出要另立一个首领,目的就是要回埃及地去。这是让我们看见这群以色列人被摆在他们面前的仇敌吓垮了!他们宁可回到埃及地被耻笑、被奴役,也不愿意继续他们所认为的绝无胜算的战争。而这“立一个首领”的建议,几乎就成了没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因为他们认为摩西无法继续带领他们的道路了,甚至认为耶和华对他们的启示,完全是不现实的,所以他们此时要求立一个首领,是摩西之外的另一个。因为他们的概念中,摩西是神所拣选的,不合他们的要求,总是与他们的愿望相对立,让他们很不满意。故此当他们想到要回埃及地去的时候,顺便也提及了立一个首领的建议,而且这“立一个首领”是“我们”的作为,一切必须以“我们”为重,是以完全没有神在其中。

人的败坏,就是从弃绝神开始,进入人本主义,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走回头路向着世界直奔,建立人的权柄,定睛于人所立的首领。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4:5
经文:摩西、亚伦就俯伏在以色列全会众面前。
标题:摩西、亚伦直接反应

当所有以色列百姓集体攻击临到摩西和亚伦,他们的反应是直接俯伏在以色列全会众面前。

这一情况让我们看见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摩西、亚伦的俯伏带出的信息。摩西、亚伦可以说是直接“俯伏”在了以色列全会众面前,这“俯伏”相当于人的整个前半身与地面直接接触,比跪下与仆倒更彻底。摩西、亚伦此举自然不带有信仰之举,而是表明他们被攻击后的反应。圣经常常有这样的信息出现,就是要面对人的攻击时,当事人直接的反应首先就是俯伏在地。这俯伏之举自然不同于跪拜,因为跪拜是带有信仰的举动,但俯伏则是单纯表明自己无力面对面前的遭遇,只能降卑自己,承认自己的无力,便将自己整个正面与地面接触,表明自己是出自尘土,没有能力解决临到自己的事情。而这一俯伏,虽然是在以色列全会众面前,但却也同样将自己的整个举动接触到了地面。而我们更是知道另一个真理,就是关乎天地与神的关系的真理,圣经有教训说天是神的座位,地是神的脚凳,所以摩西、亚伦此时俯伏在以色列全会众面前的举动,是要向以色列人作见证,表明自己臣服在神的脚凳前,表明自己只配将自己的尊荣去接触神的脚凳。

摩西、亚纶此举完全降卑自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临到众人的问题,而将这个问题交给神,因为这整件事情,都是由神在引导带领着。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民数记14:6
经文:窥探地的人中,嫩的儿子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撕裂衣服,
标题:与众不同的约书亚与迦勒

这里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中,有两个人与众不同。在所有人都想要回埃及地去的时候,约书亚与迦勒出现了!

圣经在这里首先提示出这两个人是列于“窥探地的人中”的,也就是十二个探子中的两个。申明他们是“窥探地的人中”,是要表明他们的身份,是以色列人十二个支派的首领其中的两个;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也与其余的探子一样,参与了“窥探地”的事件中,就是窥探神的应许之地——迦南美地的十二个人之中。

但既然将这里特别提及了“窥探地的人中”出现了“嫩的儿子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这样两个人物,自然是体现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起码是与参与“窥探地的人中”的其余人不同。在所有人都“大声喧嚷”、“哭号”、“发怨言”、彼此提议回埃及,甚至连摩西、亚伦都无法控制场面,只能俯伏在众人面前的情况下,这嫩的儿子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的突兀冒出,实在有点别具一格的形象,极其不合众。他们冒出来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撕裂衣服”。这“撕裂衣服”的举动,在圣经中多为悲哀之举、悔改之举。他们二位“撕裂衣服”,正是为了以色列人要求回埃及地而感到悲哀,感到伤感,感到需要悔改,是以嫩的儿子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直接“撕裂衣服”。

……
如果你要成为教会领袖,神学一定会给你帮助;但如果你要成为基督的仆人,神学绝对会成为你极大的拦阻!你只需要好好在环境中学功课——以耶稣基督为最好的榜样,以圣灵为最好的老师,以圣经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神所赐的环境为最好的课堂,以周围的弟兄姊妹为最好的同学——有此足矣。

TOP

Processed in 0.011261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