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庙。
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城西北的尼玛日山南坡上,依山而筑,宫殿毗连错落,雄伟壮观,为后藏格鲁派最大寺院。
该寺是由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即第一世达赖喇嘛)主持兴建的。1447年,在当时的后藏大贵族曲雄朗巴•索朗白桑和玉杰巴•索朗班觉的资助下,兴建扎什伦布寺,前后历时12年。根敦珠巴任第一任法台。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坚赞对扎什伦布寺进行扩建。以后,又经历各代班禅的不断修缮、扩建、遂有今日之规模。全寺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僧人最多时曾达到4000余人。
扎什伦布寺共有四大僧院、62个依僧人来源的籍贯而定的米村,佛堂和灵塔祀殿有近60座。寺中心为殿堂区,建有措钦大殿、四大僧院、班禅拉章、强巴大佛殿、班禅灵塔祀殿等。
扎什伦布寺依山而建、殿宇相接、布局严密。近十年内建成的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和十世班禅灵塔祀殿更突出了西藏传统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佛教灵塔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则采用现代的钢筋、水泥与西藏的石木结构的建筑工艺相结合,既保留了古代的佛教建筑艺术特色,又溶入了现代建筑的工艺特点。
扎什伦布寺除了在藏历每月的八日、十五日、三十日举行法事外,还在正月十五日的“神变节”、四月的“萨嘎达瓦节”、九月二十二日“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宗喀巴圆寂纪念日举行法事活动,祈求佛法昌隆、众生平安。该寺最有特色的节日是“司莫钦莫”,类似于拉萨地区的“雪顿节”,也是僧俗同庆的节日。
扎什伦布寺除了藏有价值连城的佛像、佛塔、唐卡等外,还有手写的贝叶经和用金粉抄写的《甘珠尔》、《丹珠尔》。此外还有明清时代的各种瓷器、珐琅器、玻璃器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有这些史料给我作参考,充其量只能让我了解一些藏传佛教的表明状况。
我这次来西藏考察是要用心来感受藏传佛教的一些东西。它为什么能够在历经上千年,直到现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还对人们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我们来得可巧了,正好赶上扎什伦布寺一年一度“晒大佛”的日子。许多藏民从各地云集在日喀则,云集在扎什伦布寺。由于人实在太多,导游和司机被告知,旅游车不能开近扎什伦布寺,只能在远处停下,步行穿过一条小商品街,然后,才能进寺庙参观。
从停车场到扎什伦布寺一路的两条小街上人头攒动,满是小商贩和赶来参加“晒大佛”节气的藏民。
藏区的寺庙,最吸引人的当数晒大佛或晒大唐卡,又名“展佛节”,“展佛”即请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从保护的角度,防霉变和虫咬,更重要的是寺庙僧人和信教群众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
佛像实际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然而,说是稀少,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制作唐卡的人多了,购买唐卡的人也多了。佛像唐卡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神秘了,只要有钱,阿猫阿狗都可以将唐卡,甚至一些非常规模的大唐卡请回家。
走向扎什伦布寺的途中,两旁满是席地而坐的藏民。他们可能是一家一家,或是一族一族圈坐在一起,男女老少都有。这种情景,使我想起了以色列人的住棚节。
我观看他们坐在地上在干嘛?其实他们什么也不干,就坐在那儿闲聊天。地上堆着他们随身带来的一应物品,有吃的、穿的、估计他们都是远道而来的。衣服和物品都是脏兮兮的。
那些吃的东西有的在布包裹里,饮料之类的是盛在十升左右的塑料壶里。那塑料壶也脏得够可以的了,但从他们的体魄来看,没问题,吃了绝不会生病。
我深知这一点,就如圣经里说的:
【太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太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看着这些藏民一张张淳朴的脸蛋,我知道远比那些讲卫生的城里人更清洁、更健康。
有人见我蹲下来看他们,就朝我好客地举起盛着不知是青稞酒还是酥油茶的塑料壶,邀请我喝上点。我真的很感谢他们的好意,不是我嫌弃他们的东西很脏不敢吃,我是觉得不好意思吃。谁知他们还得在这儿住多久呢?谁知他们回家的路还有多远呢?虽然我吃喝不了多少,我也知道若是我赏脸吃上一点,他们一定会觉得很高兴。
然而,我还是不好意思吃。我想:如果我把放在旅店里那些由上海带来的食品带到这儿来,我就可以跟他们交换着食用了。我不敢保证我吃得下去,但我很想体会一下跟藏民在一起用餐的感觉。
也许我可以给他们一点钱,但我怕这样做是对他们的不恭敬。我一直听说藏族人很好客,他们好客的禀性可别让我给玷污了。因此,我只好选择婉言拒绝他们的好意。
还有许多人,我指的是一些藏人,在朝着扎什伦布寺方向走去。
看到这些穿着藏服的人背着包裹,牵着孩子,朝着圣山走去,我问亚迪:“你看他们像不像圣经里讲的以色列人的情景,一个个在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
亚迪笑了。因为此时此地的情景确实有点像圣经记载的末后以色列民的光景。
【赛2:2】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赛2:3】 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很可惜,在这里还不能用主的道来教训神的百姓,甚至魔鬼在继续用愚弄欺骗的手法麻痹人的思想意念,捆绑着人的身心灵,使人没有自由,并受它的压制。
我又问亚迪一个问题:“你觉得当年那些去耶鲁撒冷朝拜神的以色列人会不会也像这些藏民一样,根本就不明白他们所拜的是一位创造天地、救赎人类荣耀的神呢?他们会不会其实也是一种迷信和盲信呢?”
亚迪回答:“完全有这种可能,若不能为什么神藉着先知说,这百姓用嘴唇敬拜我,心却远离我。”
是的,即使是在一种真实正确的信仰体系里,仍然会有盲从的人。因此我相信,不但要信得对头,还要信得明白。否则,信仰仍然不会于我们有任何益处。
导游和司机为了让游客满意,使得两天行程的每一步都能够配合好,以便顺利完成他们的使命。他们自己掏腰包请一位在扎什伦布寺的喇嘛替我们这帮人作解说。我看见女导游靠近一位在寺庙口休闲的喇嘛,往他手中塞过去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
接下来,这位喇嘛就成了我们这支队伍的解说员。
亚迪朝这位面目不够和善的喇嘛走去,递给他一张福音单张,也给他旁边不断来回走动的其他几位喇嘛单张。他们当中有些人很认真地看了起来,大概那位作我们这支队伍解说员的喇嘛文化算是较高的吧,我看其他人过来与他商量怎么来看待我们给他们手中的单张。
他们讲的藏语我听不懂,反正感觉到那个作解说员的喇嘛说到基督教,说到耶稣。显然他是个见过世面的人,至少懂得除了信藏传佛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有宗教信仰,信上帝、信耶稣。其他几个人听他讲了几句,就与他分开了,也把我们给他们的东西带走了。
但是这位作解说员的喇嘛却把单张还给我们,摇摇头表示他不信耶稣。我对他说:“你拿回去好好看,做个比较。我也没说你一定要信呀!”
然而,他坚持把单张还给我们。
我想也许他的处境很尴尬。他现在不但是一个穿着袈裟的喇嘛,又成了藏传佛教的代言人,如果他不作出这种姿态,女导游请他的资格都要受到质疑。
我好象看见他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怨怪和恼怒,在看亚迪时,还流露出一种轻蔑。
由此,我怀疑这个喇嘛的人格。
我儿子葛亚迪是上帝特别赐给我的宝贝。我若不是蒙神的恩典,绝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在人看来,这孩子会是我们家一个甩不掉的包获,养着没用,还得赔上终生的精力来照顾他,实在是个累赘。但是今天我很自豪地告诉所有与我有关的人,孩子是神赐给我的宝贵财产,若有人要拿金银财宝与我换他,我决不肯。
亚迪给人第一眼的印象是个“弱智”。如果跟他有过些微接触,马上会改变印象,认为他“大智若愚”。要是再跟他多有一点接触,就会更一步加深印象,把他看成是个“奇才、怪才”。
可是,亚迪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最合乎中道。
他常常说一句话:天生你才必有用,天生我才与众不同。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如此评价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评价自己对树立自信很有好处。
可是,亚迪说的是天生你才必有用,他这话是在肯定别人。
我们很少有人愿意并且去肯定别人,可是这个孩子真的很特别,他常常肯定别人,不是用谄媚的方法去肯定别人,而是直指上帝在创造人的旨意中的美意,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造的,上帝造每个人都有奇妙的旨意。
他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中肯,他说:天生我才与众不同。
是的,他很特别,不仅是他,神造每个人都很特别。可是人们似乎都不在乎自己是神很特别的创造这一点,人们都希望自己像某一个自己心中的偶像。这种想法对认识神在自己身上的旨意没有一点好处。
神的伟大奇妙在于他从不做没有意义的事,他从不克隆出一些一模一样的人来,他不要我们作某某人第二,他要我们作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是神眼中堪为美好的。神让我们成为这个样子,让我们与众不同,其间蕴含着人不能测透的奇妙旨意。
正是由于亚迪能够这样看问题,他活得很轻松愉快,他活得很健康强壮。他不会受伤,没有人能够伤到他,他认定上帝爱他,上帝给的是最好的,他欢欢喜喜接受上帝给他这种相貌,同时,他把上帝给他的才干发挥到极致。
今天世界上有不少像亚迪这样被别人看不起的人。这种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哪儿呢?上帝何不别让这种人活在世界上,让他们在被蔑视中生存岂不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吗?
很多人看不透神的旨意和计划。
我很感谢神,因为我知道了,虽然我知道得似乎晚了点,自己白白地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磨难。但是我还是要感谢神,因为我毕竟知道了。既知道了,我就回到了神的平安和喜乐之中,就对人生有了享受。
亚迪的面容中散发出属天的平安和喜乐。走到哪里,他都能够给人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