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若》----- 贾艾梅

贾艾梅的一生

1867年12月,寒冷的一天,在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平凡的人家,一个平凡的小女孩诞生了,她的父母给她起名艾梅。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这个小女孩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诗人,且成为无数印度小孩的(艾玛)----既(母亲)的意思(注:印度语“母亲”的意思)(注:印度语“母亲”与她的名字“艾梅”音很接近)。
贾艾梅(Amy Carmichael)自幼便热爱大自然及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她稚嫩的心灵充溢着爱,她爱一切的生物,从不愿意伤害有生命的东西。她更爱她周围的人。终其一生,她效法她的救主,为人类献出了她全部的爱。
早在少女时代,艾梅就已经听见主的呼招:“你们去,把福音传给万民听………。”她生长的时代正式宣教运动最兴旺的时期,因此她传福音的热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一天天地被挑旺起来。成年以后,主更为她开路,把她带印度的南部去工作。
当时印度世袭阶层的恶俗比现在还要严重,高层人士绝对不会让他们的家属与低层的人接触,更不会让他们接受一个“外来”的宗教,宁可把他们毒死也不能让他们接受耶稣基督做救主。而且当时印度教和回教的势力很大,人民在庞大异教恶风的压力下,活在黑暗、恐惧、痛苦当中。其中一种最不道德的恶俗就是把小女孩抱到庙里去“嫁给神”在宗教的幌子下,这实在是一种变相的卖淫。
从第一个“庙里的孩子”逃跑出来,在她屋檐下受庇护开始,艾梅便投身于这个与恶俗苦斗的战争中。再加上许多信了主的女孩因得不到家人的接纳而逃走,于是她简陋的家便成了“孩子之家”
从这个雏形的工作开始,艾梅渐渐成立了“杜尼法团契”(Dohnavur Fellowship)------除了一群对这个工作有同一负担的印度妇女外,还有许多白种妇女从世界各地被吸引而来,加入这团契,与艾梅一起学习过彼此相爱、互相服事的生活。“杜尼法团契”是一个大家庭,把他们连紧在一起的就只有爱。当艾梅离世的时候(1952),团契的事工已大大扩展…….除了帮助女孩子外,还帮助男孩子;除了女同工也有男同工(继承艾梅做领袖的就是一个男同工);还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医院也成立了。至于“庙里的孩子”恶俗由于引起了政府当局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因而渐渐被废除。
艾梅一生最大的特徵就是她的爱---------那如水晶般透明并反映出基督形象的爱。她自从踏足印度的土地,至死都没有离开过印度。她一反一般白种宣教士的常例,穿上印度的“纱笼”,所有生活的习惯与印度人同化。凡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全身散发出一种爱的磁力,尤其是小孩子一看她便自然地爱上她。她看到一个从庙里逃出来的可怜小女孩,便很自然地把她抱在膝上,温柔地亲吻------好象亲生母亲一样。难怪她终于成为许多人的“母亲”。
贾艾梅不但在宣教事业上留下不朽的痕迹,她在文坛上更留下滴滴芬芳。她写了三十五册书,以及无数的诗歌。她保持的写作原则是要对生命绝对忠实,对真理绝对忠心。她以水晶般的透视力、极敏锐的心灵和如琴弦般颤动的情感,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和基督的爱的体验。
她这本小书-------《若》,是读者最心爱的书之一。每次重念都象第一次读到似的心灵颤动,屏气凝神,因为她的信息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那一根弦--------对神超越之爱的反映。书中所写的绝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爱的具体表现,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里面每一句话都要求我们仔细咀嚼、再三的思想和迫切的实践。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最近访问的版块

Processed in 0.009088 second(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