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色常蓝》

十月五日 缺乏好奇心

  弗赖所说的第二种眼光是好奇的眼光

  “好奇的眼光”是人能自问“为什么?”的眼光。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很早就说过:“好奇为求知之母”。

  许多人都见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只有科学家牛顿会问:“为什么?”结果他发现了地心引力。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探究竟、寻原因的能力,生命就少了一半乐趣。

  等到我们把一切看作理所当然,不再问:“为什么?”的时候,生命所存已经无几。

  第三,要有审美的眼光

  “审美的眼光”就是那种能从尘沙中见到天堂的眼光。在有这种眼光的人看来,宇宙万物都是可爱的。

  英国诗人哈代曾化名“安德鲁神父”,写了好些美妙的诗,其中一首<神秘之美>,只用几句就写出伦敦街头随处可见之美:

  我见到一条小巷笼罩在蓝色里,

  就像画家惠斯勒心灵的笔触;

  琥珀色如雾般朦胧的灯光下,

  是一家顾客拥挤的炸鱼店,

  多么完美的色调——

  哦!何等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人透过一间英国小小的充满地方风味的小食店,从橱窗投射出的光辉里,看出美和价值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六日  创意的眼光

  费赖所说的第四种眼光是创意的眼光。

  “创意的眼光”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看到希望的眼光。

  两个人同时瞭望苏格兰西部高地的大片荒原,他们看到成丛的植物和沼泽。

  他们看到闪着阳光点点的湖面和山间瀑布激起的泡沫水花。

  一个人说:“好荒凉的地方!这种荒地有什么用!”

  另一人是个水电工程师。他说:“只要让我在这里建一座水坝;把那边的水挡住,我就有足够的水力发电,供六、七座城市照明。”

  耶稣在每种情况和每个人身上看到希望。

  他爱人不仅是因为他的今天。他爱人更因为他的明天。

  他是本着上主的永远的积极乐观来爱世人的。

  我们该求上主将这种“创意的眼光”赐给我们,使我们能见到生活中的无穷生机而振奋。

  这样一业,悲观将一扫而空,即使身处最灰暗无望之境,我们乐观的情怀仍能将希望的光照亮黑暗。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七日  该歇息的时候

  多年前上主呼召我离开我一生唯一牧过会的教区,我清楚记得当时的心情。那时我跟教友已相处十三年,也工作得顺畅愉快。因此我对留任或另就新职举棋不定,苦恼不已。

  我跟教会中一位年长的信徒谈起这件事。他是一位极出名的工程师,声名远播苏格兰之外,但却保有一口苏格兰土腔。我把自己的困扰和犹豫告诉他。

  他静默了一下,然后用他的苏格兰土腔平静地说:“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歇息。”

  这句话所含智慧够人一生之用。

  聪明人知道何时该鸣金收兵。

  在台上留得太久,场面会很尴尬。

  大文豪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人物麦克白,杀掉好友之后立即良心不安。莎士比亚写出他懊悔的心情。

  假如我在事情发生前一个小时死去,

  我的一生才是幸福。

  世上出现许多悲剧,往往只因当事人未能及时悬崖勒马。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八日  礼让

  伟人常有谦冲退让的胸襟,这是人生中令人欣慰的事。

  英国小说家吉哈第年轻时,有次在餐会上遇见科幻小说鼻祖H·G威尔斯。那时威尔斯年事已高。当男士们闲聊完起身,打算到另一个房间加入女士的行列时,吉哈第恭敬地站在门后,礼让威尔斯先行。威尔斯却说:“别客气!你是明日星,而我已是明日黄花了。”

  英国剧作家和小说家巴栗爵士最有名的一场演说,听众是一群得到罗兹奖学金(此奖学金为曾任英国开普殖民地总理的约翰·罗兹所设)的学生。他说:“年青人,如果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能引起你们发奋图强之心,我们倒不在意。我们不怕你们只知批评,不讲道理,只怕你们缺乏乐观的信心,不相信自己会做得比我们更好。如果你们对我们的成绩不满,最直接了当的方法是推倒我们,就放胆去做吧!”

  新约圣经中也记有一个谦冲退让的故事。耶稣出来传道后,施洗约翰说:“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

  约翰此时身居传道事工的要角,但他知道退让的时候到了。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九日 何时退让?

  我们怎知道何时退让呢?

  我们开始讨厌新观念和新方法时,就是该退让的时候了。

  傅得莱在他所著的<耶稣的比喻>中提到,有个朋友曾告诉他:“你一旦开始固执已见,就无药可救了”。

  一个人的思想封闭,像旧皮囊一样失去了弹性,就该退让了。

  一个人不愿去验证新理论或尝试新方法时,就该退让了。

  我们发现自己渐渐嫌恶年轻人时,就是该退让的时候了。

  应该宽容却恼怒,就该退让。对年轻人的精力和热情本应寄予同情,现在却觉得讨厌,就该退让了。

  巴肯女士在她的自传中,透露她祖母常保年轻的秘诀。她祖母总是说:“不要轻看年轻人。”

  只要我们发现自己不自觉地想对年轻人泼冷水,就是该退让的时候了。

  我们多怀旧日,不想明天,就表示该退让的时候到了。

  一个人年暮,日薄西山,也许还可活一大段时间,但他的生命已进入尾声了。少年人见异象是很平常的事,不过老年人作异梦却稀有罕见(珥2:28)。

  年轻人已等着接手,我们要留心不要让他们等得太久。以前我已说过(注<花香满径>一月五日文),现在再提一次!求主帮助,使我能记住这里所写的话。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十日 别走错路

  有次我必须去伦敦办事,搭乘从格拉斯哥直达伦敦的“苏格兰皇家号”火车,中途各站都不停。因此稽查员不断上下火车告诉旅客:“到伦敦才停。”

  火车开动前五分钟,他作最后一次巡视,这次他每走过一节车厢都会喊道:“别弄错了!到伦敦才停。”

  我听见他一直走下去,向每节车厢喊:“别弄错了!”他好像在说:“你搭这班车,应知道终点站在那里!”

  人生也正是这样提醒我们。人生总是告诫我们:“如果你走上这条路,应知道结局是什么?”

  有些人发现自己选错终点站,却为时已晚。

  英国枢机主教沃尔西曾任英王亨利八世的首相。他权倾一时,不可一世;后来因故被贬。沃尔西起初还能贿赂求生,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他被送进伦敦塔等待处决时,曾有感而发地跟看守的狱官道出肺腑之言:

  “先生,”他说:“如果我对上主的服事及得上我服事国王的勤勉,我就不会到白发苍苍时反遭遗弃了。我只顾对君王尽忠,却未对上主尽心,今日落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沃尔西犯了一个错误。

  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何。

  结果以悲剧收场。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十一日  无效的吓阻

  现代人特别无视法律。我们恐怕正生活在人类历史最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公众对执法者最不信任的时代。

  让我们先看看法律的三种特性,就能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执行不了的法律没用。

  不能贯彻执行的法律,就不该立法。国家或地方政府若没有决心执行法令,根本就不该制订。

  法律越不伸张,越得不到人民尊重。

  要是有人知道犯了法不会受到制裁,他当然会藐视法律。

  执法不当是导致民怨和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果犯了同样罪行,有人被惩处,有人却安然无事;或犯了相同的过失,有人被判刑,有人却当庭释放。这种不公与偏颇,将使执法者与法律遭人诟病,产生民怨。

  我们不妨缩小范围,看看家务事。

  家规有如国法。作父母的如果订了家规,却不能贯彻;提出告诫,却不真正管教(许多父母就是这样),这种赏罚不公又朝令夕改的父母,只会造成家庭纠纷。

  孩子不是傻瓜,他很快就会知道,有些惩罚永不会落到他头上。他也有清楚的正义感,很快会对不公的处罚产生怨愤。

  不论在家庭或社会上,法律都必须受到尊重。人人都当遵守法律,否则法律秩序必将荡然无存。或许这正是今日的写照。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十二日  没有好结局

  许多人发现,走捷径没有好结局,但大错铸成,后悔已迟!

  英国圣公会坎特伯利大主教克蓝麦原本笃信真道,但面对玛丽女皇的严酷逼害,心生畏怯,签下了六条弃绝新教信仰的声明,希望能保住一命。

  但他自签字的那一刻起,就饱受悔恨的煎熬。

  最后他撤销原来的声明,宁愿接受火刑。

  他在从容赴义前,公开向群众表明心声:

  “我做过比此生任何言语行为都令自己良心不安的事,就是公开否认基督真理:我现在要唾弃那些我亲手写的、违背真心的声明,我很懊悔自己贪生怕死只求苟全。因为我的手犯了罪,写出违背真心的话,它现在必须先受惩罚:我接受火刑,所以最先要烧我的应是我的手。”

  他走到刑柱前时说:

  “这双手写了那些声明,所以它必须先受罚。”他挺身把手放进火中“毫不惊惧也不叫喊,”直到全身被焚而死。

  克蓝麦原以为走妥协的路会带来平安,结果恰恰相反。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十三日  错误的终点

  有些人知道自己要怎样走,只因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所以不畏旅程艰苦。

  英国剧作家巴栗爵士曾勉励一群求知的学生努力向学:

  我知道有三个大学生,同住在一条老街尽头的一所阴暗房子里。晚上通常其中一个先睡,其他二人则埋头苦读到凌晨二时。

  他们合上书本后,就把头一个人喊醒,换他们去睡。那人接着读到吃早餐的时间。他们三人都很穷,照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只要一张床就可供三人睡觉。

  两人占用一段时间,第三人占用另一段时间。他们好苦?好寒酸?一点也不。即使学海无涯,即使他们经常处于饥疲交迫之中,即使半夜昏黄灯光只映出焦黄疲削的脸,即使住处低廉污秽、三餐经常不济,他们的人生却认真踏实,而且这样的辛劳不会白费。

  这些学生志向坚定,并且对贫穷艰苦甘之如饴。

  这种人生态度不只政治家需要,也不必像巴栗说的那么生动。我们面临任何人生的决定,纵情享乐也好,培养嗜好也好,事前都应自问:

  “这样做会有什么前途?结局又如何?”

  宁可无所行动,也比事后悔恨好。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十月十四日  不朽的部分

  墓碑上的文字常较乏味沉闷,但有时却会出现神来之笔。

  利物浦大教堂有块碑文镶在墙上,部份内容是:“这里躺着的是值得景仰的整型外科先躯琼斯·罗勃特爵士必腐朽的那一部分。”

  “这里躺着必腐朽的那一部分。”

  许多个世纪前,罗马诗人贺拉西就说过:“我必不会全然死亡。”

  人死后躯壳虽躺在墓中,却仍能不朽。

  有些人的话不朽

  贺拉西在他创作的抒情诗中,有这样一句:“我的工作已完成,我已竖起一座比青铜还要不朽的纪念碑。”

  大文豪莎士比亚也在一首十四行诗中写道:

  这世上只要一天有人呼吸。

  一天有眼睛能看见,

  它(话语)便一天能活着,

  并亲将活力给予你和我。

  不只伟人的话不朽。

  父母的一句智慧之言,也可长存子女心中,永远难忘。终其一生,这句嘉言慧语能引导他亲近上主。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最近访问的版块

Processed in 0.011617 second(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