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是什么

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

一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开始思考,平时不是没想过,也不是没讲过,只是真要把这些问题整理成文字,对于我来说有点困难,担心自己讲不清楚,让众人看得不知所以然。因此这两天一直在思考,也查找了一些资料。先整理一些出来,我们一起学习。也盼望众弟兄姐妹们一起来分享。
    我先转贴一篇由王景庆牧师所写的《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一、 佛教是拜多神,或无神,基督教是独一至尊上帝

??世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宗教信仰,连最落后的地方也有信仰,可见宗教影响人类何等深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人格都受他的信仰所影响,如果他的信仰是高超的,是真理,那个人的思想、行为、志趣、人格,也就转变了方向。因此一个人选择他的宗教信仰,与选择一位妻子,一个丈夫,同样地重要,也许甚至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佛教腐化后乃以水果、香烛供奉许多偶像,早晚叩头跪拜,但可惜所跪拜的神不是真神,不要说偶像只不过是以泥塑木雕人手所造的,其实其它被信众奉为神明的,大都也不过是以前死去的人罢了。近来新佛教运动,废除了许多神像,单选出几位著名的,如单单礼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等,但这些也都是死了的人,只是被称为「神」,而不是天地万物独一至尊的神,我遇见不少朋友,故意误会基督教上帝,只是佛教中众多神祇之一,以自表佛教高超,不肯虚心研究,这是颇为可惜的事。

??按佛教观音菩萨,菩萨位尚在修行,要再上进才可到佛位,阿弥陀佛,也不过是千万佛中之一,佛教中的「神」,说起来,当推释迦牟尼最为重要,但他不是创造主,以佛教的说法,他也只是比丘修成佛而已。他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佛教只是觉义,他从未说:「我是神,你们要拜我。」,在佛教中找不到基督教的上帝观,彻底说来,佛教中没有一人是神,佛、菩萨都不是神。

??一次一位佛教祖师丹霞,将佛像劈开焚烧,其余僧人大惊,丹霞的意思是,偶像不是佛,我即是佛,我就是宇宙间最大最高者,可惜他不晓得他有人的软弱,有疾病、痛苦、罪恶、死亡,人不是完全的。

??基督教承受清楚的上帝观。古时先知多次多方晓喻各时代的人,我们在各民族文化中,宗教中,可以查到人类对上帝的认识,有深有浅。就在这末世,更借着从上帝来的耶稣基督晓谕我们(来一1),这位至尊独一真神,是自有永有(耶和华意为自有永有,不是人修行而成的),祂是真理(约十八37),是太初的道(约一1),是「我是我所是」(I am who I am出三14),在祂里面有权威、仁慈、智能、圣洁、公义,是独一至尊的真神(赛四十五18,创十七1,诗一四七5,约十七3),这样一位上帝,才是人类应当敬拜的。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二、 佛教对于世界观以为这是四大因缘和合,而非上帝创造,并无美好目的与计划,基督教却说,这世界是上帝所设计创造的,有美好的旨意在其中

??佛教朋友以为世界之成,是众生业力所感,其中充满诸苦,四大皆空,无得留恋的事物,基督教刚刚相反,认为世界是由上帝所创造,所设计,其中百物皆能表现出上帝所创造的伟大与智能,世界充满各种宝藏,可以使人类生活完满。有各种的树、花、鸟、兽、矿物、音乐、美术、阳光、空气,人可以使用,可以欣赏,若是人类心灵眼睛开了,就可以发现上帝造物的奇妙,无论大至无垠的宇宙,小至不可见的原子,都奇妙无伦(诗十九)

??三、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是悲观消极,基督徒对人生则是乐观积极

??佛教朋友也许不肯承认佛教人生观是消极的,但佛教看人生,就是苦,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总而言之,做人就是痛苦的。基督徒则不然,他们为人是乐观的,他们乐于服侍家庭、社会、国家,以及全世界,他们觉得越是能多服务,越是能荣耀上帝。

??四、 佛教教义要人逃避世界,基督教教义是要人进入世界

??为何释迦佛要出家?原因是他看见了生老病死等苦故决意舍弃老父、爱妻及出生不久的儿子,夜半出城,逃入深山,落发做修行人,以求清净寂灭,后来影响了他的妻、子、姨母、表兄弟及宫女,也出家为僧为尼。他们为何要「割爱辞亲」,出家为僧尼?这是因为佛教的教是如此,虽然后来佛教中,兴起了大乘教义,人们可以在家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但结婚生子女,仍然是导致三世因缘的根由,若真得要了生死成佛,还是以跳出红尘为宜。

??基督教则不然,以为婚姻神圣,是上帝所设立,马太福音十九章:「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督徒不要离开世界,可以有婚姻,父、母、妻子,儿女的家庭生活,这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在世界时,信靠顺服,做上帝的儿女,离世归天时,到上帝家中去,是心安理得的人生,耶稣在祷告中曾说:「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叫他们脱离那恶者。」(约十七15)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五、 佛教相信宿命论,基督教只寻求上帝的旨意

??佛教教义相信三世因果,以为今生富贵、贫贱、夭寿、祸福,俱系前生作孽或积德的业力所致,比如释迦佛在世时,因乞来的食物不洁而生病,他就说,这是前生业力,原因自己前生是一医生,故章给错药予病人,故今生得此果报。又当北国毗琉璃军队来灭释迦族时,弟子请释迦佛去救,释迦又说:「这也是前世业力所感,我们无力挽回,在多年之前,毗琉璃军队,原是一池鱼,被释迦族人网来吃了,故今世成了人,来报仇的。」因此因缘,释迦拒绝抵抗。又释迦佛患有头痛病,他告诉弟子说:「这也是定业,原因是释迦族网池鱼时,那时自己还是个孩童,见岸上有一鱼在跳,遂持竿击鱼头,故有如此恶报。」

??基督徒则不然,基督徒不信宿命论,只寻求何为上帝对该事件的旨意,而去遵行。基督徒如此思想,原因是救主耶稣是如此思想。一次有人带生来是瞎眼的青年到耶稣跟前,门徒遂发疑问:「夫子,这人是生来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他自己呢?还是他的父母呢?」,耶稣不像释迦回答无益于人又无根据的话语,他知道,可能是医药不昌明,接生婆不知卫生,致婴儿瞎眼,耶稣只指出不是他自己犯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罪,从积极方面来说,应当思想如何救治这瞎眼人的失明痛苦,我现在要叫这生来瞎眼的人能看见,令上帝得荣耀。这是主耶稣的态度(约九)。

??一次我与一位佛教领袖谈道,我们的话没有说完,分别时我说:「盼望下次,我们再有机会谈谈。」他说:「我们无缘,最好不谈。」,我说:「我不管宿世因缘如何,我只寻求上帝旨意如何,若上帝要我与人谈话,我是乐意去的。」(太二六39,罗十二2)

??六、 佛教以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平等的,基督教说,惟人是万物之灵

??佛教「众生」指四生,「胎卵湿化」,一切生物,如胎生的有人、狗、牛等,卵生的有鸡、鸟等,湿生的有鱼类,化生的有毛虫,蝴蝶,这都叫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四生在六道轮回之中,有时为人,有时为鸡,为牛,为猪,投入畜牲道,故佛教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以免投胎时也要做牲畜,偿还因果债务,也或者因为这些生物是祖先投胎,岂不是吃了祖先?这样三世因果业力报应,佛教认为是真理,连佛也不能废弃。故此,佛教徒常买鱼鸟放生,有些生得奇异的猪牛,施舍在寺院中养老,不准人吃。

??基督教认为人与牲畜不同,人在被造时,赋有上帝形象样式(指灵性,不是肉体上)。佛教徒常批评基督徒吃荤,不爱动物,只爱人类,但其实,佛教徒却是太爱动物,反而不爱其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宁愿出家,断绝情爱。

??七、 佛教劝人修行,出发点是令人离苦得乐,基督徒劝人信耶稣,重点是叫人离罪得生命

??佛教徒修行,无论在家出家,持斋念佛,出发点是要离苦得乐。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因为人生有许多痛苦,故发心修行,起初并不重视罪字。基督徒一开始信耶稣,就要认罪悔改,离开罪,要背十字架跟随耶稣。不肯背十字架,就无冠冕,并不害怕痛苦,乃看罪恶为真正可怕。

??八、 佛教徒修行是靠己力,守戒积功德,自己救自己;基督徒明白人不能靠自己,只有信靠上帝的救恩

??这是耶佛两个宗教最大差别处之一。当释迦佛将去世时,弟子环立哭泣问:

??「佛离世后,当以谁为师?」佛答:「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意戒律)是为汝等师,与我在世无异。」波罗提木叉意义是戒律,持戒是佛教修行第一要紧事,纵然净土宗是靠念佛,也还是要持戒,释迦佛没有未曾对人说:「我能赦免你的罪,我能救你了生死。」佛教无救恩,是要人自己修的。

??基督教明白人不能靠持戒得救,保罗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上帝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看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上帝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细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如今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三20-25)「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指耶稣)传给你们的,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徒十三38-39)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九、 佛教教人要持斋吃素,基督教以为食物是为健康,并不关系灵性的事

??笔者生长于佛教家庭,自幼持斋,连鸡蛋也不吃,原因是认为鸡蛋中有生命,可以孵小鸡。当我壮年时在社会工作,持斋对于我有很大不便,因为不能在公共膳堂吃饭,朋友婚寿宴席,也不能参加。我有一位婶母茹素,她的子女皆不信佛,因此一家常因媳妇烧菜而有争端。在日本的佛教徒,大胆改革,连和尚也寺中也吃起肉来,结起婚来,这自也许不符合佛教的教义,因为佛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三世因果报应,今生吃六两,来生要还半斤。

??自从我改信耶稣后,方知食物并不关系灵性,只不过关系健康。我可以随便入餐馆吃饭,也可以随意赴朋友的宴席。因为耶稣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的灵性),出口的乃能污秽人(的灵性)...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这都是污秽人的。」(太十五1-20)「其实食物不能叫上帝看重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林前八8),「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十四17)

??十、 佛教徒修行终极目的是进入涅盘,基督徒信主终极目的是得永生

??佛释迦年老有病,卧在双林树下去世,依佛教的说法,他是进入涅盘。进入涅盘也就是佛教徒的修行目的,涅盘是印度文nirvana,意为「寂灭」、「圆寂」、「入灭」。

??进入涅盘后,到底是有,还是无,佛教徒中,议论不一,我曾试问过几位法师:「当你进入涅盘后,还有你这个人吗?」有的回答还有我个性,有的答没有我个性了。有的设比方说:「当你有性如一滴水落入大性海中时,能分别出你是哪一滴水吗?」有的反驳说:「虽然分别不出哪一滴水是你的,但一滴海的性质还是存在的。」,又有一人幽默地说:「个性在涅盘中,只可说,又存在,又不存在。」

??基督徒对此问题,有清楚的回答:「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这样的永生,不是属肉体及情欲的生命,乃是属灵的,从上帝而来的生命(约一12-13),这样的生命不是死后方获得,乃是在世时,在信主重生时就有了(约壹五13),虽然起初这生命是婴孩,软弱,战胜不过肉体的试探,但人若有了这属灵的生命,他就明白属灵的事,晓得与上帝交通,就会渐渐强壮起来(林前二14,弗三16)

??* 这样的生命,要结爱心、喜乐、和平、忍耐、恩慈、善良、信实、温柔、节制等果子(启二二2,加五22)

??* 这样的生命,能胜过罪恶(约壹三9,弗二1-6)

??* 这样的生命胜过疾病、刀剑、水火,并一切的痛苦(罗八35-37)

??* 这样的生命,是上帝经过耶稣基督而赐给人的,约翰写信给信徒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自己有永生。」(约壹五13)

??永生不是死后方得,乃是人在现在,今生在世上信主的时候就可以得到的。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现在再来谈谈与其它宗教的区别吧。其实,归根结底,基督教与其它宗教的根本区别在于:别的宗教是人寻找神,人想象神,而基督教则是神寻找人,神启示人。
    别的宗教创始人为要解脱世人的苦难,用自己的理智去寻找神、寻找通向神的路,动机是好的。但由于神太高大,人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所找到的神,绝不能是真神的本体,只能是人自身理念的投射。
    基督教所信仰的神,不是人主观的想象,而是神亲自向人启示出来的,是真神的本体。神启示的集中体现是《圣经》和取了人形的神----耶稣。《圣经》和耶稣的复活是基督教与别的宗教的分水岭。基督教信仰是植根于耶稣复活和《圣经》是神的话语这两个历史事实的客观真理,而非来自创教人的主观的心思意念。
    其它宗教的经典,如《佛经》、《可兰经》、道教的“三纲四辅”等,都无法证明其历史性,更无法证明是神的话语。佛教没有称《佛经》是神的启示。《佛经》博大精深,但皆是人的智慧,不具有《圣经》的权威。《可兰经》自身也未显示任何特点能使他人想念它是神的启示。
若我贪求世上任何一个地方,除了十字架底下的一片尘土,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

TOP

最近访问的版块

Processed in 0.010042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