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若》----- 贾艾梅

贾艾梅的好书《若》

贾艾梅的一生
  
  1867年12月,寒冷的一天,在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平凡的人家,一个平凡的小女孩诞生了,她的父母给她起名艾梅。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这个小女孩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诗人,且成为无数印度小孩的(艾玛)----既(母亲)的意思(注:印度语“母亲”的意思)(注:印度语“母亲”与她的名字“艾梅”音很接近)。
  贾艾梅(Amy Carmichael)自幼便热爱大自然及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她稚嫩的心灵充溢着爱,她爱一切的生物,从不愿意伤害有生命的东西。她更爱她周围的人。终其一生,她效法她的救主,为人类献出了她全部的爱。
  早在少女时代,艾梅就已经听见主的呼招:“你们去,把福音传给万民听………。”她生长的时代正式宣教运动最兴旺的时期,因此她传福音的热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一天天地被挑旺起来。成年以后,主更为她开路,把她带印度的南部去工作。
  当时印度世袭阶层的恶俗比现在还要严重,高层人士绝对不会让他们的家属与低层的人接触,更不会让他们接受一个“外来”的宗教,宁可把他们毒死也不能让他们接受耶稣基督做救主。而且当时印度教和回教的势力很大,人民在庞大异教恶风的压力下,活在黑暗、恐惧、痛苦当中。其中一种最不道德的恶俗就是把小女孩抱到庙里去“嫁给神”在宗教的幌子下,这实在是一种变相的卖淫。
  从第一个“庙里的孩子”逃跑出来,在她屋檐下受庇护开始,艾梅便投身于这个与恶俗苦斗的战争中。再加上许多信了主的女孩因得不到家人的接纳而逃走,于是她简陋的家便成了“孩子之家”
  从这个雏形的工作开始,艾梅渐渐成立了“杜尼法团契”(Dohnavur Fellowship)------除了一群对这个工作有同一负担的印度妇女外,还有许多白种妇女从世界各地被吸引而来,加入这团契,与艾梅一起学习过彼此相爱、互相服事的生活。“杜尼法团契”是一个大家庭,把他们连紧在一起的就只有爱。当艾梅离世的时候(1952),团契的事工已大大扩展…….除了帮助女孩子外,还帮助男孩子;除了女同工也有男同工(继承艾梅做领袖的就是一个男同工);还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医院也成立了。至于“庙里的孩子”恶俗由于引起了政府当局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因而渐渐被废除。
  艾梅一生最大的特徵就是她的爱---------那如水晶般透明并反映出基督形象的爱。她自从踏足印度的土地,至死都没有离开过印度。她一反一般白种宣教士的常例,穿上印度的“纱笼”,所有生活的习惯与印度人同化。凡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全身散发出一种爱的磁力,尤其是小孩子一看她便自然地爱上她。她看到一个从庙里逃出来的可怜小女孩,便很自然地把她抱在膝上,温柔地亲吻------好象亲生母亲一样。难怪她终于成为许多人的“母亲”。
  贾艾梅不但在宣教事业上留下不朽的痕迹,她在文坛上更留下滴滴芬芳。她写了三十五册书,以及无数的诗歌。她保持的写作原则是要对生命绝对忠实,对真理绝对忠心。她以水晶般的透视力、极敏锐的心灵和如琴弦般颤动的情感,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和基督的爱的体验。
  她这本小书-------《若》,是读者最心爱的书之一。每次重念都象第一次读到似的心灵颤动,屏气凝神,因为她的信息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那一根弦--------对神超越之爱的反映。书中所写的绝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爱的具体表现,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里面每一句话都要求我们仔细咀嚼、再三的思想和迫切的实践。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若》的由来

  某个傍晚,“杜尼法团契”里一位同工向我提到另一位年轻同工所引起的烦恼,似乎她看不清爱的方向。这件事使我整夜辗转难眠,因为往往在这样的时刻,我心中总是自问:“主,是我吗?我是否在什么地方亏欠了她?我到底懂得加略山的爱有多少?”于是接着一句的“若”-----出来了,仿佛有人对我心灵的耳朵细诉一样。
  翌晨,我把这些话与另一位同工分享(因为当天晚上我已用铅笔把它们写下来了),接着又与好几位分享。然后我们又用小手印机印了许多份,但是只供“杜尼法团契”内部使用---这就是《若》这本小书的由来。
  最初当有人要求公开发表的时候,我们觉得不行,因为它太私人化了。然而若它能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爱的生活,以及如何活出这样的生命,那么我们便没有权利拒绝这个要求。
  有几段“若”似乎讲到骄傲、自私或懦弱方面,可是更深挖掘下去,我们便会发现其根源实在是缺乏爱。至于第二部分的内容,读者无须依序读下去-----也许你在某个地方找到你需要的话语,其他部分则不必细想,而又在最后几页找到一些亮光。
  万一有些真正的门徒因“那我还是丝毫不懂”这句话而感到困惑,我愿说当时这样的字眼就是这样临到我的心中,所以我不敢擅自减轻它的强烈程度。保罗丢弃万事,看做粪土只为要“认识”那位他已经认识的耶稣基督。同样地,当一个灵魂骤然被光照,更深体验神在加略山的爱时,便不会不停下来思量自己以前对这爱究竟懂得多少,进而被这爱的异象所刺透、融化、破碎,感到以前所懂得的其实比“丝毫不懂”还更少。
  显然这本小书并不是为一个人而写的,而是特别为那些接受主的呼召,牧羊他的羊群的人所写的。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根本不需要这本书的话,因为他们早已进入我受感所描述的境界里去。
  
  1 、有时候某些事物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是如此充溢了爱,叫我们在刹那间仿佛看到了永恒,或最低限度看见一部分永恒的事物,而其中最大的就是爱。
  那可能是在我们身上或工作上轻微而亲切的一触,轻的如晨风拂在叶儿上,轻得不可捕捉亦不可言喻。然而我们知道那就是我们的主。接着也许我们所在的房间、里面的家具、书籍和花朵,反倒变得不如他的同在那么真实,而我们的心也充塞了古老诗歌中所写的那种甘甜:
  基督的爱是什么样的爱?
  除了他所爱的,无人知道。
  
  那或许是周围的人向我们所发出的爱,如同把我们浸泡在夏天的海洋里,叫我们全身松弛舒畅。我们能不为这种同伴之爱而生出惊讶吗?然后突然之间,我们领悟到我们的生活就在他们里面,他们所浇灌在我们身上的原来是他的爱。哦!神的爱,在你所爱之人身上彰显出来,我们要向你俯伏敬拜。
  又或许(并不是常常,因为这方面朦胧隐蔽可能是对我们比较适合;但是有时也会发生,因为我们的主是非常慈爱的)我们蒙怜悯才得以仰视湛兰的穹苍,直接看见了神的爱。然而,我们真正能看到的是多少呀!“叫你们---------能以---------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測度的。”这些话真是太深奥了。我们明白什么?知道什么?羞愧、抱颜、我们躲进那“磐石”中,俯伏在尘土里敬拜那容光四射、庄严神圣的爱------那以十架为徽章的爱。
  接着,一个问题直射而来,刺徹心腑:我对加略山的爱究竟懂得多少?

TOP

贾艾梅的一生

1867年12月,寒冷的一天,在爱尔兰北部的一个平凡的人家,一个平凡的小女孩诞生了,她的父母给她起名艾梅。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这个小女孩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诗人,且成为无数印度小孩的(艾玛)----既(母亲)的意思(注:印度语“母亲”的意思)(注:印度语“母亲”与她的名字“艾梅”音很接近)。
贾艾梅(Amy Carmichael)自幼便热爱大自然及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她稚嫩的心灵充溢着爱,她爱一切的生物,从不愿意伤害有生命的东西。她更爱她周围的人。终其一生,她效法她的救主,为人类献出了她全部的爱。
早在少女时代,艾梅就已经听见主的呼招:“你们去,把福音传给万民听………。”她生长的时代正式宣教运动最兴旺的时期,因此她传福音的热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一天天地被挑旺起来。成年以后,主更为她开路,把她带印度的南部去工作。
当时印度世袭阶层的恶俗比现在还要严重,高层人士绝对不会让他们的家属与低层的人接触,更不会让他们接受一个“外来”的宗教,宁可把他们毒死也不能让他们接受耶稣基督做救主。而且当时印度教和回教的势力很大,人民在庞大异教恶风的压力下,活在黑暗、恐惧、痛苦当中。其中一种最不道德的恶俗就是把小女孩抱到庙里去“嫁给神”在宗教的幌子下,这实在是一种变相的卖淫。
从第一个“庙里的孩子”逃跑出来,在她屋檐下受庇护开始,艾梅便投身于这个与恶俗苦斗的战争中。再加上许多信了主的女孩因得不到家人的接纳而逃走,于是她简陋的家便成了“孩子之家”
从这个雏形的工作开始,艾梅渐渐成立了“杜尼法团契”(Dohnavur Fellowship)------除了一群对这个工作有同一负担的印度妇女外,还有许多白种妇女从世界各地被吸引而来,加入这团契,与艾梅一起学习过彼此相爱、互相服事的生活。“杜尼法团契”是一个大家庭,把他们连紧在一起的就只有爱。当艾梅离世的时候(1952),团契的事工已大大扩展…….除了帮助女孩子外,还帮助男孩子;除了女同工也有男同工(继承艾梅做领袖的就是一个男同工);还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医院也成立了。至于“庙里的孩子”恶俗由于引起了政府当局及有识之士的关注,因而渐渐被废除。
艾梅一生最大的特徵就是她的爱---------那如水晶般透明并反映出基督形象的爱。她自从踏足印度的土地,至死都没有离开过印度。她一反一般白种宣教士的常例,穿上印度的“纱笼”,所有生活的习惯与印度人同化。凡接触过她的人都说她全身散发出一种爱的磁力,尤其是小孩子一看她便自然地爱上她。她看到一个从庙里逃出来的可怜小女孩,便很自然地把她抱在膝上,温柔地亲吻------好象亲生母亲一样。难怪她终于成为许多人的“母亲”。
贾艾梅不但在宣教事业上留下不朽的痕迹,她在文坛上更留下滴滴芬芳。她写了三十五册书,以及无数的诗歌。她保持的写作原则是要对生命绝对忠实,对真理绝对忠心。她以水晶般的透视力、极敏锐的心灵和如琴弦般颤动的情感,写出了自己对人生和基督的爱的体验。
她这本小书-------《若》,是读者最心爱的书之一。每次重念都象第一次读到似的心灵颤动,屏气凝神,因为她的信息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那一根弦--------对神超越之爱的反映。书中所写的绝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爱的具体表现,落实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里面每一句话都要求我们仔细咀嚼、再三的思想和迫切的实践。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Processed in 0.014464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