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修日记(二)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2:耶和华吩咐摩西的信息(二)

耶和华在吩咐摩西的信息中,表明自己要为以色列人争战,差遣使者在以色列人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在耶和华的角度而言,他是差遣者,是整个信息的引导者。他发动争战,是要使公义战胜罪恶。在这里,他只作了差遣的工作,因为他是神,是整件事情的幕后操作者。

在使者的角度而言,他是争战者,是受神的差遣争战的。他并不是以色列人的仆人,而是神的仆人。他只接受神的指挥,却对以色列民有引导的职责,因为这是神所交付他的。他的位置是在以色列人前面,他的职分是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和耶布斯人。

在以色列人的角度而言,他们是承受者,是享福者。所承受的祝福,是神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祝福;所享受的祝福,是白白的恩典,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赚来的,而是来自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承受的应许之福。在争战中,他们只需要在神的使者后面跟着,看神为他们作战即可,不需要自己操心,因为他们是必胜之队!

最后,在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角度上,他们是神的仇敌,曾经一度由于罪恶并未满盈,神对他们的生命有所保留,并未如同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那般全然灭绝,但他们并没有悔改,仍然增添自己的恶行,致使神的时候满足,他们的罪恶满盈,神便要借着自己的百姓以色列民去向他们大行杀戮。罪恶之事必遭报应,这是免不了的!迦南各族的人,他们既然得罪了神,就该想到会有神的刑罚的一天。但神并没有要以色列人去灭绝他们,而是亲自差遣使者,在以色列百姓前面去撵出他们,这是对他们的刑罚,也是对他们的报应。神做事有自己的时候,他知道如何操控时间,因为他是掌管整个时空的神,对于时空界的一切,他都知道!

在这里,耶和华吩咐摩西的信息中,我们看见了直接参与进将要发生的战争的四类角色。神将摩西定为以色列百姓的集体代表,以“你”代替了整个以色列民族,这是对摩西的抬举,更是对摩西的赏赐;同样,这也是因为摩西为以色列百姓的代求,所得到的祝福,只有愿意舍己的人,愿意跟从神的人,才是神所看重的。那些背弃神的人,神不屑一顾!神若一看,恐怕他们就将玩完!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3:耶和华吩咐摩西的信息(三)

耶和华吩咐摩西的信息在这里表达了他对以色列人的带领,要把他们领到流奶与蜜之地。然而神在这里同时说到,他自己不与以色列人同去,这就是表明以色列人此时将失去以马内利的祝福。神不与他们同去的原因,是因为百姓的性格,乃是硬着颈项的,神所畏惧的,是在路上亲自将他们击杀灭绝。

神对以色列人的带领,是要把他们带到那流奶与蜜之地。流奶是动物的精华,蜜是植物的精华,这流奶与蜜所表明的,便是所有生物的精华,直接指向生命的精华。这就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带领,他要将他们带进那流奶与蜜之地去,便是要让他们去享受那生命的精华,得到生命的祝福。

神带领以色列百姓前往那地,但同时神又表明神自己不与他们同去,这似乎矛盾了,神带领他们去,这表明是神在他们前面引导;而神自己不与他们同去,这又表明神没有与他们同行一路。其间的矛盾点在于神是否与以色列人同行?其实神的带领当然可以不必同行,他可以借着人去引导他们,就像神借着摩西将他们带出埃及地,又借着摩西带领他们行走旷野之路,这都是借着人的引导来表明神的带领,而神自己与他们同在,是直到西乃山才显明出来的,但神的带领却早已显明了!同样,神带领以色列民进入那流奶与蜜之地,完全可以不必与他们同行,而同时又给予他们奇妙的带领。

神自己不与以色列人一同上去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百姓的硬着颈项。他们的刚硬使得神很有可能会忍不住击杀他们。以色列人一路上所表现出来的刚硬,其实是与埃及人不相上下的,神对他们的怜悯,也并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以我们看见在整段耶和华吩咐信息的开端,他首先提到的就是他曾经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应许。如果按着这些百姓的所作所为,他们恐怕早已被神击杀了!

神吩咐摩西的信息,从对起誓应许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祝福,通过属灵的争战,直达到神要把以色列百姓带进那流奶与蜜之地,这一切都是神的祝福,以色列百姓所要做的,就是听命而行,遵从神的吩咐,照着去行就行了!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4:百姓的反应

圣经在这里掠过了摩西转达神的信息,直接将以色列百姓听见信息后的反应描述出来。他们听见这信息后,首先确定了这是凶信,并且感受到悲哀,于是没有人佩戴妆饰。

圣经表明以色列百姓听见了这个信息,这是摩西对信息转达的完全体现。圣经并没有记载摩西对以色列百姓转述信息的过程,却通过百姓听见这信息来表达了摩西传达信息的完备性。

圣经记载这信息到达百姓耳中成了“凶信”,这是他们所听见的,也是神要让他们感受到的。只有处于危机感的情况下,他们才知道需要悔改。

他们听见凶信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悲哀”这种情绪。悲哀有两种情况:一是好的,是悔改的情绪表现;一是坏的,是负面情绪的一种。圣经没有说明这里的悲哀是哪一种情况,或许两种情况都有人在经历中,但这让我们看见,他们在听见神的话后有了反应,有了感觉,这起码说明神的话对他们有了作用。

在这种“悲哀”的情绪下,以色列百姓没有人佩戴妆饰。妆饰是一种外在的加工,让佩戴者更显美丽。没有人佩戴妆饰,这是表明了以色列人此时的感触,就是让自己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不再将自己加工,不再为自己添设虚假的美容,完完全全地照我本相。

以色列百姓的反应说明他们有悔改的心了!但这种悔改的心只是一时的,当时或许确确实实的是悔改了,而且甚至完全可能这种悔改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但这种悔改并不能把他们带到完全中,因为一旦遇到事情,他们将又会失败!可怜悲惨的以色列民啊!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5:耶和华借摩西要告诉以色列人的信息

圣经在这里以三个“说”开始,说明神对这段信息的严密性,也直接表达了摩西对这段信息的重视性。耶和华所要传达的信息,是指明以色列人硬着颈项的顽梗情绪,以及神若与他们同在将要给他们带来的危机,并且神所给他们指明的解决之道。

耶和华对摩西说,这是直接的信息。神与摩西是朋友关系,他们之间说话是非常亲密无间的,非常直接的,没有任何的阻碍。

你告诉以色列人说,这是让我们看见神要告诉以色列百姓的信息,并不是自己直接告诉他们,而是通过摩西转达的,摩西成了神向以色列百姓说话的通道。

耶和华说,这是摩西对于耶和华传达出来信息的尊重,表明摩西不敢随便窃取神的信息,也不敢随便拿神的信息开玩笑,对神的信息极为尊重、极为重视、极为严谨……是耶和华说的就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所说的信息是如何就是如何,一点也不敢随便打马虎眼。

在神的信息中,所要传达的实际信息,首先是对以色列百姓的性格指责,指责他们的硬着颈项。坚硬在神的面前是好的,但硬着颈项在神面前就不好了!在神面前的坚硬,是对神所传递信息的坚持;而映着颈项,则是肉体的坚持,与神对立的坚持。以色列百姓在神的口中被称为“硬着颈项的百姓”,可见他们在神眼中的印象是何等的差了!耶和华对以色列百姓“硬着颈项”的描述,不止这一次,而是一再的重复,可见对于这一性质,以色列人是如何的坚持,简直有不死不休的迹象隐约产生!

神对以色列百姓说明,神不进到他们中间,是因为如果进到他们中间,就必灭绝他们。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无的放肆,因为以色列人的自我强硬,与他们所出离的埃及地那里的王法老的性格实在相差不多,或许这是他们长期在埃及受法老影响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但这种硬着颈项的负面情绪,却是神不能与他们同在的实际因素,因为神对硬着颈项的厌恶,导致神不能在以色列百姓中同行,可想而知,硬着颈项对以色列百姓所造成的直接伤害,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何等的巨大了!而神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不能在以色列百姓中,而是以色列百姓不能在神的面前,或者说在神的眼中,因为神的圣洁与威严,因为神的公义与信实,因为神的忌邪与厌恶罪恶,这一切都使得神不能在以色列百姓中间长存,这对以色列百姓的生命绝对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神为以色列百姓指明了一条可能性出路,就是让他们“现在”就摘下自己身上的妆饰,使耶和华神可以知道怎样待他们。我们在这个信息中看见神面对以色列百姓的无奈!以色列百姓要摘下身上的妆饰,神才可以知道怎样待这些百姓。似乎这些以色列百姓身上的妆饰,成了神待这些以色列百姓的障碍,让神都不知道当如何对待他们,其实神是不愿意以恶待他们,因为他们的妆饰让神恶心厌恶,但他们同时又是神的百姓,对于神而言,要是以恶待他们,那是残忍的,是神不愿意的,所以神在这里表现出他的无奈。这是无奈,并非无知。他不知道如何对待这群百姓,并不说明他的无知,而是说明他的爱与公义圣洁共存的性情,让他无法决夺自己当如何对待这群自己又爱同时又常常惹自己厌恶的以色列百姓!

这段信息的描述,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的可爱可恶,让我们看见神的至爱至恶,也让我们看见摩西的极爱极恶。让我们以神的爱为爱,以神的恶为恶。我们便可以与神同在,直到永远。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6:以色列人除妆饰

圣经在这里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照着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信息,从住何烈山开始,就把身上的妆饰摘得干净。

以色列人摘除他们身上的妆饰,是从住何烈山开始的。也就是说,此时他们已经到达了何烈山。何烈山,乃是摩西蒙召的山,对摩西的侍奉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而以色列人此时也已经住到了这座山上,而这座山对他们而言,却并非如摩西而言,有着呼召的影响,而是他们差点灭亡之地!但这对摩西而言,又一次显明了摩西的蒙召是神给以色列民的特殊恩典——他的代求带给以色列人救赎的恩典。

以色列人从住何烈山后,他们便将自己身上的妆饰摘得干净,这是对他们本身的懊悔举动,以体现他们悔改的彻底。以色列百姓真是非常奇怪!他们忘记神的时候,恶到极致;而一旦他们悔改的时候,也是彻底到极致。他们没有将一丁点儿的妆饰留在自己身上,以表明自己悔改的彻底,但他们是否真的彻底,恐怕他们自己也说不上来!或许他们当时确确实实地是彻底的悔改了,但一旦遇到事情,他们的背叛又会显得如此真实强烈,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群以色列百姓,让神、让摩西头痛的以色列民!

以色列民是一个奇怪的种族,由于是在出埃及的时候,显得奇特异常,反反复复的、莫名其妙的、善恶至极的……这些以色列民真是让人很难看明白!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7:帐棚——会幕

圣经在这里让我们看见摩西的一个常例,他素常将帐棚支搭在营外,而且那帐棚离营还蛮远的。摩西称那帐棚为会幕。凡求问耶和华的,就会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帐棚,是摩西“素常”所支搭的。这“素常”的范围当然是指着在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地后进迦南地前的时间段内。这帐棚的支搭者是摩西,支搭时段是素常,而支搭区域是在营外,就是伴随着营而支搭的。而这帐棚的支搭位置,距离营有一段距离,圣经以“离营却远”来描述其长度。这并不是两点连成一线的距离概念,而是道路中的距离概念,是行动出来的结果,并不是测量出来的结果。“却”是表明转折,虽说帐棚支搭在营外,但离营的距离却远,至于多远,圣经没有说明,因为没有加以长度计量,也没有加以人工测试。

圣经让我们看见摩西给这帐棚起了一个名字,叫会幕,是通过“称”的方式起的名字。会幕就此揭开来源!圣经中的会幕,就是通过摩西对帐棚的称呼而定。而这会幕所指的帐棚,是特定的,并不是所有的帐棚都是会幕,只有这摩西率领以色列百姓在出埃及后他在旷野里素常所支搭在营外的帐棚,才被称为会幕,这就是“这帐棚”的定义。

圣经给我们看见摩西这一举动是有效果的,当下,那些凡求问耶和华的,就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了!这里称那“会幕”之所是“那里”,而且以色列人行动的方向动词是“去”,可见他们所定为标准的地域,他们本身的营,那毕竟是他们享受安息之地!虽然这些以色列百姓是在旷野中行走,但他们一旦有所求,还是会面向耶和华,还是会出营,还是会去会幕那里。

圣经让我们看见在旷野里,神的仆人对一座帐棚有了特定的指明,那帐棚是摩西亲自的支搭,圣经关于帐棚的位置描述较详细,是要让我们也知道,我们今天所处的问题,也像那时的摩西的帐棚一样,离营甚远,要想回到自己的家,还有一段路程,还有一段距离,是要我们去行走,是要我们去靠近,减少距离感。当以色列百姓中有求问耶和华的人的时候,他们就会不计路程、不计体力的到营外的会幕那里去。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8:摩西往会幕去

圣经在这里让我们看见摩西出了营,在往会幕去的路上,以色列百姓都起来了,各自在自己的帐棚门口目送摩西进入会幕。

时间信息是“当摩西出营到会幕去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性信息中,出现了三个方位性动词:“出”、“到”、“去”。这三个动词连系了两个地方,分别是营和会幕。营是摩西的出发地,会幕是摩西的目的地。摩西首先必须“出营”,才能够到达神所指定的会幕。而在这里,出营便是一个离开本地、本族、父家的行动。只有从自我的里面出来,才能够有具体的行动前往神所指示的地域。在这段经历中,两个地域是不会变的,营和会幕并不会因为摩西的行动而行动,他们暂时是定点的,在固定的位置。而这其间行动的,那自然就是摩西了:是摩西“出”营,是摩西“到”会幕的地方,是摩西“去”那个方向的。

“当摩西出营到会幕去的时候”这个时间状态下,以色列百姓有了行动。他们首先的行动是“都起来”。都,说明他们同心合意;起来,说明他们有了实际的行动。对以色列百姓而言,要“起来”非常困难,但与要“都起来”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同心合意比个人的行动都要更加的困难。

当以色列百姓都起来了后,他们各人都站在自己帐棚的门口。这里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不仅起来得同心合意,就是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帐棚门口这一举动,也是显得那么的同心合意!这虽然是分开的站立,但却是奇妙的合拍!本来要合拍,两三个人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而这里却是有着一大群人都是那么的合拍,行动步履完全一致;而且更为离谱的是他们的合拍还不是在一起,而是在各人自己的帐棚里,站在不同的帐棚门口,他们居然能够如此的合拍,这简直像编排了许久的一场戏剧!

以色列百姓的同心合意还在于他们的目光流向,他们都“望着摩西”,这是他们某种意义上的目光疾病!每一个以色列百姓此时都已经认定了摩西是耶和华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引领者,只是他们同时也将目光定向了摩西,这“望向摩西”,不仅是表明摩西在他们的目光中,也同时表明了他们此时是以摩西为他们的方向,以摩西为他们所望。这其实不仅仅是当时代的以色列百姓的感触,也同样是耶稣基督时代的彼得、约翰、雅各对摩西的盲目崇拜。

他们望着摩西,时限为“直等到他(摩西)进了会幕”。这里明显将“他进了会幕”作为一个时间状语的定语,是一个时间的延续而引出的时间状态。直等到说明他们最后却是等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是没有停留的“直等……”。而等候必然有结果,其结果就是摩西进了会幕。这里以“会幕”而非“帐棚”来记载这个地域性概念,很明显进那会幕之地的重要性。

摩西往会幕那里去,在这里是一种带动,将以色列百姓全然带动,而随后摩西自己却进了会幕。摩西与以色列百姓是有分别的,这些信息之间的变换真是莫测至极了!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9:耶和华与摩西说话

圣经在这里让我们看见的主要信息是耶和华与摩西说话。从摩西进会幕开始预备这个信息,让我们看见云柱降下来了!而降下来的云柱立在会幕的门前,接下来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了。

这里提到两个信息,先是摩西进会幕,再是耶和华与摩西说话。这两个信息,都要表明一件事情,就是耶和华与摩西的关系甚密。

当时以色列有六十多万人,并没有其他人能够像摩西那样自由进出会幕,而摩西却可以如此,是因为神给他的托付,并不是他自己所掠夺的权柄,而是在于神对他的奇妙呼召与引导。正因为有了这个呼召,摩西才可以进会幕,因为他是蒙神所召进入的,尽管并不是每一次都要蒙神所召才能进入,但他本身就是一个蒙神所召的人,这就决定了他可以在会幕中自由的行走,这是神的特选。亚伦不可以,米利暗不可以,以色列的众长老也不可以,就连摩西的助手约书亚亦不例外,唯独摩西,他承受了这样的权柄,是神所特别赋予他的。

摩西进入会幕的时候,便有云柱降下来,这降下来的云柱,立在会幕的门前。这是让我们看见云柱与会幕的关系,乃是位置上的关系,一前一后。而云柱,是立于会幕的门前,这表明降下来的云柱,与会幕有着紧密的关联。云柱是属灵的,会幕更是属灵的。云柱是神超自然同在的显现,会幕则是神在人间的居所,这便表明这二者间都是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所以这两者本身自然也是有着紧密的关系的。摩西在进入会幕前,首先经历到的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在旷野里每天(说得更加准确一点,应该是每天白天。)都受其引导的云柱,这表明神的恩典,神的同在(或者说神的同行更好一点)。

而摩西如此进入会幕,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耶和华便与摩西说话”。摩西进入会幕,并不是因为会幕里如何的奇特,而是因为要聆听耶和华的话。这是摩西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一点,就是他喜欢听神对他说话。作为神的仆人,喜欢听神的话应该是很普通的一种心态,而摩西更是常常的与神面对面,而这是他跟神关系的最高峰,是神对摩西的最深入的奖赏。作为神的仆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耶和华对我们说话是最大的祝福,那其它的祝福便会显得可有可无了!

耶和华与摩西说话,这是这里最重要的点明。可以说,如果不是耶和华要与摩西说话,摩西根本就得不到如此众多的祝福。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10:看见、起来、下拜

这是当摩西进会幕云柱降下来耶和华与摩西说话的时候,以色列众百姓对此的反应。他们首先是“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前”,接着便是集体行动性质的“都起来”,而他们都起来的目的,则是“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

以色列百姓此时看见了!所看见的,是云柱立在会幕门前。这表明神的恩典伴随着他们,在他们中间。云柱立在会幕门前,这会幕是神与人相会之所,这便表明神此时的同在,是在他与以色列百姓相会之处。而只有进入到那个场合中的人,才能看见云柱立在会幕门前。

以色列百姓看见这一切,便有了行动——起来!他们起来了!这表明他们没有懒惰,对神的同在,他们不敢懒惰,也不愿意懒惰,这种经历是非常难得的,他们的“起来”表明他们愿意去经历。而且这里让我们看见他们起来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也不是一伙人两伙人,同样不是一批人两批人,而是所有的人!这“都”正是表明这个信息,是每一个在“众百姓”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例外的!这是他们出奇了的同心合意,以往除了在奉献的事上,以色列百姓很少有如此的正义性同心合意,而这次却是表现得如此的激烈!

以色列百姓都起来后,各人在自己帐棚的门口下拜。这里让我们看见下拜者是“各人”分开的,是各自性的,而不是集体性的。这表明他们并非受其他人的影响,而是自发的。他们是在“自己”的帐棚门口下拜,这便表明他们的下拜,是即时的,没有故意去集中,要在一起表现什么,只是在自己本位上,他们就体现出敬拜的心。他们在帐棚的门口,这表明他们下拜,是以家的形式,并不是以国的形式。当然,他们出了帐棚,这表明他们对敬拜的重视;而在帐棚门口,则是体现他们不拘小节。敬拜本身就不应受空间限制,只要在神的心意中,无论在哪里的敬拜都能够讨神的喜悦。当然,这里有一个例外,就是在埃及地的侍奉是不蒙悦纳的,所以摩西、亚伦曾经在法老面前一再地强调以色列百姓要出埃及!神所重视的,却是敬拜本身,以色列百姓的“下拜”,表明他们的谦卑,这是敬拜的态度问题,态度导致了肢体行动。当然,肢体行动本身算不得什么,但在不受搅扰的情况下,有肢体行动一般比没有肢体行动更好一些。

以色列百姓所体现出来的同心合意,是非常特殊的!他们的敬拜是真实的,出自于真心;而他们的悖逆同样是彻底的,真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一群人!

TOP

出埃及记第三十三章

11: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

圣经在这里让我们看见一个特别的信息,就是神与人面对面。摩西得到了特别的恩眷,蒙神与他面对面说话,就如同人与朋友说话一般,这是表明神与摩西此时的关系就像人与朋友的关系那样密切。我们可以解释为这是神的降卑,更可以解释为神对摩西的提升。这种说话,是极其美妙的,因为是在神的面光之中听话、说话。就神而言,这是自己的证明;就摩西而言,这是他得到的恩典,而且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超过以色列其他百姓的,别人所无法共享的。其实神与摩西的对话,这对话本身是非常亲密的,而紧跟着这对话的信息表达出来的另一个信息对这种亲密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说明,这是将神与摩西的对话所显明的关系形象化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人与朋友的关系。这人与朋友的关系,是要告诉我们,这两人是平等的,因为人与朋友的关系,说得更加清楚明了一点,那应该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耶和华与摩西说话的时候,耶和华与摩西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等级的高低,只有敞开的交流。

神在世界上常常在寻找一种人,可以被称为“朋友”的人。他曾经找到过亚伯拉罕,曾经找到过摩西,曾经找到过耶稣基督的众门徒……今天他仍然在寻找这一类人!他要与他们“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但这类人在数量上却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的!但愿我们这些蒙耶稣基督救赎的神的子民,都能够成为耶和华的“朋友”这一类人,是能够蒙耶和华与之“面对面说话”的。但是,往往用眼睛看圣经上神的话的人多,用心去聆听圣灵微小声音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唯独蒙耶和华与之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不仅是要听见神的声音,更是要被称为神的朋友,这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难得的!亚伦、米利暗都曾经听过神的声音,但惟有摩西,耶和华与他面对面说话,如同人与朋友说话一般。

摩西有一个转变,他“转到营里去”,这似乎是一种退避,不显于人前,因为他不是人的仆人,而是神的仆人。身为神的仆人,他不需要向人做什么交代,只要照着神的引导做神让他做的事情。他不受命于任何人,只从神那里受命。他转到营里去,没有任何目的说明,而是说转就转。这是神的仆人所要学习的!我们往往太多的顾及人的软弱,顾及人的话语,顾及人的思想,顾及人的评论,估计人们的眼光等等,却使得神的旨意在我们身上受到了极大的拦阻!这表明这些人不是神的仆人,他们只能被称为“雇工”,并不是牧人,更不是好牧人!

摩西离开了百姓,但这里让我们看见摩西的帮手,一个少年人,是嫩的儿子,叫约书亚的人,他不离开会幕。这里对约书亚的身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是让约书亚得到了隆重出场的现象,是要让我们知道约书亚并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唯一的摩西的帮手,可见他在摩西的侍奉中起到了何等重要的扶持工作;他是一个少年人,可见他有着相当的战斗力,用着异常的勇气,足以胜过那恶者,显明他刚强的特性;他是嫩的儿子约书亚,可见他族谱清晰,是神在以色列百姓中所兴起的,所扶持的,不是以色列中的闲杂人。这位约书亚,他不离开会幕,这是他意志的决夺。这个“不”是一种决定性的表明,是否决,是拒绝。他本来可以离开会幕,可以去与人交往,但是他“不”,这是他要活在神面前的说明。这位约书亚的个性非常之强,但就是这样的个性,使他在神的工作中成为一个特殊人物,蒙神特别的恩眷,被兴起接续摩西带领以色列百姓的巨大工程。

TOP

Processed in 0.017363 second(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