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修日记(二)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1:米利暗应声说……

圣经在这里记载到当米利暗与以色列众妇女出来跳舞的时候,米利暗有应声说出一句奇妙的信息,这或许是在舞蹈中的感触,有感而发的信息,就是让“你们要歌颂耶和华”,这“歌颂耶和华”是针对所有以色列百姓的,但似乎不包括米利暗自己在内,但米利暗在说的时候,她岂不是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大家吗?米利暗让大家歌颂耶和华,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耶和华的得胜,他大大战胜,这说明神得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其强大的程度是以一己之力将马和骑马的都投在海中了。

米利暗在舞蹈的时候应声,表明这是他在舞蹈中的感受,随着感动而发的。“应声”二字说表明的,是随着前面的信息发出的声音,是自然流露的声音,是没有经过预备,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中,随着场合中的经历而发出的。这儿的“应声”明显是“应”着众妇女的舞蹈之“声”,这歌颂之词,正是在众妇女的舞蹈中产生的,这就是灵歌。没有预备,在神所安排的特殊场合下突然而发的灵感,以音乐的模式出现,就是灵歌。“应声”之歌,并不是灵歌的全部,那只是一种灵歌的体现方式,而灵歌的真实意义,正是在圣灵的感动下唱出的诗歌,不需要经过培训,不需要经过思考,不需要经过研究,不需要经过大脑,只是由心灵带动了喉咙与舌头,唱出来的就是了!

米利暗的应声中让以色列众人歌颂耶和华,这是非常奇妙的信息,是歌中之歌的表明。他们有明确的歌颂对象,就是有名的耶和华。他们确确实实地知道了耶和华的名,这是通过摩西传达出来的,若摩西没有询问神的名,以色列人恐怕还不知道他们所歌颂的是谁呢!歌颂要有对象,否则就只能叫做歌,不能叫做颂。他们歌颂的对象是耶和华,是独一无二的神,因为他们经历到了耶和华的名,耶和华的名对他们的帮助,对他们的造就,对他们的救赎,对他们的引导,无一不让他们歌颂!

他们歌颂耶和华,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他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这是表明他们歌颂耶和华,是因为耶和华为他们所施行的救赎,将他们的仇敌连同仇敌的坐骑一同投在海中。神的战胜,是必然的,因为神是最大的战士,只要有他在战斗中,他所助的一方必然得胜!人多人少、兵强兵弱、兵器的先进与落后等各方面因素都不重要,只要有他在场,所有的战斗都将被他操控!以色列民对此深有体会,米利暗也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点,所以她唱到这是耶和华的战胜,是耶和华将他们的仇敌投在海中。他们本来在战争中充满了畏惧,因为他们当时正在逃命,哪有心情去争战?但神的干预临到,这一切都变了!神为以色列人开了出路,让他们在四面受敌的无路之境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就是神的得胜!神不仅为以色列人开了出路,而且还将以色列人的仇敌推翻在红海里,这样的得胜,从哪里能够找到呢?他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这是对仇敌的报复,或者说是报应,因为他们的邪恶,使神不得不以此来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是以特殊的方式来覆灭他们。

米利暗在圣灵的感动下知道,这得胜并不是以色列人的,而是神自己的!是神在战争中的得胜,将仇敌完全的覆灭于红海之中,一无所剩!

TOP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2:在书珥的旷野找不着水

圣经给我们看见摩西和以色列人没有停留在红海边上,而是继续往前行,要去得那神为他们所预备的产业。当他们离开红海边,达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是一个名叫书珥的旷野,他们在旷野里走了三天的路程,居然找不着水!

以色列人要进入到神为他们所预备的丰盛之地,他们就不能停留在原处,而要继续前行。同样的,我们若要进入神为我们所预备的产业中,也不能停留在原处,就要不断地往前行走。以色列人的行走是有方向的,他们是“往前行”,可见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在他们前面。我们要进入到神为我们预备那美好的产业中,也要往前行,不要向后看。“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不配进神的国。’”(路加福音9:62)我们要定睛在目标之地,而不要总是看着离开之地,只有定睛在目标之地,我们才能彻底地与罪恶隔绝。

他们到了书珥的旷野,圣经对这个旷野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曾让我们看见,那是夏甲在逃避撒莱的时候,耶和华遇见她的地方(创世记16:7);亚伯拉罕曾经寄居的基拉耳,正是在加低斯和书珥中间(创世记20:1);那地也是亚伯拉罕与夏甲所生的儿子以实玛利子孙所住之地,是赐予他们的产业(创世记25:18)。圣经让我们看见,那地与以实玛利的关系密切,这是让我们知道,我们属灵的生命若到达以实玛利的境界中,我们的生命就将进入到旷野状态。以实玛利的光景,是凭血气行事,因为以实玛利是亚伯拉罕凭血气所生的儿子,不是那应许之子。(加拉太书3:—4:)以实玛利的光景,是凭着人的智慧而产生的,因为当撒莱未能怀孕的时候,正是撒莱的主意,让亚伯兰娶了夏甲,才生了以实玛利,这是凭着感觉,凭着人的聪明而有的,是小信的表现,所以以实玛利的另一个属灵信息,就是小信地凭感觉行事。书珥的旷野,让我们看见当以色列人进入到那地的时候,是对他们信心的考验,让他们在那地有一个学习,认识到以实玛利所带给他们的属灵光景,必然是让他们感受到那是旷野之地,无法满足他们真实的需要。

当他们到了书珥的旷野,他们在那地走了三天的路程,这三天的路程,所表明的是死亡的信息。亚伯拉罕献以撒,是走了三天的路程才到了那献以撒的摩利亚山上;耶稣基督也是在坟墓里三天三夜后才复活的。当他们在旷野里走了三天的路程的时候,这表明他们的生命已经进入到彻底的死亡状态,是在旷野里的经历。若在埃及地,他们绝对经历不到走了三天的路程的宝贵。

他们在旷野里走了三天的路程,所遇见的光景是找不着水。这是一个实际的需要,他们所遇见的实际光景,就是找不到水。旷野的路程,要找水是非常困难的,那是四面无路的光景。我们的属灵生命在进到一个特殊的阶段时,也会有这种特别的感觉,就是干渴无水!神要操练我们在无水的状态下,学习一个特别的功课,就是仰赖他的帮助。虽然感觉不到他的丰盛,但凭着信心,却不会干渴。我们的属灵生命若得到了神的滋润,就不会感受到舌头的干渴,因为我们的神是我们的满足,在一切事上,他都会供应我们!

以色列人遇见了危难,因为他们看见的是旷野,没有看见前面的迦南地,更没有看见上面的神!我们若定睛在前方,定睛在上面,就不会因环境而困扰,甚至不会感受到环境的危害。

TOP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3:苦水之地

以色列人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水,但这水却不能喝,因为是苦的,所以那地名叫玛拉。

当以色列人在旷野之地三天之久没有水喝,他们一定是干渴无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多大的喜悦,但那里的水居然不能喝,这是从悲至喜,又从喜至悲,这种感触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我们不也是常常在悲惨的境遇中突然得到了喜悦,但喜悦的时候突然又发现这种喜悦是一种假象吗?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遭遇不计其数,以色列人现在面临的也是这种遭遇。而导致这种遭遇的因素,是因为那里的水苦。可以想象,那地的水苦,并不是由于以色列人的到访,而是那地的水本来就是苦的,圣经给我们看见,那地的名字叫做玛拉,正是因为那地的水苦。这地名不是以色列人给他们起的,而是那地本来就叫玛拉,而同时,他们到了那地的时候,他们也感受到了玛拉之苦,是他们也无法避免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类似的经历,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让我们感受到玛拉之苦,但这些困难与挫折,并不是因我们到访而产生的,我们的到访,只是让我们也亲身经历到了这种状态。非常明显,很多人都在这种经历下过了许久,正如当时的玛拉地区的居民,他们也是在这苦水之地活了这许多年,神让我们去感受一下他们的遭遇,是要我们有切身的体会,可以理解别人的感受。

我们不要因环境而困扰,不要因环境而埋怨,要知道环境是试金石,当我们经过恶劣的环境后,神必会让我们有更多更深的得到,使我们在一切的环境中都能够得蒙保守,并且这一切将成为我们生命的极大帮助,使我们也可以去帮助别人,去深切地体会别人的感觉。

TOP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4:百姓发怨言

以色列的百姓一遇见问题就立时发怨言,这是他们人格中的本性。每一个人在遇见问题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反应,这在人的眼中看来是自然现象,但以色列百姓却是应该不同于其它民族的人,他们也是这种反应,那就有问题了!当他们在旷野之地找到了水,那水却不能喝的时候,他们没有求问神,却是埋怨神,这实在是人类本性的缩写!

以色列人在发现玛拉的水是苦水的时候向摩西发怨言,他们发怨言的对象是摩西,这是神的仆人,他们向他发怨言,岂不是向那差遣他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发怨言吗?说穿了一句话,他们就是还不愿意离开埃及地,虽说从埃及地出来的时候欢欢喜喜的,但他们的心还未曾离开埃及地。人虽出来了,心却被囚禁在那里,这就是以色列人会埋怨的原因。我们看见以色列百姓发怨言,这是我们的警戒,因为我们岂不是也常常发出埋怨的语言吗?在这条十字架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难道我们就没有如此埋怨过吗?所以我们不应当去嘲笑以色列百姓,而要以以色列百姓的经历作为我们的警戒,常常用这些来警惕我们自己的属灵经历,这才是正确地看待圣经的真理。

百姓向摩西所发的怨言,是将他们自己的需要说出来,这本来是非常合理的要求,但他们不应当以发怨言的语气流露这种要求,有这种要求,他们就应该告诉神,而不应该向摩西发怨言。他们已经经历过神的奇妙作为,对神也应该甚有信心,但他们在昆暗中,却没有表现出这种信心,却显示出他们的无知愚昧,显示出他们的贪婪本性,显示出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只会埋怨,不懂得祈求,这就是以色列百姓的无知!他们既然是神的百姓,神岂会让他们渴死?同样的,我们也是神的百姓,在一切的困难中,我们不应该埋怨神,而应该学会依靠神,要知道我们的神是全能的,在他没有难成的事,只要我们的需要没有违背他的旨意,他一定会满足供应我们!以色列人却没有依靠神,没有祷告神,而是在那里埋怨神的仆人摩西,这种埋怨似乎在表明他们对神领他们出埃及地一时的不满情绪,他们完全忘记了当初的喜悦,也不知道当如何依靠神,这或许就是在埃及呆的日子太长了,将他们对神的依靠之心完全消磨了!我们要知道,既然已经从世界上分别出去,就应该彻底地摆脱属世的一切经历,让过去的一切全然归于死,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条道路上尽心尽意地跟随主!以色列人会埋怨神,他们不知道神把他们带出埃及地正是要解决他们的干渴问题,所以他们在这旷野之地仍然叫渴,似乎神不知道他们干渴一般!人对神的认识实在太少了!以色列人如此,我们不也是如此吗?

以色列百姓所发的怨言是我们的警戒,我们从这里看见的,正是要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所发的怨言都是没有意义的,是浪费我们自己的精力,只要我们懂得向神祷告的大能,就没有任何必要去埋怨神了!

TOP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5:在那里

摩西呼求耶和华,乃是为百姓的怨言而呼求,耶和华便指示他一棵树,当他将这棵树丢在水里,就发生了一件神迹:苦水变甜了!而耶和华也借此在那里为他们制定律例、典章,并且在那里试验他们。

在那里,就是在玛拉之地,摩西在百姓的攻击压力下呼求耶和华。摩西,这位神的仆人,他所面对的不仅是百姓所要面对的环境的压力,因为当百姓没有水可以喝的时候,他也同样没有水可以喝;百姓有水不能喝的时候,他也同样有水不能喝;百姓有了难处就会找他,他有了难处可以找谁呢?他所要面对的,不仅是问题与难处,还有众多的悠悠之口!摩西只能将这些问题带到耶和华面前,为此呼求耶和华!呼求耶和华,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摩西有一点不足,就是他只会自己呼求耶和华,却没有想到过将这呼求耶和华的方法告诉以色列百姓,这才突然增加了他许多困扰。摩西是一个好的先知,尽心尽力地传讲神的话,但他不是一个好的祭司,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带领百姓解决问题,他只知道自己把百姓的问题带到神的面前,而没有把百姓带到神的面前,所以他本人也就因此而忙得不亦乐乎了!

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便指示他一棵树。神的指示非常奇妙,他没有指示摩西一口新的井,没有指示摩西一个新的水源,而是指示他一棵树!耶和华常做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故意让人为难,而是要让人知道要有所得到,就必须有所付出。神并不让人白白地得到一些属世的好处,但属灵的恩典,他都是白白地赐予我们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对比!按着属世的好处而言,我们不可以白白的得到,却要有所付出,才能有相应的回报。神让我们看见这些,是要我们知道属世的好处与属灵的好处的区别。耶和华指示给摩西一棵树,但他没有告诉摩西要如何应用这棵树,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在摩西后来应用这棵树的时候,神也没有加以任何的拦阻,可见摩西所做的正是神的行事方式。摩西并没有得到耶和华清楚的指示,但他只得到耶和华所启示的一棵树,他便知道如何应用这棵树,这实在是让我们看见摩西的属灵,他不需要神的教导,只要得到了神的指示,立刻知道当如何办理了!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当我们看见神的指示的时候,我们就应当知道当如何行,这就是一种属灵的知识。

摩西将树丢在水里,这里有一段空缺,是没有记录下来的,但我们都可以知道,就是摩西砍树的经历,圣经没有记载这段经历,表明这段经历并不重要,是不需要碑纪念的。神所纪念的,并不是我们的劳动劳力,而是我们对他的顺服之心!神并没有告诉摩西当如何使用这棵树,但摩西却知道将这棵树丢在水里,这不是人的智慧所能领悟的,而是神的灵所引导的。摩西将树丢在水里,这表明他对神的顺服,这水本来是苦的,将一棵树丢进去,水就变甜了!这是什么道理?人世间没有这样的化学反应,从来没有遇见过!但神在这里做的是一件超化学反应的事情,因为神的能力是超越一切理论的!化学又算什么?!神所行的神迹,有好多好多都是让科学低头的,否则哪能显明这是神的作为?!本来嘛!这棵树就是当地的苦水所浇灌的,它怎么又能使苦水变甜呢?但当神的如此说话的时候,摩西就如此行,神迹也就如此产生了!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是超自然的,超理性的,不是人的道理可以讲解明白的,也不是人的脑袋可以想得通的!一棵树,是有生命的,这棵树所预表的,是有生命的主,当将这有生命的树丢到水里,首先显明的是这棵树被砍下来了,也就是说这段经历所预表的,首先就是要让有生命的基督被砍下来,就是必须死亡,成为没有生命的,然后将这棵树丢在水里,这所表明的,就是让基督的死亡与我们苦难的生命发生关系,让他的死亡进入到我们苦难的生命中,神迹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正如这里所显明的,苦水变甜了!我们要摆脱苦难的生命,必须让基督的死在我们身上发动,我们的生命才会变甜,成为众人的祝福与益处,满足众人的需要。

圣经给我们看见耶和华在那里为以色列百姓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是定了律例、典章,就是将要存留于世的信息传递给他们。律例、典章,这都是真理的信息,是永存的,是有纪念价值与意义的,也更是要大家来共同持守的。律例、典章,在这里是真理的一部分内容,要让当时代的以色列人谨守,因为那对他们有益处。耶和华为他们定了律例、典章,这是要让我们知道,律例、典章首先是为以色列人定的,并不是为外邦人定的。按着属灵的含义而言,真理的信息,是为神的百姓定的,不死为外邦人定的,也就是说,真理是为信耶稣的人而定,不是为不信耶稣的人而定。不信耶稣的人,首先需要的不是律例、典章,而是信耶稣基督的福音!他们首先需要的不是全部的真理,而是耶稣基督的福音,只有先信耶稣基督的福音,使他们得到耶稣基督的生命,与耶稣基督建立关系,他们才会知道自己需要进入真理。神为以色列百姓定律例、典章,并不是在埃及地就制定了,而是当他们出了埃及地,在旷野里行走的时候才定的,这正是表明只有出了埃及地的人,才能领受神所定的律例、典章。

耶和华在那里为以色列百姓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试验他们。神不试探人,但他却试验他的百姓。神试验以色列人,是要知道他们向着神的心。其实人向着神的心如何,神岂会不知道?所以神试验人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神要知道人向着他的心,而是神要让人知道自己向着神的心如何。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很深,但其实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非常的浅薄,甚至一点也不了解!神要让以色列人知道自己向着神的心如何,所以借着试验他们,让他们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当时他们已经经历了神的试验,当他们遇见玛拉之地只有苦水的时候,他们向着神的心昭然若揭!他们没有询问,没有祈求,更用不上说感谢了!他们所有的只有埋怨!当时过红海后的那种喜悦心情已经不复存在了!人就是如此的忘恩,神借着试验,要让人认识自己,当人在问题中产生埋怨的时候,是人根本问题的暴露。问题不是他们所遇见的水是苦水,而是他们心里所存的是苦毒!不仅是以色列人,我们遇见问题的时候,不也常常如此吗?求神怜悯我们!

神是听祷告的,当摩西将一切事情带到神面前的时候,神为以色列人开了一条路!在苦水之地,神将苦水变甜了!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人的问题解决了!于是神将自己的律例、典章指示他们,让他们遵行。这就是玛拉的经历,神要让以色列人认识自己里面的“苦水”,外面的苦水是非常容易解决的,但人内心的苦水,却是难以解除!

TOP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6:耶和华拉法

在玛拉之地,耶和华不仅为以色列人制定律例、典章,不仅在那里试验他们,圣经又给我们看见神对以色列人的应许,这应许的中心是神不将加于埃及人身上的疾病加在以色列人身上。这个应许不是白给他们的,是有条件的,以色列人必须有所付出,才能得到这个应许。以色列人所要付出的,一共有四方面信息:其一,“留心听耶和华你神的话”;其二,“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其三,“留心听我的诫命”;其四,“守我一切的律例”。当以色列人的生命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时候,神就给予他们这恩典,就是不将加于埃及人身上的疾病加在他们身上,而这一应许性恩典的原因,乃是因为耶和华拉法——我也和华是医治你的。

圣经首先让我们看见的,是这话是神说的。虽然没有注明说话者和说话的对象,但从话语中和前面的记载中我们都可以知道,这话是耶和华神对以色列众人说的。“又”所表明的,是以下的话与上面的话没有直接的关联,不是神为以色列人定的律例、典章,也不是神对以色列人的试验,而是神另外对以色列众人所说的话。

在这段话中,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分了四个方面。这里用“你若……我就……”来表明这个假设关系。圣经没有给我们看见神认定他们会怎么样,只是将他们如果遵行神的旨意的结果告诉他们,并没有肯定他们一定会遵行神的旨意,或者一定会背弃神的旨意。神在他所传递的信息中,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对人的未来有所描述,并不是说他不知道人的未来,而是让人自己去经历这一切,但神所默示的,乃是人若遵行神的旨意会怎样,人若不遵行神的旨意又会怎样,这是神所给人的启示,让人自己去经历,自己去选择,是否愿意遵行神的旨意。

神在这个假设中,说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其实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而这四方面的信息却有着由浅至深地加强语气说明这一件事情,圣经首先给我们看见的是要“留意听耶和华你神的话”。这里所注重的是心与耳。心,在于留意;耳,在于听。他们所要用心留意和用耳听的,是“耶和华你神的话”。这里让我们看见他们必须与神建立一个关系,就是让耶和华成为“你神”。我们每一个神的儿女,都必须先确认自己与神的关系,耶和华是不是“你神”,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确定这个生命关系,其它一切都免谈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关系,我们就不会“留意听”神的话,只有建立了这个关系,我们才会“留意听”神的话!

圣经接着给我们看见的是“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这里所注重的是行事在神的眼中。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行的一切都在神的眼中,才会保守自己所行的是神看为正的。神所看为正的,就是真理的教训;行神眼中看为正的,就是照着真理而行。神所看为正的事情,便是真理所记载的事情,就是圣经一切的话语,是我们必须持守的。以色列人要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才能得到神的恩典,这是让我们看见医治的恩典,并不是白白的赐予,而是要人有所行动,而所行动的,是在神的眼中,又是为正的事,就是不能偏斜,必须完全遵照真理的教训,无条件地遵行真理的默示。

圣经又给我们看见的是“留心听我的诫命”,这诫命是圣经关于人的行动指示的教训,在耶稣基督口中,所有的诫命被总结为两条,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与“爱人如己”。(马可福音12:28—31)圣经给我们看见神要以色列人“留心听”神的诫命,可见圣经的诫命有许多,但这里所说的诫命是要用心去听的,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诫命,不是行出来的,而是要“留心”的,要“听”的。把心放在诫命上,用心去听从神的诫命,比行动更好!对神诫命的正确态度,不在于我们的行动,而在于我们的心!这里给我们看见听从神诫命的器官,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就是这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要用心去听神的诫命,这才是真正地听,这才能听得明白!我们听从神的诫命,不需要用肉耳,而需要用心!把我们的心放在神的诫命上,这样的听从,才能讨神的喜悦!

圣经最后给我们看见的是“守我一切的律例”,这里让我们看见神一切的律例都是要以色列人去“守”。这“守”所包含的意义,有持守,有遵守,有谨守等等。这里让我们看见的律例,就是一些有条例的信息,这里所注重的,乃是“一切的”,也就是说,对于圣经所启示的“一切”律例,以色列人都要“守”,才能得到耶和华拉法的好处。

所临到以色列人的好处,就是耶和华赐予他们的祝福,乃是不将所加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以色列人身上。这似乎算不上什么好处,其实我们可以想象,神的话语本来就是以色列人应当遵守的,因为神已经救赎了他们,他们理当完全改变自己,报答神的恩典,而这后来的好处,后来的祝福,看来并不怎么特别,因为人的生命本来就是无疾病的,但我们若回到现实中,就会知道这祝福所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实际的,因为人生在世难免有疾病的搅扰,这是免不了的!没有人能够逃避疾病,但神的这个应许,却让以色列人免受一切的疾病干扰,也就是说,以色列人不会再有埃及人身上得到过的任何疾病,换言之,埃及人身上的一切疾病,以色列人若持守神的教训,都不会得到!这里似乎让我们看见人类的疾病根源也是来源于神,所以神才应许不将所加于埃及人身上的疾病加于以色列人,而我们却知道,这里所给我们看见的疾病,是一切特殊的疾病,是因为埃及人背弃神才得到的刑罚,这疾病是从神而来,但以色列人身上却不会有从神而来的疾病,若他们遵行神的话语。

而神的应许是有原因的,这原因比他的应许更为奇妙!他的应许原因,乃是要显明神的一个名字,就是耶和华拉法:“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这是何等宝贵的应许!神不会使以色列人的疾病,因为耶和华并不是让以色列人得疾病的,而是要让以色列人得医治的!神的医治是完全的,是彻底的,是从根本出发解决问题的!我们身上一切的疾病,他都能够医治!有如此大的医生与我们时常同在,我们又何必惧怕疾病呢?所以笔者个人领受,基督徒不应当再有疾病的状态下去医院看病,因为我们有最大的医生,如果连最大的医生都不能医治我们,医院的小医生又如何能医治我们?或者换句话说,就连小医生都能医治的病,更何况最大的医生呢?所以基督徒为何要在有疾病的状态下放弃最大的医生而去寻求小医生的帮助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笔者相信,医院的医生医疗、药物医疗等,都是神赋予外邦人的怜悯,而不是为基督徒。对于基督徒,我们应当学习“专心仰赖耶和华”,因为这教训本身就能够医治人(箴言3:5—8)。

圣经在这里所启示出来的信息,是保全与医治的信息。保全,在于防范;医治,在于弥补。在神的里面,我们可以防范任何疾病;回到神的里面,我们就能够得医治!他是耶和华拉法,是医治我们的!

TOP

出埃及记第十五章

27:来到了以琳

以色列人在经过了玛拉之地后,接下来所到之地便是充满祝福的以琳之地,那地所得的祝福乃在于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于是以色列人便在那里的水边安营。

圣经首先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到了以琳,这以琳之地是耶和华祝福之地,尤其是当以色列人从那里路过之时,神借着那地给以色列人相当的安息与赏赐。圣经没有注明以琳的字义,可见圣经没有没有要我们去注意以琳的字义,而是更多地要我们注意以色列人到了以琳这一件事情。我们的生命在经历了诸多的痛苦遭遇后,神一定会让我们在苦难中得享安息,因为神不会让我们负我们所无法负的轭,他的应许是“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10:13)。神为以色列人开了出路,把他们带到以琳之地,让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他们有所享受。

以琳之地是祝福之地,那是因为在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这是让我们看见以琳之地所蒙之福。以琳所得到的祝福,并不是因以色列人的到达才有的,而是那地本来就有了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以色列人到达那里,乃是白白地享受了这些祝福。这里让我们看见,以琳之地是蒙神祝福之地,更重要的是说明以琳那地的人似乎也是敬畏神的,才能得到如此的祝福,而且对于经过他们的地域的以色列人,他们也能够白白地施舍。笔者深信不单是以色列人,凡经过他们之地的任何人,他们的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都是任其使用的。我们在看见以色列人经过以琳之地得到神的祝福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那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后的以琳之地的百姓,他们的施舍,他们的流出,他们的恩赐,都说明他们是蒙神祝福之民,这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在那地,比在任何地方都好!玛拉之地的水是苦的,他们需要神的怜悯,需要神的医治,而以琳之地却是美好的,他们可以供应别人的需要,可见他们本身就是蒙神祝福的!

以色列人可以在那里的水边安营,这事没有与当地的人商议过,但他们也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这就是那地的居民的生命流露。一个国家的百姓,六十多万的人口突然来到他们境内,这以琳之地的人没有一个人对此有任何的反感表现,可想而知,他们的生命得到的是何等的安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所在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突然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六十万人口,那会是何等的光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突然如此拥挤起来,会是怎样的反应?他们都是没有护照的,就这么来了!以琳之地的人似乎对此没有一丝的反应,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们蒙神的祝福,得到的供应足够他们的使用,他们才能让以色列人在他们中间得到安息。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算不得什么,对他们来说,人的生命更为宝贵!所以他们让以色列人在他们中间得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以琳之地所蒙最大的祝福!这种供应满足别人的需要,比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的祝福更大!

以色列人可以在那地的水边安营,没有经过任何人的同意与首肯,可见没有人反对,并不是那地没有人,因为如果没有人,除非是伊甸园,不可能莫名其妙地出现七十棵棕树的!但那地似乎安静的可以,一个六十万人口的民族进到他们中间,圣经没有给我们看见他们的丝毫反应,好像他们并不注意哪里跑来这么多人,而且那六十万人口的民族进到他们中间,还在那里的水边安营,似乎要夺取他们的水源,但仍然没有一个人跑出来闹意见,可见那地的人是何等的同心合意!以色列人可以在那里安营,这是神赐予以色列人的祝福,但也更是神赐予以琳之地的居民的祝福。如此众多的人突如其来的在他们那地的水边安营,他们仍然能够享受安息,这才是真正的安息!

以色列人在经过了玛拉的苦境后,来到了蒙神祝福的以琳,他们自然得到了安息,但我们在这里看见更多的,不要忘记让他们得到安息的当地的百姓,是他们的放心,才能让我们得到了安心。

TOP

出埃及记第十六章

1:新的中转站

圣经给我们看见以琳地虽然美好,但那并不是以色列人的地业,他们必须要离开那地,走自己的道路,往自己的地业去。神所赋予以色列人的,是比以琳地更美好的,这是他们都知道的,所以以色列全会众并没有停留在以琳地,到了神的时候,他们就从以琳起行,走到了一个新的中转站,是在出埃及后的第二个月的十五日到达的。新的中转站位于以琳和西乃中间,乃是在汛的旷野。

以色列人不能占据别人的产业,因为那地并不是神赋予他们的,所以他们不敢占取。他们从以琳起行,这说明他们知道这一点,他们从以琳的居民身上看见了神的祝福,也享受到神借他们的赏赐,所以他们无法在那里长期居住,因为他们知道那地不是属于他们的,乃是属于以琳之地的居民的,而以琳之地是蒙神祝福之地,这表明以琳的百姓是蒙神喜悦的,所以他们不敢去与以琳的百姓为敌,因为他们也是敬畏神的!这里给我们看见以色列全会众都从以琳起行了,这表明以色列全会众的同心合意。其实从始至终,除了一些悖逆的事情,以色列人在敬畏神的事情上都是非常同心的!他们在出埃及的事上、在旷野里对神的顺服的事上,都表现得非常同心!但一旦遇到悖逆的事情,却就有不同心的事情产生了!这样说并不是要表明什么,只是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的一些特殊经历,让我们知道他们能够同心合意的事情,都是蒙神所喜悦的,同样的,我们若能在一切的事上追求讨神的喜悦,自然也是表现出格外的同心合意!或许那同心合意并不是我们的本意,但由于在敬畏神的事情上能够同心,自然会达到同心合意的境界的。他们从以琳起行,这表明他们对神的旨意的顺服,让他们没有停留在暂居之地,虽然那是美好的地域,但他们没有留恋一时的美好,而放弃那更大的祝福,因为他们知道神所赋予他们的,一定比这以琳地更美更好!他们起行,是带着盼望起行的,也是在盼望的驱使下起行的,因为他们渴望看见神所赋予他们的产业。

这里又给我们看见他们到了一个新的地域,是一个新的中转站,那是在以琳之地和西乃的中间,是一个旷野,名叫汛的旷野。

他们到达那地的时间,是在出埃及后的第二个月十五日,就是以色列历的二月十五,这是要表明他们离开埃及已经有一个月了!正月十四日以色列人过逾越节,当晚在法老的催逼下离开埃及地,到这一日,已经三十一天了!圣经在这里给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是数着日子走道路的,这表明他们对迦南地的渴望,也表明他们对埃及的惧怕。圣经让我们看见以色列人对日子的关注,即便在行走道路的时候,他们仍然在记忆着日子,可见在以色列人的观念里,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想象摩西在他的祈祷中提到的话所代表的是他怎样的心情:“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篇90:12)

他们到了那新的中转站,乃是在以琳和西乃中间。以琳,乃是蒙神祝福的地域;西乃,乃是摩西领受律法的地域。在这两地中间,是要让我们知道,那地有它的属灵含义。也就是说,这地域的存在,乃是在经历过神的祝福后,还未领受神的信息之前,以色列人必须在此有所学习。我们的生命往往在祝福与真理之中就会忘记神的恩典,因为那地是一个中转站,是我们要经历的一个步骤,但并不是我们长久居住之地,这又表明那经历是短暂的,是会过去的,不会一直随着我们。那是一个旷野地域,圣经称之为“汛的旷野”。那旷野是神给以色列人的考验,既然是旷野,自然是无水无粮的,而这考验就是针对他们的需要而言。以色列人毕竟是肉身之躯,他们在旷野的经历中,又要面对新的考验,这考验与先前不同,先前的考验,是他们无水的时候遇见了水,那时的考验是来自于水,而这里的考验却更加厉害,是让他们在没有水的状态下去经历神,是让他们在旷野之地经历神,这比玛拉的经历更加严峻。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生命经过了一个试验,在神的祝福中度过这个试验,神就会适度地加给我们一些新的试验。我们更要知道,这一切临到我们的试验,都是他的祝福,只有认明这一点,我们才能依靠神胜过一切的试验。

神所赋予以色列人的经历,是他们宝贵的财富,虽然他们此时尚未领受到,但这一切却是实实在在的!同样的,今天我们在神的旨意中所行走的每一步道路,都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我们需要知道,这一切虽然在现在看来是非常困难的经历,在永恒里都将成为永远的祝福,成为永远的财富!

TOP

出埃及记第十六章

2:发怨言

圣经给我们看见当以色列人走到汛的旷野时,全会众又开始向摩西、亚伦发怨言了!

以色列百姓的老毛病,总是在遇见问题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怨言!以色列的会众,没有去为自己的问题寻求神,却总是来埋怨神的仆人,这就是人的本质!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在遇见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埋怨,这是人的通病!以色列百姓虽然是神的选民,也并不例外,因为他们才出埃及不久,身上带着埃及的气味极浓,所以一遇到问题,难免会有埃及人的反应出来。这并不是神所喜悦的!由于是在旷野之地,这旷野之地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人的生命,他们在旷野里飘流,过着飘荡的生活,居无定所,无食无水,所以他们起了埋怨。这其实是属人之常情,水食,乃人本性之所需,没有人会不需要,而由于地处旷野,无水无食,这也就难免会引起以色列全会众的骚乱了!但可惜的是,以色列全会众并没有把问题带到神的面前,而是把声音带到摩西、亚伦面前,这是埋怨的声音,不是祈求的声音,他们的问题就此暴露!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扰,但我们需要知道,有问题并不难办,从问题引发埋怨的情绪,这才麻烦!因为埋怨的情绪说明问题已经从外面进入到人的内心中了,这问题当然就难办了!受埋怨的人,乃是神的仆人摩西、亚伦,其实他们真正要埋怨的对象并不是摩西与亚伦,而是差遣摩西与亚伦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不是吗?如果不是神的差遣,摩西与亚伦又有何能耐把以色列人带到旷野里呢?以色列人的埋怨,从表面看来是冲着摩西、亚伦来的,但本质却是针对神去的!这是基督徒的警戒,我们应当引以为鉴!

神引领我们出埃及,把我们带到旷野之地,是要试验我们,熬炼我们,并不是要我们在其中感到饥饿、干渴、疲乏,虽然这些现象是免不了的,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现象的时候,需要知道的是如何面对应付,而非在那里空口埋怨!把埋怨的时间精力用在寻求祈祷上,不是很好吗!

TOP

出埃及记第十六章

3:怨言内容:宁死不愿离开埃及地

以色列人的怨言,表明他们宁愿死在埃及地,在耶和华的手下,也比死在旷野好。他们对埃及生活的追忆,达至想入非非的阶段,乃至埋怨摩西、亚伦将他们领出埃及地,他们认为摩西、亚伦把以色列人带到旷野里,是要把他们饿死!

以色列人的“巴不得”,是对埃及生活的留恋,他们已经忘记自己在埃及地的苦难,在埃及地的身份,在埃及地的经历,所以他们“巴不得”回到埃及地的生活中。他们虽然走向迦南地,但他们的眼睛、心思都停留在埃及地,这不是“手扶着犁向后看”吗?这样的人岂能进入神所预备的丰富之地?他们甚至表明自己宁可“死”在埃及地,这“死”,是表明他们对埃及地留恋的决心,有宁死不屈的强硬。埃及地的遭遇,不仅没有让以色列人忘怀,而且还让以色列人痴迷,这是因为以色列人没有往前看,他们所看见的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以色列人此时患了近视眼,这就是他们宁死于埃及地的原因。旷野的生活让他们厌烦,因为他们并未感受到神的同在,所感受到的,只是身体的饥饿、干渴与疲乏。他们还特别强调死于埃及地,是死在耶和华手下,这似乎在表现他们想要与埃及人一同死亡,这就是表明他们的心已经被埃及人占领了!以色列人的心被俘虏了,这比他们人留在埃及地不得释放更为可怕!外面的人留在埃及地,受埃及人的辖制,这样的奴役生涯,神可以把他们救赎出来;但如若里面的心留在埃及地,成为埃及人的奴隶,那就是他们自己需要神的改变了!以色列人认为死在埃及地是死在神的手下,这其实是埃及人的经历,他们所表明的“巴不得”,其实是巴不得像埃及人一样,与埃及人无异,这就成了他们的陷阱,他们也以此埋怨神和他的仆人。

他们追忆埃及的生活,追想“那时”的光景,所想到的只有饮食,可见他们此时已经陷入到物质生活中去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一片空白,更不用说属灵生活了!他们所想到的,是他们在肉锅旁边的经历,他们“坐”在肉锅旁边,这似乎是一种享受,但那种享受却有些天方夜谭,因为那时代的以色列人恐怕根本没有过如此惬意的经历,这完全是在做白日梦!这些以色列人何曾坐在肉锅旁边?他们只有曾经坐在草地旁边过!他们又何曾有过“吃得饱足”的经历?能够吃饱一顿就算不错了!以色列人此时完全是糊涂的,他们看见的是当时的苦境,却将一些不切实际的埃及经历搬出来了,而他们所说的经历,都是虚谎的,是他们想象的,恐怕他们心里所想的,乃是只有对旷野生活的厌烦!

可不就是如此吗?以色列人埋怨摩西、亚伦,就是关于“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的事情,他们觉得这两人“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这群忘恩负义的人,完全不记得出埃及过红海时的那种喜乐了,他们已经被眼前暂时的矿业生活饿昏了脑袋,满口胡言!他们埋怨摩西、亚伦将他们领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心并没有出来,出来的只是一副空皮囊!这里让我们知道,要想彻底的与埃及隔绝,必须从心里开始,只有从心里与埃及地分别,才能真正完全地分别于埃及地,享受旷野的生活。对当时代的以色列人而言,他们在旷野的生活完全是一种忍受性质的,因为那并非他们所愿,只有从心里愿意顺服神,才能享受神所赐予的每一个环境,不论是丰富的都市生活,还是荒僻的旷野生活,对我们而言,都将会是各种美好的享受!以色列人埋怨摩西、亚伦,其根本原因,乃是要表明他们的饥饿,他们在饥饿中,并不是求告耶和华,他们所想到的,便是死!所以他们说摩西、亚伦是要让他们“饿死”。中国人真有意思,什么事都喜欢与“死”连在一起说,当时的以色列人也是如此,有一点的不舒服,想到的就是死!中国人不也是如此吗?什么“饿死”、“渴死”、“累死”、“要死”之类的话,在中国的语言中不是人的口头禅吗?但这一系列的话,岂不是对自己的咒诅吗?一有什么不舒服,想到的就是死!从埃及出来的以色列人也是这样,在旷野里没有食物,想到的就是饿死,他们这些从埃及学来的风化,并没有完全的过红海而灭,因为他们的心,并没有完全的过红海。我们要分别于世人,从口头上也要改变,完全、彻底地改变自己!

以色列人在埃及地所经历的,已经成为他们的梦,他们所梦想的,并不是过去的真实光景;他们所梦到的,是他们想象中的光景,是不切实际的想象,因为他们的心是如此,所以想到的也是如此!我们的心若没有归向耶和华,即便人行走在旷野里,所感受到的一切仍然是死亡的讯息,因为这是埃及的信息,只有分别为圣的人,才能完全摆脱!

TOP

Processed in 0.014856 second(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