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灵修日记(一)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1—4:亚伯拉罕与基土拉

由于撒拉的去世,以撒也娶了妻子,夏甲与以实玛利又被撒拉逐出。这时,老年的亚伯拉罕或许有点耐不住寂寞,就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基土拉。亚伯拉罕娶基土拉,应该完全是由于自己内心的寂寞所导致,因为他周围已经没有人了,就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生活,难免有些寂寞,就娶了基土拉来,

由于亚伯拉罕是蒙神赐福的,当亚伯拉罕娶基土拉的时候,年龄应该超过一百四十岁,因为他的年龄比撒拉大九岁,撒拉死的时候年龄是一百二十七岁,亚伯拉罕就应该是一百三十六岁了,而其中从撒拉的死到亚伯拉罕再娶妻,中间又有一段以撒娶妻的经历,所以经历着一些,亚伯拉罕娶基土拉的时候,年龄应该超过一百四十岁。但就是这样的年龄,他仍然能让基土拉怀孕,这实在给我们看见亚伯拉罕的生命力之旺盛。

亚伯拉罕从基土拉所生的不只是一些儿子,更是藉着这些儿子亚伯拉罕又得到了众多的族类,众多的子孙。这一大串的名字正是给我们看见亚伯拉罕生命力的旺盛,在他老年的时候,他没有停了生育功能,反而在老年他所得到的儿子比壮年时的更多!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5:亚伯拉罕所给以撒的

这里以一句简单的话说明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

我们需要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亚伯拉罕“一切所有的”是什么。亚伯拉罕从神那里所得到的,那是他最大的,也是他最好的得到。就亚伯拉罕所得到的而言,莫过于神的祝福与恩赐。也许很多人会注意到亚伯拉罕的财富,但这只是祝福的一小部分;也许很多人会注意到亚伯拉罕儿子众多,但这也不过是祝福中的一种。而圣经在这里明说,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根据下面的文字来看,应该不是指着财物说的,因为亚伯拉罕将要把财物给他的众子共受,但这里明说,亚伯拉罕已经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可见这里的“一切所有的”并不是指着财物方面说的。亚伯拉罕生命中最大的得到不是财物,而是赐财物的神!

神是亚伯拉罕生命的一切,是亚伯拉罕得到祝福的源头,当亚伯拉罕在他年老的时候,他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正是说明他将这一切祝福的源头告诉以撒,将生命的主传递到以撒的生命中。就这样,神不只是成为亚伯拉罕的神,也藉着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而成为了以撒的神!这是亚伯拉罕生命中最宝贵的,也藉着这样的传递与给予进入了以撒的生命中。

亚伯拉罕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赐福,但这一切的福分都不如赐福者。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正是说明亚伯拉罕将自己的神给了以撒。这位神不再单单是亚伯拉罕的神,同样也成为以撒的神。这是生命的传递,超越物质的供给。以撒得到了亚伯拉罕一切所有的,正是因为他得到了亚伯拉罕的神!这位神成为他生命的主,成为他生命的保障,成为他生命的财富,成为他生命的万有……成为他生命中一切的一切!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6:圣经记载亚伯拉罕生命的最后杰作:赶走众子

当圣经宣称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的同时,也说明一件事,就是将财物分给他其余的儿子,并将他们庶出打发,不让他们与自己的儿子以撒同受神所赐的产业。

亚伯拉罕没有让他其余的儿子空手而去,因为他也同样是他们的父亲,但这些人却非从应许而生,故他们在神应许的产业中无分无关,这是亚伯拉罕知道的。所以当亚伯拉罕年纪老迈的时候,他没有容让自己除以撒外其余的儿子在他所得应许的产业中存留,反有点让人感觉不顾人情地将他们全然赶走,这是为了让自己从神所承受的应许之子得到神所赐的应许之地,这是其他儿子所不能也无法替代的。

亚伯拉罕将财物分给他们,是一种恩赐的分享,恩典的分享;让他们离去,却是因为他们不能与以撒同受神所应许的产业。虽然他们也同样继承了亚伯拉罕生命的延续,但却由于并非出于神的应许,就都不算数!亚伯拉罕打发他们离去,这里提到一个时间、一个方向,他没有让他们等到自己离世,因为人的心是贪的,他们不会在亚伯拉罕离开世界以后退出这块宝地的,所以亚伯拉罕“趁着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打发他们离开他的儿子以撒”,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乃是神所应许赐福之地,当时或许他们还没有发现这种福分,一旦发现了,他们岂肯放弃?所以亚伯拉罕必须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将他们打发走。

圣经并不是说亚伯拉罕打发他们离开那地,而是说亚伯拉罕打发他们离开他的儿子以撒。明显的,蒙祝福的并不是这地,而是这位以撒——承受神的应许者。以撒所承受的祝福乃是来自于亚伯拉罕的蒙福,正是因为神成为了亚伯拉罕的神,才能使这位神成为以撒的神。以撒并没有什么杰作,只是一个恩典的享受者。

亚伯拉罕将自己其余的众子打发离开以撒,并不是让他们飘渺不定,而是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向,告诉他们要往东方去。在亚伯拉罕的众子面前,没有选择的权柄,只有承受的恩赐。亚伯拉罕让他们往东方去,正是告诉他们,他们只能在东方,不能占有神所赐给以撒之地。

在亚伯拉罕的一生中,圣经记载到他最后所做的事就是将自己的众子赶走,因为他知道,这些人不能与他的儿子以撒同受产业。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7:一生的年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一生的年日”,或多或少。在这里,圣经记载了亚伯拉罕一生的年日是一百七十五岁,这是他整个一生的年日。

圣经以记载亚伯拉罕一生的年日,要显明这是蒙神纪念的人。他被纪念的不只是每年的侍奉,每年的光阴,而是通过“年”进入“日”。“年”的纪念是普遍性的,而“日”的纪念则是详细的。在神的眼中,亚伯拉罕被纪念的并不只是每年的侍奉,更是每日的生活。也就是说,亚伯拉罕每一天都在神的看顾保守之中,都在神的纪念之中,都在神的眼中蒙恩惠。

圣经有记载:“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后书3:8)这是在神眼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记载。所谓一日如千年,圣经有话说:“在你的院宇住一日,胜似在别处住千日。宁可在我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诗篇84:10)又有话说:“按你们窥探那地的四十日,一年顶一日,你们要担当罪孽四十年,就知道我与你们疏远了,……”(民数记14:34)“再者,你满了这些日子,还要向右侧卧,担当犹大家的罪孽。我给你定规侧卧四十日,一日顶一年。”(以西结书4:6)这是要说明在神面前,被纪念的一日如同一年,正是说明在神的院宇中,蒙神纪念的日子里,一日是如同千年般蒙纪念的。而所谓千年如一日则全然不同,在诗篇里有话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诗篇90:4)这是一种世界的走向与光景,这是一段不蒙纪念的时光描述。在神的眼中,“千年如已过的昨日”一说正是说明他的不值得回忆,没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又如夜间的一更”说明这是在黑夜里的生活,不值得纪念,不值得想象,只不过如同睡了一觉。

亚伯拉罕的一生是蒙神纪念的一生,在神的眼中,他每一天都是值得被纪念的。尽管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不合神心意的,例如夏甲生以实玛利以后的十三年,他的一生是空白的,但他对神的敬畏却没有因此而减少,所以在这里,圣经记载亚伯拉罕一生的年日是一百七十五岁。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8:亚伯拉罕之死

由于前面提到亚伯拉罕一生的年日是一百七十五岁,这就是说明亚伯拉罕的死期到了!在这里,圣经以寿高年迈、气绝而死、归回本民三种表达方式来说明亚伯拉罕之死。

所谓寿高年迈,里面包含了他的寿数与年纪,说明他的寿数已经很高,有一百七十五岁了!这是他一生的岁数。年迈乃是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已经进入老迈情形,不能再在世界上正常生活了。就此两点,他的死乃是一种生命的安息,也是说明他歇了一生的劳苦,该享受死亡的安息了!亚伯拉罕的一生是奔波劳碌的一生,他为了神的应许成就在他身上,不惜用尽一生的余力——这时,也正是他的余力用尽之时,他歇了一生的劳碌,进入了安息。这是神的恩赐,也是亚伯拉罕的享受。对一个敬畏神之寿高年迈的老年人而言,进入安息乃是一种极其美好的福分。

气绝而死,乃是说明他生命的气息被收回了,这就是死亡的真谛——灵魂离开了身体。从某种意义来说,气绝也可以指着力气用尽了,水气枯干了,这就是人的死亡。当亚伯拉罕生命的力量用尽了,他为他儿子预备了一切所该预备的,他生活的意义到了尽头,这也是他要进入死亡的因素之一。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死亡,但死亡却不会因人的不愿意面对而不临到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避死亡,这是一种对罪恶的刑罚,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赏赐。就罪恶来说,死亡乃是一种工价;就圣洁公义而言,死亡却是一种安息。当圣经宣告亚伯拉罕“气绝而死”的时候,乃是宣告了他一生生命的结束,正是要将他带进安息的状态。

对于一个安息的人,最好的地方是自己的家里,所以圣经以“归到他本民那里”来说明亚伯拉罕之死乃是一种安息,与他的本民共同进入这种安息。回归是每一个游子的共同心愿,圣经以“归”来说明亚伯拉罕对死亡的心迹,正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亚伯拉罕深深地知道自己死后的方向,所以他不惧怕死亡;他知道死亡对他来说一种回归,才能如此面对。亚伯拉罕以自己的生命做见证,要显明死亡的真谛,说明死亡并不可怕,乃是生命的回归,是进到自己的本民那里,与自己的本民将同在一处。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死亡都有一个定义;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死亡都有一种现象;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死亡都会形成一种感受……或者害怕,或者懵懂,或者无畏,都在自己的信仰之中。每一个人都会面临到死亡,不管人是否愿意接受,不管人是否愿意承认,这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信仰却会帮助我们从对死亡的恐惧中得释放,使我们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这每个人都恐惧的“正常状态”——其实这乃是对罪恶的刑罚,是属于非正常的状态,却因为人人必遇,就人而言,也就成了正常状态了!

亚伯拉罕的死是一种安息,是一个尽头,也是一种回归。当他一生的道路到了尽头,就回归了这种安息。这乃是神的赐福。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9—10:埋葬亚伯拉罕

当亚伯拉罕死了以后,我们看见一件希奇的事,就是以撒与以实玛利暂时的和睦。这似乎也预示着一种光景,就是藉着耶稣基督的死,教会与以色列人的合一,正如圣经所说:“因他使我们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借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因为我们两下借着他被一个圣灵所感得以进到父面前。”(以弗所书2:14—18)这正是说到藉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藉着耶稣基督的死,教会与以色列人才能产生合一。当亚伯拉罕死了以后,两个敌对的人成了和睦,除去了他们之间的仇恨。他们能够共同埋葬他们的父亲,因为父亲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点,除此之外,他们之间没有和睦可言。

他们能够共同埋葬他们的父亲,将亚伯拉罕埋葬在麦比拉洞里,这是无可非议的,以实玛利不能提出要求,让亚伯拉罕与夏甲埋在一起,因为夏甲乃是被赶出去的,并且这块田、这山洞,也是亚伯拉罕买下来定规为埋葬自己之坟墓使用的,所以亚伯拉罕只能在这里与撒拉同埋,却不能与夏甲同葬。作为以实玛利而言,也许他会想要让自己的母亲与亚伯拉罕同葬,但自己毕竟是被逐之人,所以没有这个权柄提出要求,故自然这种权柄落在了以撒的身上。这就是自主之妇人所生的儿子与使女的儿子的不同之处了!

这儿的山洞原是亚伯拉罕所定规买下来作为自己的坟墓的,正是当撒拉死的时候,亚伯拉罕所作的决夺,将这麦比拉洞从赫人以弗仑手中买来,就是为了做坟地——做撒拉的坟地,也做自己的坟地,并且做自己直系子孙永远的坟地。当时,亚伯拉罕和他的妻子撒拉都被葬在那里了!因为神曾应许说:“从以撒生的,才要成为你的后裔。”

亚伯拉罕以自己的生命作证:以撒所得到的祝福乃是永远的!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11:神赐福给以撒

当亚伯拉罕死后,也被埋葬了,神的祝福便临到以撒。这是要给我们看见一个信息,正如耶稣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12:24)

作为父亲的亚伯拉罕,一生蒙神的赐福。但我们知道,神给亚伯拉罕最大的赐福便是老年得子,且是应许之子。所以亚伯拉罕一生最大的心愿应该是以撒蒙神看顾与保守,得到神的祝福与恩典。非常明显,这里所说的“神赐福给他的儿子以撒”就是亚伯拉罕生命中最大的心愿了!神早已知道亚伯拉罕的心思意念,便在亚伯拉罕死后,让这位信心之父所有的信心发生功效,不是凭着眼见,因为“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哥林多后书5:7)作为信心之父的亚伯拉罕,他一定知道神会在他死后赐福给以撒,这是信心所产生的功效。

当亚伯拉罕摆上信心,神就成就他的心愿,使以撒蒙福,这种祝福乃是来自于神,并不是从父亲承接来的,不出于遗传。以撒得到神的赐福,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因为他乃是亚伯拉罕所摆上的,是神特选的。尽管在以撒的生命经历中,有很多是从父亲遗传而来,但他所承受的祝福却不仅是从父亲的遗传而来,更有神亲自的恩赐。以撒的神乃是他自己亲自经历到的神,这位神在他父亲离开他以后,亲自看顾保守他,亲自赐福给他,亲自带领他的每一步,让他每一天都活在这位神的面前。这不是从遗传所能得到的!

以撒靠近庇耳拉海莱居住,这正是以撒在亚伯拉罕死后一直所住之地。庇耳拉海莱,乃是以撒所居住之地,是蒙神赐福的地方,前面已经提到过。以撒并没有住在庇耳拉海莱里面,而是“靠近”这地居住,因为这地乃是源于夏甲与以实玛利,也就是属血气的人得蒙怜悯之地,并不是神最好的祝福。而以撒却是蒙神特别祝福的,他的一生将要得到神不断的引导与带领,不是在神的怜悯之中,而是在神的喜悦之中。虽然喜悦与怜悯“靠近”,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命。

以撒乃是蒙神赐福的,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却充满了神的看顾与保守,得蒙神的恩赐与祝福。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12—16:以实玛利的家族

这里说到以实玛利的家族,乃是由于这也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创世记21:13)既然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以实玛利的家族自然也蒙纪念;尽管他们没有得到神的赐福,却也蒙了神的怜悯。

这里首先说到的是以实玛利的出生,乃是“撒拉的使女埃及人夏甲给亚伯拉罕所生的”。这里显明了以实玛利乃是使女之子,又是埃及人之子,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亚伯拉罕的这个儿子永远不如以撒。使女之子说明他的地位不如以撒,埃及人之子说明他的生命不如以撒,不论是按照属世的地位来说,还是按照属灵的生命来说,在这里显明出来的是以实玛利都在以撒之下。

由于以实玛利的地位不如以撒,生命也不如以撒,故此,圣经在此对于以实玛利的家族轻描淡写地提到一下,乃是为了说明亚伯拉罕的蒙福。

非常明显,这里的家谱描述说明的是神对亚伯拉罕的纪念,也就是说,圣经记载家谱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为了表明神对某人的纪念,致使这人的后裔也被纪念。

在这里,圣经不仅提到以实玛利的家谱,也提到以实玛利的家族。圣经说到他的众子“照着他们的村庄、营寨,作了十二族的族长”。这里提到以实玛利的后裔乃是照着村庄、营寨来决定家族的地位的,所以村庄与营寨成为确定以实玛利家族的两个标志。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17:以实玛利之死

以实玛利的生命到了极限,也走上了每个人生命的必经之路——气绝而死,归回本民。这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属血气之人的结局。与亚伯拉罕的死不同,他的死没有人纪念,只是死了。他虽然享受了生命一百三十七年的寿数,但这一百三十七年所换来的仍然是气绝而死——没有人能够逃避的结局。

圣经以“享寿”来描述以实玛利在世的生活,他的寿数是一种享受,但却是有限制的。他无法逃避人生因罪而产生的共同结局——死亡,这个词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没有人能逃避这个结局。以实玛利在世的生活也许非常享受,正如圣经所说,他是“享寿”一百三十七年,但日期满足的时候,他也无法因“享寿”而逃避“气绝而死”的结局,所以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圣经接着以“归到他本民那里”来解释这种死亡,说明死不过是一种回归,因为以实玛利的“本民”也同样的经历了死亡的结局。这里讲到的以实玛利的“本民”显然不是指着以撒,虽然以撒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我想也不会是指着亚伯拉罕,因为亚伯拉罕的坟墓里不能容忍以实玛利的尸首,这乃是撒拉尸首的埋葬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实玛利的“本民”只有夏甲够这个称呼的资格了。以实玛利的死,是归到他的“本民”那里,也就是说,他的死是归到夏甲那里了,或者说他是与夏甲同在了。

作为亚伯拉罕的儿子,以实玛利没有得到亚伯拉罕后裔的享受与称谓,这是因为以实玛利的生命乃是以撒生命的敌人。尽管外面看来,他们似乎已经和好,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仍然敌对以撒。所以当他死的时候,只是归到他自己的本民那里,而不得与父亲亚伯拉罕同葬。

TOP

创世记第二十五章

18:以实玛利子孙的住处

这一节经文记载了以实玛利子孙的住处,这里以“他众弟兄东边”、“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和“正在亚述的道上”三种形式来描述以实玛利子孙的住处,虽然篇幅不大,只用了一节经文,但却以三种形式出现,足见这一族人将会在后面的经文中所起的作用了!

我们都知道,以实玛利是以撒的“天敌”,以实玛利人也是以色列人最大的敌人,在这里,圣经说明他们的住处,正是要让我们看见这一族人所处的位置,使以色列人能够认清敌人的方向与地位,不至于在争战中无的放矢。

这里首先介绍他们的住处是“在他众弟兄的东边”,这是方位的描述,说明他们与以色列人地理位置的关系,是在以色列人的东边。“东边”不同于“东方”,“东边”乃是有一个标准物为中心,在这个标准物以东的地方就是“东边”,但东方却是以地球为标准,凡在地球之东部的都属“东方”。“东边”在圣经中多为被咒诅之人所居住之地(创世记3:24;4:16;11:2等),所以在这里,圣经提到以实玛利子孙的住处是“在他众弟兄的东边”,可见他们乃是一群被咒诅的族类,至少在他们弟兄眼中,他们算为被咒诅的族类。

接下来讲到的他们的住所乃是“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哈腓拉之地,是众多财宝聚集之地,在人类祖先还未犯罪时,那里聚集了众多的财宝,有金子、珍珠和红玛瑙,但由于罪恶的出现,那些宝贝便被隐藏了,人无法找到,所以此时的哈腓拉之地并不再是财宝聚集之地,而是咒诅临到之地。而以实玛利子孙的住所从这里开始,则已经注定了他们将是被咒诅的族类了。更何况他们还往埃及发展,直到书珥。埃及,乃是世界的预像,世界的象征,世界的标志。按理来说,以实玛利人选择埃及完全合情合理,因为以实玛利的母亲夏甲正是埃及人,故此,他们做出这样的抉择。但当他们做出这种抉择的时候,等于将自己的地位与他们祖先的母亲更为亲近,而与神所选择的他们祖先以实玛利的父亲亚伯拉罕更为疏远了。这就是以实玛利族的人,他们选择的是世界,并不跟从神。

他们的选择还有更为可怕的地方,就是那地“正在亚述的道上”,这是敌对以色列国的主要国家之一,当他们选择那地的时候,已经宣告了他们将成为以色列人的敌人。他们选择亚述的道,因为他们喜欢争战,正如天使对夏甲所说:“他为人必像野驴。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众弟兄的东边。”(创世记16:12)这是一个好战的族类,他们喜欢与以色列人对抗,喜欢与神的百姓对抗,喜欢与神敌对。

在这里,我们看见这一族人乃是被咒诅的族类、跟从世界不跟从神的族类、与神敌对的族类,他们的选择已经显明这些,显明他们将成为以色列人永远的敌人!

TOP

Processed in 0.013180 second(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