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个基督徒家庭对基督徒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经历与思考

一个基督徒家庭对基督徒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经历与思考

第一部分:简介和基督教学校



当太太决定从北京市某百年名校辞职,专心在家做全职太太和教育孩子时,我们就明白,被许多人羡慕的从重点幼儿园到重点高中的公立教育体系已经与我们的孩子无关,我们就开始寻找一条基督徒的教育之路。

这是一条在中国大陆刚刚开始的道路,许多教会、家庭、机构都还是在摸索之中,所以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认识,也只能是自己的经历和领会,我们按照自己所领受的最好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并且愿意不断学习更好的方式方法,这样的过程,不仅是使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或许可以留下一些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可以一些处境相似的基督徒家庭一些启发


我们对基督教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包括教会的教导工作的认识:
有方向,有计划的对孩子的基督教教育是教会的教导工作(针对孩子主要是指儿童主日学),基督教学校教育,基督徒家庭教育三者的总称,是为了将基督信仰传承给下一代,在教会、学校和家庭内共同培养基督门徒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新一代基督徒成长的过程中,无论孩子是否能够固定参加教会的儿童主日学,也无论孩子是否能够进入基督教学校,家庭办学,或者是纯粹在家教育,父母始终要在孩子的信仰成长付出最大的忠心与努力,这种责任与与父母自身的知识水平、出身背景无关。
此外,一个基督门徒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一群在家教育的家庭们很可能联合起来办学校,而在学校的学生也可能退出回到在家教育模式。而且同一个家庭内,也可能有的孩子上学,有的孩子在家教育。我们认为这些方式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理念冲突,一个家庭如何选择,要看上帝的带领,自身的环境条件,家庭条件,孩子的个人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我们所考察过的基督教学校教育,和目前正在试行的在家教育,及在家教育家庭合作的初级阶段。对于我们目前所试行这种在家教育及相关教育方式,我们的探讨仅限于自己所经历,所感受,所尝试的,是有限的、片面的、肤浅的,也是探索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个或多个侧面的记载,并不是最终的结论或是一成不变的模式。

另外,我们也要很谨慎地提出,我们并不排斥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送入公立学校的基督徒家庭,我们相信上帝的恩典时时处处都可以赐给凡求告他的人,我们也认识到社会也是一所学校,即便是纯粹基督教教育环境培养的孩子,也不能完全摆脱社会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探讨仅仅限于基督教学校和家庭教育、家庭办学这方面,公立学校教育并不是我们这次的探讨对象。


第一部分:基督教学校教育

作为在大陆受过数十年公立教育的第一代基督徒家庭,又处在大陆基督教会发展的一个初期阶段,我们很自然地会优先考虑参加基督徒所设立的学校,在我们孩子还小的阶段,这种考察主要针对幼儿园部分。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是非常自然地接受科班训练,现在只不过是盼望在一所基督化的学校中接受科班训练,并且加上信仰和圣经的科目。
所以,最初的理念是:传统科班训练,加上信仰和圣经的科目,老师必须是基督徒,同学也大多数来自于基督徒家庭。这个时候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成熟的教育理念。

在这种想法下,我们在2010年开始考察了一些ACE学校,包括其他主内幼儿园,后来也了解了在NRC教育理念下建立的某教会学校,并且结识了一些做基督徒教育的弟兄姊妹。
我们简要地总结这部分的体会:
北京教会,以及相关机构,在办基督徒学校方面还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从规模、师资、生源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学校本身也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在内,包括校长、老师的待遇不高导致的人员流动,师资名不符实带来家长的质疑。这对于需要长久专注委身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致命的硬伤。然而,即使如此,能够让孩子进入一间基督徒学校学习,仍然是许多基督徒家庭的梦想可惜,由于北京的资源太少,这方面的学校也主要集中在北部新居民区,那里新城市移民多,教会也多,愿意建立和参加基督徒学校的家庭也多。我们身处北京南城,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为了孩子搬迁住址也不可行。

另一方面的体会是:与教会必然有自己的理念一样,基督教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理念。而且,许多教会由于处在初期阶段,对于神学背景或是理念还不能清晰化,但如果是学校教育孩子,这种理念会更加明显和强烈。所以,比较规模的学校,一般会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比如ACE模式(Accelerate Christian Education),有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套成型的教材资料,而且各科全部是英文教材,没有专门的英语课程。全世界各地的ACE学校在主要科目上都必须选择他们的教材,本土教育、母语教育各地学校自由决定,但只有使用ACE的教材学习合格之后,才可以与相关的一百多个国家的大学接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基督教的公立教育体制。
ACE办学的特色是不限于教会或个人、或是家庭的联合,只要符合他们的办学申请条件,都可以开始一个ACE学校。所以一个教会,几个教会,或是一批家长都可以办这样的学校。



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是某个教会学校,他们赞同NRC的教育理念,来自于Netherlands Reformed Church,这个教会在历史上出过著名的大学校长及荷兰首相凯波尔,所以在督办基督教学校、大学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经验。他们的教育文献结集为一本书《基督教教育》,由荷兰改革宗教会的教育协会编辑而成。改革宗教会在神学理念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与专注之处,这也是此学校背后的教会及其众多团契的神学背景,但许多教会和信徒对改革宗的神学理念并不是很了解和认同的。所以这是一个比较有自己神学特色的教育体系,而目前NRC只提供了教育方面的思想理念,并没有像ACE那样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整套教材教案。想使用NRC教育理念办学的教会或是团体,在教材、行政方面完全是从空白开始研究,使用自主研发的教材教案。并且即便这样的学校能够办到高中部分,也没有任何一家大学会与之自动接轨,孩子要上大学,要么是继续在这个理念下研究和开办大学,要么参加其他教育体系的考试。


所以,当一个家庭加入一所基督教学校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求接受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基督徒的想法背后都是对信仰的解释,所以教育理念在实际上也就是神学理念。反之,如果神学理念不同,不仅是家庭会对学校的教育方法感到困惑,学校也会提前预防这种不必要的消耗。
有一所ACE学校招收孩子时,就会对家长的信仰进行了解,如果家长在信仰上比较幼小或无知,还没有大关系,因为只要他愿意接受,可以通过家长学校进行教育,如果家长已经有不同的强烈信仰解释和神学倾向,学校就劝阻家长不要加入,免得以后家长与学校之间发生教育理念上的冲突。大家对信仰的解释不同无可厚非,因为大家都是有限的人,可以按照各自的领受来信仰生活。但是要在一起合作,必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沟通和认同。与教会一样,相近相似的信徒会选择在一起聚会,学校也是在一定的原则理念下办学的。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我们目前的所认识到的基督教学校,或者是一个教会、一些教会、一些家庭对一个教育模式和理念的认同,集合起来办学,采取已经成型的教育模式,或者是他们立志在相同的立场下共同探索研究新的教育模式,一切重新开始后者与前者相比,要付出更大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努力。

我们认为这两条道路是负责任的,是可靠的办学之路。如果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两种模式的基督教学校,我们很可能会选择加入。
两者相比,又以教会办学优先,因为学生们的父母都在一个教会,或至少是相似教导环境中的教会聚会,教会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是相似的,那么父母们对学校的认同、支持,以及彼此之间的认可、合作也会相对容易得多。教会办学校在海外是非常普遍的,在香港,我们看见大量的教会或是宗派所办的中小学、幼稚园,他们不仅是为本教会服务,也向社会开放。教会办学必然会成为城市教会将来的一个重点事工方向,这也是作为基督徒家庭当为教会祷告的方向。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第二部分: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

即使在考察和研究基督教学校的同时,我们也接触了一些做homeschooling的家庭,但如前面所说,作为在大陆受过多年科班训练的第一代基督徒,我们对homeschooling只是听听而已,觉得特别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特别是有许多homeschooling的家庭常常有海外背景,或者是外籍,或者有丰富的海外经验和关系,而且在物质条件上也比较充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家庭教育实在不可行。

但一方面由于环境的限制,南城没有基督教的幼儿园或是学校,孩子无处可去,另一方面也由于更多的学习和接触,我们渐渐开始了在家教育孩子的道路。我的感受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还是朝着学校科班教育的体制去努力的,包括盼望在南城通过一些类似家庭的组合,形成基督教的幼儿园或是学校。直到最近一年,我们才渐渐意识到,在没有前面所说的两种模式的基督教学校的建立,光凭自己或一些家庭来自发建立学校,除非有上帝特别的呼召和供应,否则难度很大。
对于我们这个身在南城的家庭来说,上述两种模式的学校建立并且我们也能够参与之前,我们只能在事实上采取真正的homeschooling的教育模式,主要在家自己教育孩子,并且与其他类似homeschooling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

那么我们现在对在家教育的理解是什么?
1、在家教育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目前我们的孩子还处在幼儿园的年纪,所以我们只在这个阶段进行探索和实践。之后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阶段,应该怎么办?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一无所知,只能凭信心,在现实环境中往前走。所以,在幼儿这个阶段的在家教育是我们这次的主要探讨的方向。
2、6岁以前的幼儿如何在家教育?在我们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在北边有一些进行在家教育的家庭,于是多方打听,并且很想加入。但大多数此类家庭的回应都是,好好陪孩子成长,不着急教孩子知识方面的东西。这样的想法与社会上急于参加早教,急于报各种兴趣班的风气相比,实在是差别太大,也是我们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但后来,我们确实认识到,幼儿阶段的在家教育,主要是让家长与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建立起亲密、信任的关系,在此爱的关系之上言传身教带领孩子认识神、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并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加以合宜的启蒙和引导,为以后的小学阶段做好预备。

所以,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些幼儿在家教育的目标的认识:
1、最首要的是引导孩子回到神面前的过程,主要是操练其有神意识。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家庭是最好的环境,全职在家的妈妈或者爸爸付出最多最好的时间和精力,随时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提到上帝,让他认识到万有都是本于神,归于神。
2、在把孩子当作门徒培训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随时的教导、纠正、赦免、接纳的操练帮助他学会与罪争战的能力,其次才是知识技能,包括信仰知识方面的长进。这是一个完成神托付的使命的过程,也是同为蒙恩罪人的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学习真实的对付罪,而不是学习外表的敬虔。也就是说,我们不会定睛在正在成长中的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以成熟信徒或是成人的标准要求他,而是更多注重于孩子的心对罪及争战的认识,让孩子真实地活在神面前,并且渐渐成长。
作为基督徒我们在这方面有一个特别强调的认识:如果你让孩子认识了宗教,以后他可能一辈子在教会中,但永远不会认识神;如果你让孩子认识了神,以后他即便做浪子,也可能会回头。

3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在家教育,也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关于家长的成长,比如我家太太的成长:做计划管理时间这两方面她有很明显的进步。另外对于幼儿心理和智能发展的特点她也在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双方这种多年做老师,做指导者的人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神的公义和神的恩典,并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我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操练神给我们的各样功课,比如伏在神的主权之下、不以孩子为偶像、节制怒气、放弃掌控等。从孩子与自己的关系上体会上帝对我们的心态也是有很多体会。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真实信仰状况,可以瞒得了其他人,却瞒不了上帝和孩子,这是作家长的需要特别认真去对付和悔改的地方。

4当孩子渐渐成长起来的时候,在家教育也会涉及到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但是一个家庭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与幼儿园和学校相比,在操作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中国,在家教育并未形成气候,就我们所知尚未产生成熟的体系。所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们意识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育的理念,注意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教育,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家长需要用心观察孩子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各方面的发展,及时调整,配合孩子的成长过程,予以引导。比如,我们的孩子,对于颜色、形状、数字和画画的认识和兴趣基本是他自己发展起来的,我们引导是很有限的在家教育的家长需要有创意,给孩子创设发挥恩赐的鼓励性的环境,提供发展孩子兴趣的空间和各类资源,同时也需要来自家人、朋友、教会的各方面的支持,补足家长自身知识结构上的欠缺。比如,我们夫妇都不擅长音乐,我们就向教会里擅长音乐的弟兄姐妹请教如何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我们也打算与太太原来学校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的老师们联系,向他们请教这些学科的学习在幼儿阶段应该如何启蒙和引导。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第三部分:对于在家教育合作家庭的认识

这个话题的前提我们需要强调,在家教育合作家庭,是一群有着相似在家教育理念,主要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家庭之间的合作,如前面所言,他们可能因为异象、感动、配合走向更加紧密的合作,或是某个体制的办学,或是教会办学。但我们根据现实情况,这里只讨论还没有共同办学意愿一群家庭如何在一起合作,以及要注意些什么。如果是想做基督教学校或教会学校的,请参照第一部分内容。

我曾经开玩笑地说过,市场卖菜的贩子也是在家教育,机会教育,现场教育,因为他们没有条件让孩子去上学。所以孩子不去正式学校,在家里跟着父母这是我们常常看见的,但是,有意识地在家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新课题,而这群有意识地在家教育的家庭要合作起来做点事情,这更是一个全新课题。大陆的本土家庭在方面的经验太不成熟了。既然是新课题,就意识着太容易有错误、失败,所以这也是我们特别花时间去请教的内容。
所以,我们下面所探讨的,只是最初级的合作家庭模式及其需要思考留意的地方,是按照一个对各个家庭最小的影响情况下所考虑的,对于合作家庭以后的一切有可能发展,我们这里也并没有篇幅去涉及。

首先容易有的一个冲动并且容易带来的错误就是,合作家庭太容易轻易地往联合办学的方向走。这里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大多是大陆的基督徒,我们成长于公立学校科班教育的体制中,我们的本能就是想到让孩子们进入一个有体制的学校中进行科班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
但是,我们非常简单地描述所谓的合作家庭初级模式,就是一群对于教育孩子都是新手的家庭,在对教育不是很专长,对自己有多少精力投入不是很明确,可能对彼此之间也不是很熟悉很信任的情况下,开始尝试性地共同地给孩子们一些聚集,从不定期,短时间的,随机的,到定期的,更长时间的,有分工合作的。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在家教育的特点,是由母亲们主要在组织的这样一种状况。所以,先把这个状况摸清楚,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彼此了解,建立起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信仰,祷告清楚共同的异象,再往下走。

在家教育合作家庭并非不能形成学校,有些很好的国外私立大学就是由在家教育的家庭们合作办学渐渐形成的。但作为基督徒来说,我们觉得这样一个重大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要有清晰的异象,众家庭一致的认同,愿意付代价奉献身心的领袖的崛起,以及各种外在环境的验证和支持,不是可以轻易去做的事情。
比如合作家庭一致采用ACE或某体系教育,或是合作家庭本来就是来自于同一个教会的,大家索性组成了本教会的幼儿园或学校,这样的转变不是不可能发生,如果是这种情况,请参照第一部分我们对基督教学校的认识。

其次的错误,就是我们常见的基督徒群体中的罪性所带来的群体关系中的各种冲突、纷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为什么在家教育家庭合作会引发更多的冲突与纷争?

基督教学校教育和教会学校教育中,主要是校长、老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原则下,也在一个教学的秩序中进行教育,家长们有参与,甚至也可能就是校长或老师,但毕竟是大家一个相对共识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参与。所以,发生了什么事情,相对会有一个成形的议事程序。而且,一般来说,教会牧师会成为基督教学校或是教会学校的督导,牧师对这群参与基督教教育的信徒也有属灵上牧养和引导的权柄与责任。
而合作家庭的初级阶段,大家处在一个松散的关系中,而且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会,所以发生了任何事情,又是事关孩子的教育大计,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正常交流,这就往往容易产生冲突与纷争。

在家教育合作家庭的初级阶段会作些什么?
在成熟的学校教育模式出现或成型之前,合作家庭有两个阶段,如前面所说过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家刚刚认识,不定期的、松散型的聊天交流,一起带孩子的聚会,没有固定的合作内容与方式,没有固定的参与成员,即便有分工上课的安排,也是随机性的,没有形成计划和固定模式的。这个阶段可以发展得成熟一点,就是开始有相对固定的家庭和教育计划。但也是非常有限地,量着各个家庭力量的。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紧密型合作。这些家庭最好有Co-op(合作小组)。这个小组由确定已经开始做homeschooling的合适家庭组成,即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已经在自己家里开始在家教育了。他们定期聚集,在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中,通常是从每周一次,一次半天一天,开始尝试。各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恩赐贡献力量,承担各个学科或领域的学习。为避免“专制”和个人的局限对Co-op的不利影响,需要成立Steering Meeting(核心决策委员会),大家共同制定小组原则和教学大纲和计划。具体操作时需要分工合作,设立不同的职分,比如:Teaching coordinator负责教学, Field trip coordinator 负责外出活动,Housing 负责生活上的服侍,如接待、饮食、收拾和整理房间,New comer coordinator 负责向想要加入的新人介绍小组的原则、性质、功能以及各个家庭的情况和对新加入者的要求,Child care负责照顾孩子们。这些职分可以定期轮换,也可以根据情况固定到专人。
Homeschooling CO-OP理念:
目的:妈妈们彼此支持、鼓励、代祷分享、交流、学习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实践神的爱、神的道 伙伴相处。
  父亲们彼此认识,共同祷告、属灵遮盖、牧养和支持妈妈by being an active listener/sounding board、帮忙看孩子,帮助妈妈们有空闲和轻松的时间。

在家教育家庭的父亲们很伟大,特别是那些家境普通的家庭,父亲们愿意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让母亲全心在家教育孩子,这在中国的处境中是很勇敢的。但是,仅仅是同意母亲在家教育还不足够,父亲们是家庭的领袖,是家庭一切事务的带领者,所以父亲要有意识地在生活重担之外,再加上对家庭教育的学习和支持。但是,由于在现实中,在家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母亲,所以在这方面父亲应该更加谦卑,更加考虑现实地尊重母亲们的意见。我们认识,父亲应该更多地学习在家教育的知识,以及争取更多时间了解现实情况,才可以来带领在家教育。在此过程中,父亲更多的是祷告、支持、牧养母亲。要特别注意父亲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现状不学习知识的情况下给母亲带来难担的担子。
我作为一个父亲,就先后走过这样一个阶段。首先是太太回家的过程经过一番挣扎。其次太太开始在家教育了,我就开始想方设法了解现在的基督教学校,想把孩子送入学校。最后由于时间地域的局限,没办法参与到一些已经成型的学校中去,又按照传统的思维给太太许多压力,比如责怪她为什么没有上课的计划,没有给孩子教什么?特别是有两三个妈妈开始共同参与后,更是盼望她们尽快能像个学校的样子。但却忽视了全职妈妈在家里的精力、能力的局限,以及自己实际上也没有时间认真思考现阶段的实际处境,也没有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孩子的书籍、资源。
  
Homeschooling CO-OP学习和分享的前提:既然是各自在家教育,就意味着这些家庭在只在在家教育理念上有共同的认识,而在具体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评估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做法和标准,这是合作家庭初级阶段不能轻易走到联合办学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大家的意见都统一了,那基本上就走到了紧密型合作甚至办学的阶段了。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分享不是要说服别人或引起争论,而是交流自己的经历、成败、得失,盼望达成彼此的启发、激励。
所以,在简短的一周一次聚会中,是以交流、分享为主,以共同学习为辅,而且学习部分,由于时间、进程的限制,并不设计主要科目的全面成套教学。我们的意思是说,由于大家的精力主要是用在各自在家教育,所以合作中会联合设计一些课程,包括学圣经、学绘画、学英语,但在事实上不会像成型的基督教学校那样来设计某一科的成熟课程,一方面在家教育的特点就是自己设计各自孩子的课程,另一方面各家的教学方法、理念,对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估标准都还没有统一,所以简短的一周一次聚会时间并不足以进行成套的某一科教学的共同设计,而且共同设计简单的课程不会改变这种在家教育的根本性质。如果要外出,那当然就是快乐出行,并且在过程中观察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予以机会教育和现场教育。

如果在初级阶段的合作非常友好,并且大家在配搭上渐渐成熟,恩赐渐渐显明,一些在时间、精力、资源上有条件的家庭可能会要求更多时间的聚集,甚至由于上帝的异象,愿意舍己付代价的领袖的崛起,大家走到联合办学的方向,采用一种成熟的教育体制,或是发展出有本团队特色的教育体制,或是得到教会支持成为教会学校,这当然也是极美的事情。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第四部分:为什么合作家庭的初级阶段,不能轻易走向联合办学?



这本来不是一个可以放在一起的话题,但这是我们这些在大陆教育体制成长出来的家长最容易有的倾向。大家又有些属灵的热情冲动,所以容易一哄而上。但我们所了解到的前人,已经有了许多惨痛教训,所以要放在这里进行一些探讨。以后,我们盼望也可以结合一些别人的经历和自己的体会,专门谈谈合作家庭的初级阶段要避免哪些问题。

如前面所说,参与家庭们各自在家教育,还没有找到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教育理念模式,如果又是来自不同的教会背景,大家对于基督教教育的看法必然会有许多很大的差别。包括教孩子唱什么类型的诗歌、如何祷告、教孩子学什么圣经故事、背什么经文,当然,更大的差别,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纠正,要不要管教?如何管教?发生冲突时是如何处理?谁有权处理?是及时处理还是课程结束后再处理?这些问题会使得家长之间争论不休,因为没有规矩,学校就乱了套,但是规矩的标准又应该是什么,大家却没有共同认识。再加上许多时候,在家教育家庭们很可能不在一个教会体系中,真正出了问题,也没有牧师作为大家的属灵牧养和督导者来帮忙,家长们彼此之间谁也不对谁有权柄,出现了问题也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来解决。

其实,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基督教学校中也是存在的,但由于学校是在共识下建立起来的,情况就要好的多。我所认识的一家ACE学校,虽然有了统一的教材教案,但对于如何纠正学生,家长们依然说法不一,校长决定采用源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基督徒辅导中心(CCEF)的圣经辅导学来教育大家,在学习圣经辅导学基本理念,儿童辅导学、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家长们也是有许多争议,但毕竟已经有了一个教育理念的共识基础,也已经有了一个学校的教学和议事程序,大家也都付了代价建立了学校,所以经过学习,大部分家长还是认可了适度的管教,在学校教学期间授予了老师足够的权柄来纠正学生。

所以,如果大家由于缺乏可靠的交流方式而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达到共识,也没有得到上帝所刚赐下的共同异象,甚至考察清楚自己的资源、能力,就轻易建立共同办学,引起的混乱是可以想像的。一方面是由于大家的理念尚未沟通成熟,彼此之间甚至没有太熟悉信任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学校会使用大家都认可的专职校长、老师不同,共同办学时,教育任务主要是由家长们自己来完成,这意味着校长、老师大多数就是学生的母亲或是父亲。连教会儿童主日学上课时都会要求父母作老师时不能担任有自己孩子的班级的课程,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基督教教育的第一代人,大家都是摸索阶段,大家的孩子尚小,很多问题也看得不是很清楚,只是一个苗头,有人会认为这后面会有很严重的问题,有人则觉得这根本就没所谓,不信以后看看。所以,在这方面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和伤痛。
还有一个很现实性的例子,就是我的同一批朋友们所办的一所ACE幼儿园,大家都有心往这个方向走,但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他们都有各自的舒适房子,但住得东南西北地,多年的工作也是熟悉的路线和上班方式,无法让孩子上学。经过两年时间的讨论、祷告,他们最终决定作出重大牺牲,放弃自己的家,甚至有人就因此放弃原有的工作,集体到某郊区租房子。这其中,也有好几个家庭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放弃自己原来的工作而没有加入。而这个群体,由于这批家庭以前在经济上的积累,以及市内外的房租价格比,他们还可以稳定地在一个地区长久租房子。而现在一些家庭,常常由于房租的变化一两年就要换住所。对于这样的情况,谁能承诺在学校中稳定地长久地委身下去呢?
所以,我们对于如何在没有基督教学校可去的,主动或被动在家教育,然后想共同走合作教育、甚至合作办学的家庭的体会是:要充分地了解处境,要努力地学习专业,在上帝的带领下,顺服上帝的主权、处境,与其他家庭一起,以坚韧、忍耐、宽容、相爱的心态一步一步往前走,无论最后能走多久,能走多远,敦知这本身不就是上帝对这些家庭和孩子们的极大祝福呢?

以上是我们自己对于基督教教育和在家教育的一些学习经历和体会,非常有限,因为时间关系,也没有严格地按照论文格式来引证我们的一些观点,并没有篇幅展开论述。我们盼望以后能够有更多有负担的家庭在以下一些方面共同来研究、探讨,促进基督教教育的发展。
1有关教育类书籍的阅读、推荐、研讨、书评:这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需要阅读,对比,评判,推荐。
2有关家庭建造与教育孩子之间关系的课题研究:既然是在家教育,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家庭的建造这一切都是孩子的现实教材。
3世俗的教育学、辅导学的对抗性研究:教育与辅导密不可分,世俗的教育观点、心理学目前在教会混淆真理,太多人无法明辨,需要呼召人认真研究,归正教育,归正信仰。
4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在家教育教材、方案的研究、探讨。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许多教材、教案以英文居多,但基督教教育的目标不是只培养说英文的留洋生。所以把英文本土地,把中文教材救赎化,创作自己的本土课程都是相当大的课题,需要更多人甚至几代人持续不断地翻译、著述,我们只是其中的小小一份子。

附:我们目前教育理念的来源(我们认可的书目),我们盼望能够好好阅读,并且与大家分享:
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不可不管教你的孩子;孩子日益成长的智能;陶塑子女心;Don't make me count to three;优秀是这样训练出来的(to train up a child)
关于父母和家庭:子女心父母情;母亲的使命;基督徒家庭敬拜;基督教教育(NRC);卡尔威特的教育;与孩子谈信仰;

另附《to train up a child)》书评的链接。这是若客弟兄的一点尝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d6d210101cfy0.html

雁鸿若客
2013-3-4-1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最近访问的版块

Processed in 0.012592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