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什么选择“家庭学校”?(汪长如)

为什么选择“家庭学校”?(汪长如)

本文原刊于《举目》55期2012年


那是2003年初夏,当我5岁的大儿子经过了好几轮的面试後,我紧张的心弦终於放松了。我问老师∶“我儿子的水平如何?他上幼儿园(Kindergarten)可以吗?”老师的回答让我很骄傲∶“你儿子早超过幼儿园的水平了!”

回到家後,我非常兴奋,觉得说服我太太homeschooling的机会终於来了(编注∶homeschooling ,“家庭学校”,意即让孩子以在家上学,替代正式的学校教育。在美国,政府设定课程要求与学力鉴定管道,以允许父母采此教育方式)。我故意问太太∶“既然如此,我们干嘛还要送他去学校呢?他在幼儿园里学什麽呢?”

看著太太答不上来,我就央求和鼓励她∶“请尝试一年homeschooling吧。即使儿子什麽没学到,他也不会落後於同龄小孩。” 最後,太太终於同意了在家自己教,条件是我要多承担家务,多照顾另外两个年幼的儿子。

这一尝试就是8年的“家庭学校”。刚开始,我们遇到了父母的反对、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和教会的不支持。父母反对的理由是,美国的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在家教学要花钱不说,这更意味著太太要放弃工作,我们家的收入会减少一半。我们必须省吃俭用,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亲朋好友听说我们的决定後,一方面劝说我们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开始为我们小孩的未来担忧,“他们的社交能力怎麽培养?谁来教他们英文?将来他们上大学,谁给写推荐信?”

还有一些好心的人给我们出主意∶“如果你们嫌学区不够好,可以多花些钱,在较好的区买个小房子,让孩子去上那里的学校。”

说句实话,起初我和太太也是有担心和忧虑的,也怀疑过自己的决定是否明智。但是当我们认识神越多,越明白神给我们的托付後,我们就越坚信,是神感动我们选择这种教育方式,也是神搀扶著我们一路走下来。8年来,我们靠著神的恩典,克服了许多的挑战;虽然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是从没後悔过。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拒绝上帝的教育系统

我们不送小孩去公立学校,不仅是因为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好,也不仅因为公立学校有日益泛滥和严重的吸毒、淫乱及暴力。主要的原因,是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是敌基督的,是与圣经相违背的。

在纪录片《Waiting for Superman》(2011年)中,详细介绍了公共教育和公立学校的由来,以及这个系统对基督教的冲击、对我们下一代心灵和信仰的危害。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今天每一所公立学校,都在使用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育与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是送小孩去公立学校,还是homeschooling,这不只是父母的喜好和选择,更是一场看不见的属灵争战,是争夺我们的下一代。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圣经。现今的公立学校,已经把上帝从课堂里赶走了──学校不允许老师教导创造论和圣经真理,禁止老师向学生传福音,也不允许学生奉耶稣的名祷告。

结果是,美国的教育虽然投资越来越多,教师队伍越来越大,教育的成果却越来越差,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美国的教育正处在危机中,因为这教育系统拒绝了上帝。

现今90%的基督徒父母送自己的子女到公立学校。而公立学校向我们的孩子传递的,却是人文主义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每天影响著孩子的思想和灵魂,使他们的心慢慢远离神。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盛满水的大锅里放了一苹青蛙,青蛙游来游去,非常活泼。然後人慢慢地给水加温,青蛙对水温的逐渐升高毫无察觉,依然若无其事地游来游去,对将要来的危险浑然不知。

随著水温的继续升高,青蛙游得越来越慢了,直到最後被活活烫死。青蛙一直到死,也不知道危险是从哪来的,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变,以避免悲惨结局。

这是对我们的警戒。作为基督徒父母,我们不能坐视我们小孩的灵命,在公立学校里,慢慢地被人文主义教育扼杀。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多麽荒谬!多麽矛盾!

人文主义教育否定神的绝对标准,认为标准是相对的,是由人的感知决定的;人没有原罪,人是可以演变、进化的。人文主义鼓吹人可以做自己的神,不需要上帝的救恩。今天学校老师不教道德标准,他们不能讲、也不敢讲,什麽是对的,什麽是错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於是在学校里,男老师可以公开搞同性恋,可以公然穿著女人的衣服去教书、育人。小孩学到的第一课,不再是∶“In Adam’s fall, we sinned all.”(编注∶在清教徒的福音ABC读本中,开篇即为“在亚当的堕落里,我们都犯了罪”) ,而是“凯蒂有两个爸爸”。

公立学校一方面要求孩子学会包容、接纳同性恋,另一方面却断然排斥上帝和圣经真理;一方面要求老师教进化论,另一方面却不允许老师讲创造论;一方面允许老师、学生崇拜各种明星、偶像,另一方面却不能容忍任何人提到救主耶稣。这是多麽荒谬、多麽矛盾!
这种教导,正在败坏著我们的家庭关系。青少年反叛,原因之一是两代人有不同的世界观和标准,并且双方各持己见,互不让步。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刘女士,禁止自己的女儿去教会,因为她信佛教。她的邻居,一位热心传福音的林姓姐妹,则认为刘女士不应该因成见,而剥夺了自己女儿认识真神和了解真理的机会。然而,她的女儿不同意这观点。女儿问妈妈∶“如果我去佛教寺院,你会拦阻吗?”妈妈很乾脆∶“当然会!佛教寺院是拜偶像的地方。”女儿认为,妈妈和刘女士完全一样,都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误入歧途。她因此指责妈妈有双重标准。两人争论多时,没有结果。

如果林姐妹的女儿也相信圣经是绝对可靠、绝对无谬、绝对完整的话,她们母女就有了共同的标准,她们的讨论就会有一致的答案。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人文主义教育鼓吹世俗的成功。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我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我们如果想获得成功,就要互相竞争;想成名成家,可以不择手段。

作为父母,我们有时不知不觉地把这种理念,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课後补习班、周末的各种辅导班和才艺培训班,使我们和孩子忙得不亦乐乎。甚至周日,我们还需要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我们实际上强调了能力第一、品格第二、灵命第三。这是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相信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有出息、上名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但是,我们能为了世俗的(短暂的)成功,就赔上孩子的生命(永恒的救恩、灵魂)吗?
基督徒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小孩能一生持守信仰,跟随主。既然今天的公立学校这麽糟,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们的出路在於走出埃及(公立学校里世俗化的人文主义教育),进入迦南(以圣经为原则和以基督为中心的教育)。我们的出路在於神,在於神的话语,在於神的应许。我们需要靠著神来心意更新而变化,我们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彻底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申命记》6∶1-9精确地总结了基督教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基督徒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好叫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我们的神,谨守 的一切律例诫命,要尽心、尽性、尽力爱 。我们要“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箴》22∶6) 我们不可能又顺服神,又要这个世界,因为这二者是冲突的,是敌对的(参《约一》2∶15-17)。

基督徒要照著主的教训和警戒来养育儿女(参《弗》6∶4),要把耶和华神吩咐我们的诫命、律例、典章,都教给孩子。圣经应是孩子的第一本书,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参《提後》3∶16-17)。

韦伯斯特(Webster)认为,没有圣经的教育是毫无用处的。我十分赞同。如果我的儿女只知道进化论,却不知道创造论;只认识歌星偶像,却不认识主耶稣基督;只迷恋电子游戏,却不愿意查考圣经;只会背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却不知神的诫命;只知道Harry Potter书里的人物,却不知道教会历史上的信心伟人,那我就必须反思∶我的教育目标是否正确?我的教育内容是否全面?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父母最需要关心的

基督徒父母最需要关心的,是儿女是否敬畏神(参《箴》9∶10)。信仰和品格应该是第一位的,知识和能力是第二。教育孩子就像盖房子,我们需要有坚实的根基。那根基就是神的话语。

神要我们做父母的,亲自殷勤教导自己的儿女。无论我们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我们房屋的门框上,并我们的城门上(参《申6∶ 6-9》)。

父母施教的时间和地点,应是随时随处、启发式的个别指导和辅导,寓教育於生活。小孩在学科学,学数学,或学任何科目时,都能认识神,都需要敬畏神,因为是神创造了科学规律和一切知识。任何科目都不能与圣经相违背。

我们基督徒的教育方法,应是以基督为榜样,是用神的话语和神的爱,打动儿女的心,也打动我们自己的心,使我们知罪,让我们谦卑,为的是赢得孩子的心。身教胜言传。赢得儿女的心,要比规范他们外在的行为重要得多。

我们要模仿耶稣。教养小孩其实是一个门徒训练的过程,是训练我们和儿女在信心、德行、知识、节制、忍耐、虔敬、爱弟兄的心和爱众人的心上面有长进(参《彼後》1∶5-8)。

在家教学,比较容易做到上述这些,因为父母能有效地控制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父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孩子在属灵成长、性格、品德和心理上的问题。在家教学,也最接近圣经里的基督教教育模式。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能否坚持,取决信心

当然,在家教学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得救,在家教学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如果父母不小心的话,即使在家教学,也会偏离基督教的教育模式。我家开始home schooling的头2年,就是把人文主义教育那一套照搬回家。结果是,大人和孩子都感到沮丧和气馁。後来我意识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问题和危害,我的世界观有了根本的改变(参《腓》3∶7-8,《玛拉基书》4∶6),情况才有好转。

在过去8年的家庭教学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之大,超乎我的预料。我们与神的关系也因此得到改善。当然,在家教育还有许多其他好处,比如更多的自由,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今天,我唯一的遗憾是,我们应该早些开始“家庭教学”,应该更全心全意地去做。令我感到鼓舞的是,今天中国一些家庭教会的同工,也开始对孩子采用“家庭学校”的方式。

在家教学的确不容易,能否做到,取决於许多因素∶父母的远见和信心、毅力和决心,家庭的经济条件,以及教会、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在家教学要求父母做出很大的牺牲。而且,一开始,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能否坚持下来,取决於你的信心。信心越大,困难越容易克服。?

我太太以前没有教过书,她没有耐心,她忘了数理化,并且讲蹩脚的英语。但是她愿意顺服神的话语,她相信只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别的东西都会加给我们。她相信上帝会给她属灵的恩赐┅┅

“我靠著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我太太这些年来效仿耶稣,她用神的话语先装备自己,今天她成了儿女最好的老师。过去我不善言谈,看完一部好电影後,我只能给一两句的介绍。而今我在吃饭的时候,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导儿女圣经原则(参《太》25∶14-30)。神是信实的。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射中靶心,瞄错靶子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射击决赛正在进行。9轮之後,奥地利选手Matthew Emmons遥遥领先。最後一轮,他只要射个7.2分,就能拿到他的第二块奥运金牌。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只见Emmons胸有成竹地走上去,瞄准、射击、正中靶心。可是报分牌上却报出了零分。

他和观众都以为仪器出了问题,他打手势给奥运官员。但经核实後,他还是拿了零分。原来他射到了旁边选手的靶心。结果,他不但没拿到第二块奥运金牌,还落到了第8名。
在儿女教育上,我们的靶子是什麽?如果我们瞄错了靶子,既使射中靶心,我们也只能得零分。

我们教育儿女的最终目标,是要孩子认识和敬畏神,使他们的日子得以长久,在那流奶与蜜之地享福。在家教学,是目前达到这一目标的较好的和可行的方法。

如果基督徒不能在家自己教小孩,不得不送他们去公立学校,那我们必须清楚人文主义教育的危害和影响,我们必须要用圣经世界观去取代世俗的世界观,我们和孩子必须都要注目耶稣,因为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14∶6)

我的祷告和盼望就是,每一位基督徒父母、孩子,将来都可以到父那里去。

作者来自新疆,目前住在西雅图,在微软工作。他的5个孩子,在家庭学校上学。他是校长,妻子是副校长和老师。

原文链接: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518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约翰·弗雷姆(JohnFrame):基督教学校

文/约翰弗雷姆(John Frame) 译/述宁校/王培洁

圣经清楚明白地表明,家长不仅有义务在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环境中抚育孩子,甚至有义务在基督化(Christ-satureated)的环境中抚育孩子。读一下申6:4-9就可以知道: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一方面,按照我的观点,我不赞成某些只认定在家教育模式之人(home school purist)的观点,认为圣经禁止父母允许他人替自己教育孩子;我认为,圣经时代的孩子们很可能经常在不同的行业中做学徒。但很明显,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信仰和世俗的教育——负有最终的责任;并且,就此而言,他们不应当允许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去不符合他们的基本价值观或不允许家长有实质性监管的学校就读。


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很难想象,家长怎么会把孩子送到一所美国的公立学校而又能自圆其说。或许经济上极度贫困可能是一个理由,又或者家庭完全无能为力在家教育孩子。但是,公立学校抵挡基督信仰的影响;事实上,它们经常伪造世界历史,否认基督教信仰对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然而,他们今天意识到(三十年前不这样)他们必须传递某些价值观念。那些价值观往往来自世俗人文主义、新纪元运动、相对主义、神秘主义等等。当然还存在那些媒体总是提到的公共教育体系中的问题:暴力、毒品、相对主义的性教育、泛滥的青少年早孕现象,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家长们如何可能提供一个申命记6章所说的被神的话语所围绕的(Word-saturated)环境呢?再者,公立学校(可悲的是,也包括许多私立学校)趋向于占用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各种放学后的体育运动、课外活动(enrichment activity)以及其他类似的活动,几乎没有留出时间给教会和家庭教导。而基督徒家长需要时间:不仅用来教导圣经,而且通过教育帮助孩子纠正(unteach)大部分从社会中(包括从公立学校的老师和伙伴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念。这个任务会是十分棘手的,我也没见过有多少家长能成功地应付下来。


我承认,公立学校体系中也有基督徒老师,并且我也对他们充满感激。他们是一线的宣教士。他们的确经常不得不三缄其口;在其他一些处境中,存在着敌对福音的人,比如在穆斯林国家,人们也要谨言慎行。但,不容小视,他们确实有一些机会向同事和学生传讲耶稣。这样的人应该理解他们的角色,他们的工作不是教育基督徒孩子,他们应该诚实坦率地告诉他们的基督徒朋友,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其他地方去。在公立学校的环境中,他们根本不可能指望能按照应该的方式来教导基督徒青年人,同时还能保住工作。他们的工作是为他们政府老板提供一种服务,并且在那种处境中,尽其所能见证神的话语和生命。他们也有巧妙的方法来作见证,甚至是在课堂上。比如,他们能分析指出世俗哲学已沦为胡言乱语,从内部对它们进行批判。这样,他们质疑整个世俗意识形态,为他们的学生提供良好的理性服务。设想一下,学生在课堂外发现这位在课堂上怀疑所有思辨的老师居然是一个基督徒!


但是,如果可能的话,基督徒家庭应当在基督教学校或在家教育他们年轻的孩子。我说“年轻的”孩子,因为我们相信基督徒孩子应该为了在世界中的生活而受教育,而不是在基督徒隔离区里渡过他们的余生。他们所受的教育,应当能让他们进入世俗学校而不受到损伤,反而在那样的处境中作光作盐。的确,在绝大多数领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有和非基督教径路之间的互动。


当学生们准备开始世俗的学习,或者准备接受“世界”上的工作,他们的表现会各不相同。有些人在高中就能应付自如,其他一些人是在大学,而还有一些要等到进入研究院才能。但是,在进入一个非基督教机构之前,他应当拥有良好的圣经和改革宗“世界与生命”观的基础,从而能分辨非基督教教导中真实和虚假的内容。并且,应当等到他的基督徒品格成型之后,等到他能对非基督徒社会的诱惑说“不”之后,他才能去这样的学校。


一些大学和神学院也存在着特殊的问题,他们承认圣经信仰,但在实践中支持破坏性的圣经批判、女性按立、同性恋权利以及其他自由主义议题。学生们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大学和研究院的学生也如此。我所认识的大学和神学院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哪个不被他们就读的学校彻头彻尾地影响。我结识的许多年轻人被父母送到这样的学校,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基督教价值观得到加强,到头来却痛心地看到他们的孩子们被老师和同伴引上了属灵的歧路。对宗派或认信的忠诚往往让这样的家长忽视一些在世俗学校或其他宗派和传统的学校中轻易就能被发觉的问题。有些牧师和长老鼓励这种盲目的宗派主义,造成对孩子们信仰上的伤害;他们要因此向神交账:“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太18:6)可以看到,这绝不是对教育哲学的吹毛求疵。


但是,我们必须回到对年轻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基督徒建制学校(CSI,ACSI等等)和在家教育之间,我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尽管它们肯定都有各自的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是否有能力和时间,自己有效地进行教学。经济方面的考量也可能影响这一领域的决定。我之所以偏向在家教育是因为,在家教育时,学生们能按照他们自己的速度发展,并且教学方法也能量身定制。如果有最佳的师生比例,学生的弱点就能被很快发现并得以纠正。在最理想状态下,在家教育能以较快的速度教导学生,并且还有任何机构都无法提供的课外活动。在家教育能够把学术内容和基督教价值与现实生活整合在一起:孩子能参与家族生意、农业、各种管理活动,这一切都在家庭社会关系网里面得以完成。


对在家教育的常见批评是,它们不能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社会性活动。然而,一个支持基督徒在家教育的团体(在我老家埃斯孔迪多有个很好的组织,奥兰多也有)就能提供许多团体活动满足这类的需要。再者,必须非常谨慎地对待孩子的具体社会生活。我们为孩子设定的目标是成长为敬畏上帝的人。箴言13:20告诉我们:“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并且“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箴22:15)。这些圣经原则似乎暗示:成长中的孩子的最佳伙伴是成熟的成人,不是其他的孩子。我们知道同侪压力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就算在基督教环境中也一样。有时候同侪压力会对孩子有所助益,但从整体上看,正如箴言向我们指明的,这是有害的。这个评估不是要为某些绝对隔离的政策辩解;那是残忍的,在教育上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让孩子准备好面对世界(for the world),那他们需要认识世界,甚至包括其他孩子的愚蒙行为。但是,如果把孩子送到学校,而在那里他们的主要监管人是其他的孩子(在任何学校都是这种情况),即使那所学校是基督教学校,这都会是个错误。


其次,许多基督教的机构性学校对如何把孩子的学习和圣经教导整合起来几乎没有概念。并且,就算他们知道理论上应该如何做,他们经常否认这些改善学校的属灵和伦理氛围的洞见。在我所认识的一些基督教学校(认信改革宗信仰的!)里,学生们对圣经毫无兴趣,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有信仰,并且有些孩子因为不同的国籍或宗派而受到其他孩子以及老师的伤害。我认识一所基督教学校,那里的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因赛场上的污言秽语而出名。而且,我也见过一些家长试图让学校关注这些问题,而学校总是不经任何严肃考虑就把家长打发走。学校把孩子们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家庭和教会,而对于孩子的品格发展,他们拒绝承担任何责任。不要仅仅因为一所学校自我吹嘘是“基督教学校”,就认为它是好学校。


然而,基督教学校是“沉睡中的巨人”,可能是在现今属灵争战中最重要的基督徒信仰武器之一。许多人关注公立学校的失败,并且寻找更好的东西。如果基督徒能表明,他们能更好地传授事实和价值观,没有基督徒信仰背景的人也会蜂拥而至。这就会是第三个千年中最大的宣教机遇。但是我们担心,基督教学校忽视了这个机遇。这是现代教会的最糟的失败之一;而改革宗教会曾经在基督教教育方面是新教教会中的佼佼者,她必须为这种失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


教会长老们有责任向他们的会众指明这些事实,充分宣传基督教学校和在家教育。执事们应该竭力保证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基督徒信仰教育。很难设想,在我们这个时代,教会还有什么任务能比这个更重要了。盟约神学和大使命都要求在孩子的基督教教育上进行大量投入。但,首先,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明白如何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注解:
1、本文出处:IIIM Magazine Online, Volume 4, Number 10, March 18 to March 24, 2002,http://thirdmill.org/
magazine/article.asp/link/http:^^thirdmill.org^articles^joh_frame^PT.Frame.christian.schools.html/at/Christian Schools。承蒙授权翻译转载,特此致谢。





《教会》2013年5月总第41期(https://www.churchchina.org)



——转引自《教会》杂志https://www.churchchina.org/no130505,作者为当代著名改革宗神学家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Processed in 0.013922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