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让我们一起来追问“教育的目的” by 李英强

让我们一起来追问“教育的目的” by 李英强

各位亲爱的同仁:

先跟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昨天下午我们的新同事喻渭强已经到达成都,他将在立人担任财务主管,过几天他将到北京和谭丽开始交接财务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估计到明年春天,立人的财务工作就要完全由他来负责了。各位分馆的同仁未来会有很多机会和他打交道,大家会慢慢认识和了解他。在这里我想介绍两点信息:第一,他曾经是某著名企业外国分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经历丰富,是因为对立人理念的深度认同而决定加盟立人的;第二,他来立人的目标是为了做教育,但因为机构的需要首先开始负责财务工作。另一位将要来负责传播和筹款的新同事,也将在年底之前来成都。他的情况,等到他到成都之后,我再跟大家介绍。看到立人这个平台上,凝聚着一小批怀抱教育理想,又愿意脚踏实地努力践行的青年人,我真的是非常开心,也很受鼓舞。

两周前的部门工作周例会上,林允提了一个建议,他建议我在每周一信中加入教育经典名著的推荐。我觉得非常好,希望以后每个月能有一次关于教育类好书的推荐,未必每一本都是经典名著,但是希望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对于教育的理解,对我们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有所裨益。这一周就从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开始,虽然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因为其内容精彩,值得细读。我将分为几次来分享我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读这本书,我们找机会一起来讨论。我已经将英文版(只包含“教育的目的”这一篇文章)和一个中译版的电子版上传到我们的公共网盘里面,大家可以去自己下载。
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英语还不错的话,比如像陈虹、马悦,建议你们直接读英文版,我简略的看了一下我自己手头的这个版本(文汇出版社,庄莲平和王立中翻译),和我上传到网盘中的徐汝舟的译本,感觉翻译的都不是特别好。相对而言文汇版更平实一些。
我建议大家认真读一本书之前对版本、作者、译者、出版社都做一番基本的了解,在开始阅读正文之前看看前言后记和目录,尤其是准备花时间精读的书,更是如此。对于《教育的目的》这本书而言,作者怀特海是值得细细了解的,在徐汝舟译本的后面附有作者的“自述生平”,很可一读;另外,维基百科的资料也很值得参考,我把维基相应词条的第一段话抄在下面: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英语: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OM,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逝世。1885-1911年任教于剑桥大学,1924-193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巨大进步,是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同时也创立了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

我有一个印象,往往不是“教育家”的人,尤其是哲学家们,所写的关于教育的书更值得细读。类似的还有卢梭、康德、杜威、洛克、罗素等人论教育的书。知道作者是一位哲学家,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思想准备,知道他会比较擅长从一般事实中做抽象思考,而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他是怎样从一般事实过渡到抽象理论的。这将对我们结合现实来理解他的观点,将理论应用到现实层面,都是很有帮助的。
两个译本的前言后记颇不同,文汇版有作者自撰的前言(三联版没有),而三联版有教育家林塞的序言和附录的作者生平自述,还有译后记(文汇版没有)。文汇版的前言中,怀特海说: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大家有没有发现怀特海这本书的主旨和立人所倡导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密切相关?

这本书一共有七章,第一章的主题是“教育的目的”,这也是这本书的标题,这说明第一章是最值得仔细研读的,作者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应该会集中在这一章里体现。第二章和第三章谈的是“教育的节奏”。这里面有作者对于理想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独特的理解。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谈了“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数学课程”“大学及其作用”,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在各个专题中的应用和展开。我今天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下我读第一章的一些所得。
先允许我来做一些摘抄的工作:
·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问题不在于他们18岁时怎么样,重要的是他们之后将成为怎样的人。”
·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的腐蚀。……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的眼睛。
·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我们所要的“理解”,是坚定不移的对现在的理解。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现在包涵了一切。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我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是这样。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往一个糟糕的结局。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做出预见——所有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靠几张考试科目表中所体现的几条既定规则所能传授的。
·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能对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应。你不能像工具一样,把它磨锋利了才去使用它。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是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
·我极力主张这样的解决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育所要传达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思想的逻辑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和知识的习得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
·我认为,所有用来考察单个学生情况为目的的外部考试制度,都不可能有效,而只能造成教育的浪费。
·被考察的应该是学校而不是学生……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从一种形式主义走向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走向另一堆无用呆滞的思想。

我希望我所摘录的这1000多字能够引发你们对这本书的浓烈的兴趣,马上去找来自己看。我在读怀特海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在读第一章的时候,常常感觉他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怀特海对“人”的理解和我是非常相近的——就我对怀特海的肤浅的了解而言,我得说,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这差别就像爱因斯坦的上帝和亚伯拉罕的上帝看似相近却差别极大一样——至少,他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理解为有灵魂的活人。
怀特海对于生活的强调,对于“现在”的反复强调,其实是很容易被理解成“知行合一”或者“实用主义”的,但是其实他所说的生活,并非混吃等死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人在其间真实生活的“现实”;他所说的“现在”,也并非实用主义者、功利主义者们念念不忘的流光容易把人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活在当下”,他所说的现在是在历史当中,向终极的未来敞开,并向终极的未来负责的现在。如果想要理解他所说的现在,最好能够在中文翻译之外真正读懂他在“教育的目的”这一篇的结尾处所写的这一段话: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at it be religious.
Pray, what is religious education?
A religious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 which inculcates duty and reverence.
Duty arises from our potential control over the course of events.
Where attainable knowledge could have changed the issue, ignorance has the guilt of vi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reverence is this perception,
that the present holds within itself the complete sum of existence,
backwards and forwards, that whole amplitude of time, which is eternity.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很“超前”的,尤其是他对于学校应该拥有独立的设定课程和考试的权力的设想,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不可思议的。那是因为经过了一个全球化的工业化发展之后,我们整个的社会生活已经被工业化彻底洗刷了一遍,即使今天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却往往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毕竟自人类有史以来,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历史自那时开始似乎在以一个加速度在前进。我们的脚步快到一个地步,常常令我们的灵魂赶不上来。如果我们可以停留下来,等一等我们惘然不知何去何从的灵魂,我们就会发现,教育已经被200年来的工业革命、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涂抹成现在这种奇怪的样子。今天的教育,在本质意义上是反教育的,因为它不承认“人”的不可让渡不可消灭的“天赋天启”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将其附着在政治、经济、文化、种族、主义之上,教育的开始就是对“人”的奴役的开始。“人生忧患识字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英强问安于成都


2013年11月25日凌晨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最近访问的版块

Processed in 0.011532 second(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