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自知与自恋 (临风)

自知与自恋 (临风)

“我对笨蛋们充满信心;我的朋友称之(笨蛋)为‘自信’。” -爱伦·坡

“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能够让你自卑。” -埃莉诺·罗斯福(小罗斯福总统夫人)



今年7月22日在挪威发生匪夷所思的恐怖事件中76人遇害。行动前,凶手布雷维克在当天的日记上写下最后一段话:“员警或许会误解,还以为我是个恐怖分子。真好笑!”他或许认为屠杀同胞是“先知”性的行为,是为了“解民于倒悬”不得不采取的行动。

布雷维克的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是,人类缺乏自知之明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例如,在一项对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班的调查中(2000年),87%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同学优异。另一项对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作的调查中(1977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教授认为自己的教学表现属于尖端的25%。在1976年美国升大学的学术能力测验(SAT)附带的问卷中,有70%的高中生认为自己领导能力比其他同学优秀,有85%的人认为自己人缘比一般人好,更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超级棒,属于拔尖的1%。

社会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错觉优势”(Illusory superiority)。人总是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善良、诚实、智力高、工作表现好、更有人缘、开车更小心、更怀才不遇、、。有篇研究论文《不熟练又不警觉:‘承认自己无能’的高难度如何导致自我膨胀》(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居然获得了《科学幽默杂志》2000年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可见“专家们”(英雄)所见略同。

这种心态,说穿了都与“自恋”有关,不论是“个人性自恋”还是“集体性自恋”,总认为自己比较伟大,比较重要。所谓“本位主义”,至少有部分也是“自恋”的结果。什么是“自恋”?自恋就是自我陶醉的行为或习惯。为什么我们喜欢受人恭维,喜欢听自己的宣传?为什么文章总是自己的好?其实也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我,或是我族、我校、我党、我教、、、总是优越的,不应当受到批评,是应当享受特权的。



自恋的表现

“自恋”(narcissism)属于自我陶醉的行为和心态。这个字出自希腊神话,记载在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所写的《变形记》里。俊美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拒绝了女神厄科(回声,有漂亮嗓子的女神)求爱。他爱上自己在湖中的倒影。因为没法令他的爱变得完满,他日益消瘦,最后变成了一朵以他命名的花——水仙。

这所以,耶稣复活后问彼得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彼得是所有耶稣们徒中最有自信,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了。这句问话显明,耶稣深知他的盲点所在。

自恋与“自尊自重”(正面自我形象)的概念有重叠,但并不相同。“自尊自重”的反面是“自暴自弃”。对孩童来说,他需要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接纳、被看重的,父母亲和生长环境是可信赖的。这种认知对他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否则,他没有一个受到肯定的参考点,无法正常发展,甚至会造成死亡。可是,如果过多接受“正面”的信息,超越现实,让孩子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成为世界的中心了,这种自我膨胀并不健康。虽然自恋的倾向人人或多或少都有,但是自我膨胀的孩子,对自己的期望非常不现实,将来受到的打击可能很难承受。

过分自恋表现出来的不仅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也不仅是“顾影自怜”而已,它几乎变成一种偶像崇拜。例如,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在1985年排行榜上第一名的畅销曲:“世上最伟大的爱”。我做梦也没料到,世上最伟大的爱竟是“爱我自己”!因为“我很特别”(I am special)。在这个前提之下,人们不需要为着自我中心的表现而愧疚。君不见人们尽量地花费吗?无论是婚礼、毕业舞会、买昂贵的名牌,到住豪宅、开名车。既然我很特别,那么我的快乐就比一切都重要,所有花在我身上的都是值得的!人人追求立即满足。这些都是“自恋”不自觉的表现。

不只是名人、宝贝如帕丽斯·希尔顿有过度自恋的倾向,社会大众也常常如此。如果别人经常说你美丽,说你有才干,说你心地好,说你杰出,说你是天才、、、久而久之,你我说不定也会自我膨胀起来,不用到水里去照照就会感到自己很特殊,很“伟光正”。这就是“自恋流行病”可怕的地方,我们都被自我催眠了!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自恋流行病

有一本2006年出版的书,叫做《“我”世代:为什么今天美国年轻人更有自信,更肯定,更以特权为理所当然,但却比以往都凄惨?》(注1)作者认为: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更自我中心,更不尊重权威,并且更为沮丧。这是她根据14年的研究所作的结论,资料包括60年来对130万人所作的调查。


她的结论是,从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自视很高,对事业、对生活条件的期望也是史无前例。然而,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社会里,尤其是在经济与就业市场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他们的收入无法应付他们高品质的需求,以至于长期活在借贷和不安的阴影下。这是为什么他们压力如此大,感觉如此悲惨的原因。这也就是“溜溜球”(yo-yo, You are On YourOwn)这个名词的新解的来源。

不但如此,该作者在2009年又与另一位心理学教授合写了一本《自恋流行病》(注2)。这本学术性浓厚的书,分析得比前本更为精辟。他们把“自我形象”与“自恋”区分开来,把后者定位为“自我膨胀”。他们也把正常人“自恋”的倾向与病态的“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分开。他们认为,今天“自恋”已不再是病态的表现,乃是深入人心的“自明之理”。

从三万七千个大学生所收集的资料中,他们发现,自从1980年以来,“自恋倾向”增长的速度与肥胖症一样。而且,这个倾向在妇女中更为明显(抱歉!)。打2000年开始,“自恋”倾向的增长率更为加快。到了2006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自认符合“自恋倾向表”上所列大部分的项目。此外,在二十几岁的人当中,将近十个里面就有一个是NPD患者。在所有人口中,每16个就有一个有NPD的症候!这些现象的底层正是一个流行的自恋文化。

《自恋流行病》的作者们认为,这种“自恋”和“自我崇拜”的倾向使得人们脱离现实,进入狂想的“仙境”。人们装阔(买下自己付不起的房子或消费品,债台高筑)、作假的美丽(整形外科诊所大行其道)、作假运动员(吃禁药以增加表现)、充作假名人(参加现实电视节目,Reality TV Show & Youtube)、假经济(不负责任的讲求利润,造成金融风暴,使国家负债超过110兆美元的天文数字!)、自认特殊的儿童(灌输太多自我感觉良好的迷汤)、虚拟朋友(社交网络的爆炸性成长)。所有这类“仙境”至终都会破灭,美国次贷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动乱,就是高涨的欲望终于在残酷现实中坠落的明证。



从自恋到NPD

对那些被粉丝簇拥膜拜的明星们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几乎必然会造成过度自恋的后果。过度自恋的确是种人格的障碍,不但对自己不利,也让周围的人痛苦。旧约时代犹太人的扫罗王,他顾盼自雄,不可一世。当他的少年臣子大卫,杀死非力士的勇士歌利亚的时候,妇女们歌颂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这话听在扫罗王的耳里很不是滋味,他生气地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酸味十足!)于是动了杀念,造成日后给自己和亲人带来无穷的灾害。这位扫罗,一表人才,身材魁武,又贵为一国之君,竟然跟年不经事的少年争宠,这种表现不就是由于过度自恋,造成“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悲惨写照吗?

那末,到底什么是NPD呢?根据《精神疾病症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s Manual ,DSM)的定义,NPD的患者应当从成年期开始计算。他常有夸大的行为和幻想,有强烈被人称赞、阿谀的欲望,对他人缺乏同情心。自恋的人,要满足DSM九项特征中五项以上,才能被称作是NPD(请见文末測試表格)。

有NPD倾向的人对周围的人群有相当大的杀伤力,而且他们自己毫不自觉。南加州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赫克斯(Sandy Hotchkiss)在2002年出了一本书,书名很有意思:《为什么老是你、你、你?-自恋七宗致死的罪》(Why Is It Always About You? : The Seven Deadly Sins of Narcissism)。她所列NPD的七宗罪是:

没有廉耻心:所有不健康的自恋底下总埋藏着深刻的羞耻感,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健康地处理这种感觉。
神奇的思想:经过幻想和扭曲,他用“神奇的思想”(amazing thinking)说服自己是完美的。他会用投射的方式把羞耻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高傲:当他感觉泄气的时候,会使用贬损或降低他人的方式把自己膨胀起来。
嫉妒:当他人表现优越时,为了重新取得优越感,他会用轻视的态度减低他人。
特权思想(entitlement):他有不合理的期望,认为自己应当得着优待,他的期望应当自动得到满足,因为他与众不同。凡是不跟他合作的人,都被看作是在损害他的优越感,那些“很难对付的人”会引起他暴怒。
利用他人:方式很多,共同点是,他会使用各种操纵控制的手段,并不考虑对方的感觉和利益。他人理当是为他服务的。
无疆界:在他眼中,自己和他人之间没有什么边界,他人不过是自我利益的延伸。他人存在的目的就是在提供服务,否则,他们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些提供服务的人被视为自恋者的一部分,理当满足他的期望。
从这“七宗罪”里,我们可以看出NPD患者非常不好相处。周围那些与他亲近的人可能会受尽折磨。如果这人是你的父母或是配偶,那种折磨更是不可想象。有个故事说,一个周日,小镇上的人来到教堂做礼拜。正当大家都安静地坐下来时,撒旦忽然出现了。在极度惊吓之下,所有的会众都夺门而逃。当会场恢复安静的时候,撒旦发现,居然还有个憔悴的老者(性别不详)坐在下面。撒旦感到很纳闷,高声说:“你知道我是谁吗?”。老者说:“当然知道”。撒旦再问:“那你难道不怕我把你送进地狱吗?”。老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不怕地狱。我的配偶是个自恋狂,我这一生都活在地狱中,已经习惯了。”



NPD的成因与治疗

有关“自恋”心理学的研究,早从弗洛伊德就开始了。但是心理学不是自然科学,学者们往往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对它的解读也有不同的派别和理论。既然本文并非学术讨论,我们就不去仔细探讨NPD的各种子型以及类型了。

精神分析学者的一种说法是,每个人在成长的早期,都会经过“自恋”的过程。在婴儿期和幼儿期,他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一切都是在满足他的需要。而“自恋”的产生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到失调,造成畸形发展。我想,这可能可以解释一部分的成因吧。有关NPD的成因,到如今还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首先,关于NPD到底是遗传基因造成的,还是“机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后天的影响,学者们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大多数NPD的患者都成长于“机能不全家庭”之中,不论是过分被纵容还是过分被忽视、被虐待。

我更怀疑,有些NPD的患者是工作环境造成的,而非仅是成长期的后遗症。2005年英国苏磊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两位心理学家对英国公司的高层主管人员作了访问和个性测试。他们把研究结果与布罗德穆尔医院(Broadmoor Hospital)对罪犯所作的调查结果相对比。他们发现,在11项“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的型态中,有三项在高级主管中比心神不宁的罪犯还更普遍。这三项是:

自恋型人格障碍:包括自大,自我中心,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和具高度独立性。
戏剧性人格障碍:包括肤浅的魅力,不诚恳,自我中心和操纵、控制他人。
强迫性人格障碍:包括完美主义,过分投入工作,不变通,顽固和独裁的倾向。
我个人就认识一些成功人士,做了高级主管,有了权力以后,性格开始改变。这大约也属于一种“职业病”吧?

有NPD倾向的人被批评的时候会感觉受伤,受羞辱和感到空虚。因此他们对任何(真实的和想象的)轻慢的举动都会有暴怒的反应,并会蔑视批评(或批评者)的价值。为了避免这种场合,有些NPD的患者就退出社交,用虚伪谦卑的面貌掩饰内在那自大的情绪。这种由于孤立和不被肯定所带来的羞耻感,往往使他们情绪恶劣、心情低落。

因此,NPD是很难治疗的。第一,没有什么药物可以控制。第二,也不能用劝导的方式改变他的心态。第三,也不能把一组NPD的患者放在一起,用“群体治疗”的方式对待他们,因为这批人很可能因为彼此不服,吵了起来。心理辅导者只能使用“讲话治疗”(talk therapy)的方式,以得到部分成效。所谓“讲话治疗”,据说是“精神力学”的心理疗法,用“认知性的行为处理”方式,去调整NPD患者那种反社会、利用他人,等等行为层次的功能障碍。

基本上,以今天的心理学知识,NPD的患者是很难得到根治的。有理由相信,NPD很可能是心灵的问题,不只是个性的失调。人们对心灵上的问题,常常缺乏自知,当事人甚或还认为是(竞争上的)优点。所以,除非经过心灵的更新,否则很难接受它是病态,更难改变。

当年扫罗王追杀大卫,大卫有三次机会可以刺杀扫罗,但是为了尊重上帝,都不愿意下手。扫罗王后来知道了,心理很感动,一再向大卫保证,不再伤害他。但是,这种保证是无效的,因为扫罗的心结无法除去,他自大自恋的心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有的懊悔不过是暂时的情绪作用罢了。

就连这位“模范少年”大卫,在王位坐久了以后,就好像英国那些高级主管一样,自我开始膨胀了起来。他谋杀了忠臣乌利亚,夺取了他的妻子。可见心灵问题的严重性是人人都不能忽视的。

其实在人生的舞台上,这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所演出的戏剧,可不是每天都在上演着吗?我们或许可以欣赏自恋的艺术结晶,但是这些“艺术家”可能过分自我中心,心目中只有“我”,而没有“我们”,更不要说上帝了。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我们的反省

我猜想,大多数人可能都曾经遇到过有NPD倾向的人,也有些人领教过“地狱”的滋味。甚或,这位NPD的主角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虽然在NPD患者的眼中,有问题的都是别人。我们或许会想,如果每个人在指责别人之前,都先自己照照镜子,那问题不就减少很多吗?问题是,有NPD倾向的人是很少能够自我反省的,镜子的功用不是用来作自我反省的,而是像孔雀开屏一样,是拿来顾影自雄的。

如果我们自认没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但这并不就表示我们没有自恋的倾向,也不表示我们让人感觉如浴春风。我看,还是扪心自问,照照镜子吧。

我们曾否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方便地产生记忆失误(扭曲事实),隐瞒不报,或是加油添醋?我们曾否嫉妒过他人的成就,认为那都是侥幸?或者,我们不肯称赞别人,归功给别人?我们曾否为了获取优势而背后贬抑或中伤他人?我们曾否为了要赢得一场比赛而不择手段?我们曾否因为比赛输了,迁怒于人,或是责怪队友?我们曾否因为朋友让我丢面子而怀恨于心?我们曾否为了个人的方便或表现而宁可让别人受累?我们曾否为了自私而塞住怜悯的心肠?、、、

观看镜子中的自己,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自知之明,那耳喀索斯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所谓“油蒙了心”(或是“眼瞎”),那往往是心灵盲点的写照,惟有当我们的动机和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转到一位更崇高的对象,愿意接受这个对象的指导,我们才有希望眼睛得开,看见自己的真相。在基督教的信仰里,这就叫做悔改。我们只有不断靠近上帝,才能从上帝的眼中看到自己,也才能接受从上帝来的指正。这也是使徒保罗的教导。

“你该知道,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讟,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新约提摩太后书3章1-5节》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行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凡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新约腓利比书2:5-11》

如果我们觉得这一切警告都是无谓的,唯一重要的是为自己取得优势,那么,我们正是最需要反省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强过本文所描写的自恋者,那么,容让我引用一段王尔德的名句,作为结尾。它刻在伦敦纪念王尔德的雕像上: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王尔德是被公认为有强烈自恋倾向的人。纵使我们或许没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但是从自恋而言,我们或多或少都在阴沟里,没有人例外。但愿你我都能仰望星空,从星空之上来看渺小的自己。这样,或许就不会那末嚣张。我们如果能够这样自知,这个世界也有可能会比较美好。



注:

1、Jean M. Twenge, “Generation Me: Why Today’s Young Americans Are More Confident, Assertive, Entitled –and More Miserable Than Ever Before?”Free Press, 2004.

2、Jean M. Twenge & W. Keith Campbell, “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 Free Press, 2009.

后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如满足五项以上,表明有此障碍)

感觉自己伟大,很重要(特别是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甚至使用谎话来达到目的。就算没有足够的表现,还是坚持被肯定为比他人优越)。
迷恋于无止境的胜利、名声、权势、活在以为自己无比出色或是无所不能的幻想当中(这属于大脑型自恋);或是迷恋于自己身体的魅力和性能力(属于肉体型自恋);或是迷恋于完美的、无止境的、征服一切的热爱。
坚定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此,自己只应当与其他特殊(高档次的)人物或机构打交道,也只有特殊天分的人才能了解他。
需要超额的褒奖、崇拜、关注和肯定。如果得不到,他就会做得让人畏惧,使人不敢惹他。
认为自己应当受到优惠待遇,要求对方自动满足他所有的需求。
利用他人,把他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毫无怜悯心,无法,也不愿意对他人的需要、偏好和感觉表同情。
持续地嫉妒他人,有伤害使他沮丧者的欲望,并以为别人也同样嫉妒他。
行为上与态度上傲慢,认为自己全知全能,高过法律,所向无敌,面临挫败或对抗时会有暴怒的表现。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Processed in 0.012032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