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3年华人基督教文学艺术创作营:点燃写作的火种

2013年华人基督教文学艺术创作营:点燃写作的火种

2013年华人基督教文学艺术创作营:点燃写作的火种

简.奥斯丁阅读

讲员:黎海华       文字编辑:Grace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做人格的高度,那么你可以试试阅读简.奥斯汀的小说,要不断地咀嚼,再三地阅读,你才能恍然大悟,拍案惊奇。因为简.奥斯汀会带领我们经历生命的探险,你会发觉,你和她参加一次又一次的野餐,一次又一次的舞会,而且在明争暗斗中,在无数你以为很无聊的谈话当中,你会看清楚人际关系的形势,让我们了解人性的暗涌;如果你从未发觉生活细节的重要,平凡生活的美,那么你更要阅读简.奥斯汀的书;如果你发觉自己很难建立人际关系,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那么你就要开始探索简.奥斯汀;如果你很想了解男女之间变幻莫测的关系,那么你要尝试踏入简.奥斯汀的世界;如果我们缺乏洞悉生活的智慧、人性深处智慧,更要一页一页翻简.奥斯汀的书。
简.奥斯汀是谁?她是一位生长在18世纪英国乡村牧师家庭的一名作家,1775年出生,1827年去世,一生只活了42岁,但是她完成了6本小说,今天我们把它当做是文学的瑰宝,是不朽的名著。她上有5个兄长,1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惊奇的是她从未受过正规的教育,她所有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她涉猎牧师的图书馆,好、烂小说她都看,但是惊奇的是她懂得分辨好感,至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她更是翻遍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修道院是神父、修女的必修课),简.奥斯汀学养和智慧全部来自丰富的阅读,我们心灵的贫乏是阅读的贫乏,她的小说全被拍成电影电视。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我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拍摄的电影和电视版本也不计其数,其中有英国BBC拍的电视剧集。《傲慢与偏见》和《理性与感性》是李安导演拍摄的,这部戏获得“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简.奥斯汀其余的作品,像《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劝导》全部都颁上了大荧幕,《傲慢与偏见》更是被毛姆(英国现代小说家,1965年去世),变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也就是说《傲慢与偏见》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小说平起平坐。
简.奥斯汀一生没有结婚,但是所有小说围绕恋爱婚姻为主题,所以她被成为“婚姻小说的作家”。她笔下的主角之间恋爱、婚姻关系,有的是以家世为考量的婚姻,像《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伊丽莎白的闺中蜜友,夏洛特她因为恐惧年华老去,她就选择了势力小人柯林斯做她的丈夫,所以像伊丽莎白的妹妹、弟弟还有威科姆,他们的婚姻就是建立在外貌与钱欲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简.奥斯汀的小说里面,有各种结婚的理由,无论如何,大女儿简还有二女儿伊丽莎白两姐妹、《理性与感性》中的两姐妹,最后她们都有好的归宿,她们的婚姻就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大家经历了风风雨雨,最后可以幸福的生活。
为什么简.奥斯汀的作品到今天仍然有感染力?这是很多人的问题,那么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特别?用珍在《诺桑觉寺》第五章谈论小说的精髓,那是对人性最透彻的理解,对其千姿百态、恰如其分的描述,四处涌现出机智、幽默,以最精湛的语言展现给世人。很多事情可以作为文学的题材,我们常常注重写什么,但是不注重怎么写。我们写作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快”,但是不注重“好”。有一个布里兹奖的得主卡罗西尔斯他这么评价:“她是写实的作家,了解人性的愚蠢以及具备如何修整这种愚蠢的能力”。换句话说,向我们展现简.奥斯汀的世界千姿百态的人性剧场,也就是莎士比亚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千姿百态人性剧场。那么怎么呈现的?简.奥斯汀也是从莎士比亚取经,所以小说对白是非常精彩的,透过对白就可以知道人物的个性以及情节发展。

一.为什么要阅读简.奥斯汀
1.生命的教育:
我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威廉这位作家他评价说:“简.奥斯汀教会我什么是善良、爱、友谊、成长和真正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只去读其他一些书,书里很抽象地写你要善良、爱、友谊、成长,我们可能会接受了,但是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做。但是当你进入简.奥斯汀的世界,她所描写的爱、友谊、善良、成长,你就会发觉是非常立体的。起初威廉说他是研究英国文学的,研究简.奥斯汀的作品的时候一直打瞌睡,觉得写得很无聊,在读《爱玛》感觉里面的主角没有出息,整天坐在一起聊天,比如爱玛的爸爸最开心的时光在花园里面散步,大家生活中最精彩的事情居然是阅读来信,去附近小村买东西居然是女主角最重大的事情。但是当他摆脱僵化学院思考模式,他就读出了简.奥斯汀作品精髓,写这本书旨意就是简.奥斯汀的教育,他把简.奥斯汀这6本教育当做他生命的教育。当他人生迷失方向,他说这部小说像一面镜子,看到了自己的愚昧。他从26岁开始研究简.奥斯汀的小说,他说这24年来这6本小说每一次走到人生分杈路口,为他指明了方向,是他生命的教育,也是情感的升华。原来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简.奥斯汀的小说教会他善良、爱、友谊、成长。台湾年轻出版社直接把书名翻译成《当宅男遇见简.奥斯汀》,宅男宅女要走出自我封闭世界,要复杂人际关系接受磨炼挑战才能够迈向成熟。所有的男女主角都是在种种关系的互动里摩擦碰撞,最后才摩出生活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幸福。简.奥斯汀的6部小说简直是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教科书,可以补回我们今天教育的缺失。
2.历史的定位
有一位英国历史小说家、诗人司各特,他撰写过《劫后英雄转》。在那个时代,他出大量的历史小说,是著名作家。那么简.奥斯汀的小说出版的时候,有人问他对简.奥斯汀的作品有什么看法。他很平淡的说:“不错”。但是当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里发现对简.奥斯汀非常欣赏,他写到:“那位年轻的姑娘,对描写日常生活里的纠结、情感以及人物刻画很有天赋,是我见过最好的。经那些平凡的人与事,透过真实的描述与感情,转化成不凡的人物和情节的卓越手法,是我做不到的!”到今天,简.奥斯汀的名气是盖过他的。
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这半个世纪里面,不断有人把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很多人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简.奥斯汀的书是慢读的,读第一遍感觉很无聊,但是读第二遍才会被感动。第一位把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向相提并论的是枢机主教。有一位文学评论家刘易斯说:简.奥斯汀的文字流露出扣人心弦的戏剧张力,她直飞莎士比亚。1960年诗人迪尼胜(音译)直接说:简.奥斯汀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家,因为他们在向诗人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人性剧场。

二. 简.奥斯汀小说的特色:
在简.奥斯汀的时代正流行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感伤派的小说,其实每一个时代感伤派的小说和严肃的小说都是互相争持的。那个时候惊悚、传奇小说也非常流行,在简.奥斯汀小说出版的时间,给当时读者一个很清新的印象,把其他小说比下去,感觉其他小说是很苍白无力的,而简.奥斯汀的小说是有生命力的,她可以说当时写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为19世纪后期写实主义的高潮铺路。简.奥斯汀那个时代根本没有老师,但是她居然有这么对人性洞彻,抓住小说技巧,她20岁就完成了《傲慢与偏见》,在这22年间她的生活就是阅读写作。她的秘诀到底在哪里?
1.象牙小说
象牙小说是简.奥斯汀给自己的评语,她说:我写的小说就像是一丁点的象牙,只有两英尺宽,我却用最好的刷子去擦试。也就是说她不小看这么小的格局,她6部小说都是清一色写乡村家庭的故事,格局很小,简.奥斯汀却精雕细琢。简.奥斯汀说描写乡村家庭生活是我致力在做的工作,她写普通的家居生活,细腻的感情纠结,是像司各特这样大写大气魄的小说家自叹不如的。简.奥斯汀出生在那个年代,1775年,这世界发生什么大事?美国独立战争。简.奥斯汀14岁发生什么事情?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原本她小说既没有像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那种冰天雪地的大场面,也没有狄更斯《双城记》那种惊天动地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更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兄弟那种对罪恶鞭辟肉里的观察,但是她却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世界,我称她是“水晶球的世界”。

2.茶话小说
她6本小说都是写家庭故事,但是为什么到今天电视电影拍了不同版本,而且每一次观念也不同。因为你发觉每一部都有不同的着重点和风格。她的小说也叫“茶话小说”,她笔下的人物生活空间十分狭窄,她把观点缩小到她自己所织的小世界。她认识的人只有村民、牧师、海军军官,从来不在她不熟悉的世界越雷池一步,她曾经这样调侃自己:我们为什么生活呢?只不过为邻居做戏,回头再戏耍他们而已。
3.时尚小说
简.奥斯汀过世以后,他的侄儿说:她孤单的生活是完全与文学圈隔离的,她的作品是在家亲手调制的。她的小说也叫做“时尚小说”,就是以嘲讽喜剧手法对当代社会某一些阶层行为和道德观提出批判而写的小说。其实她批判地一些权贵,对小人物很尊重。简.奥斯汀的每一部小说背景人物都陷在作者所处熟知的时代和生活的范围,简.奥斯汀每一部小说都是关于18世纪英国乡村阶级的生活,而这些人关切的主题是如何维持自己社会地位。18、19世纪的英国没有几百家电台去选择,他们的娱乐就是阅读,所以简.奥斯汀的主角娱乐就是阅读,为什么可以读得津津有味,而且成为家庭的话题?他们阅读什么?他们发觉在一堆惊奇、历史小说之外,还有简.奥斯汀描写日常家居小说给他们选择。
4.纯小说
简.奥斯汀的小说也叫“纯小说”。有一位教授解释“纯小说”,纯小说就是不制造大场面或者创造很多角色,着重写作形式、探讨角色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完美的艺术形式。当时没有评论家,也没有好小说的样板,但是简.奥斯汀能够琢磨出小说的完美艺术形式,这是令人惊讶的。纯小说不会因为注重技巧而牺牲内容或人物的品质。最不容易是简.奥斯汀不受当时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的影响,在她纯小说的世界里,有一套人生的准绳和价值观,自我发现很重要,善良很重要,很多人嘲笑简.奥斯汀是一个道德家,但是她不说教,因为你不知不觉读她小说,感受到她小说里是有隐藏的“珍珠”追寻。

三.如何阅读简.奥斯汀
我们应当如何阅读简.奥斯汀?关键词是什么?我们尝试从简.奥斯汀的眼睛走入她的世界。有一个神学家这么说:所有故事都来自一个故事,人类曾经住在乐园,我们被逐出乐园,我们努力想重回乐园。很多评论家越来越正规,写严肃小说真正主题不是在实事,是有文学素质在里面。真正有价值小说,很多评论家说,在对真正家园的追求,而简.奥斯汀的小说表达了她想回到她心目中对理想家园的渴望:相爱的人、舒适宽敞的空间、和谐的小社区。这么单纯的愿景追求过程相当艰辛,她的小说就是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渴望,而简.奥斯汀的小说把这个渴望提升出来,这就是简.奥斯汀伟大的地方。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小说一开始就是班纳特夫妻话家常的场面,而这个场景就是失乐园的场景,也就是《创世纪》第三章的场景。夫妻之间关系已经变质,夫妻有对话但没有交集,一个是极度焦虑神经脆弱的主妇,一个是冷眼旁观不断挖苦妻子的丈夫,一个是整天担心五个女儿嫁不出去,一个是数落自己女儿又傻又蠢,透过夫妻的对话我们就知道班纳特一家的状况,小说女主角伊丽莎白出生在这个家中,开朗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真正家园的渴求,和不能达到目的的无奈。伊丽莎白有一次和舅父舅妈路过男主角达西优美的庄园时,趁男主人不在,得到管家同意,就打开美丽庄园很多房间,她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为什么?因为不久之前伊丽莎白才拒绝了男主角的求爱,对男主角的误解很深。她看到对方眼中的刺,却没有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很清楚男女主角处在什么状况,但男女主角在处境中是不知道的,无论如何,伊丽莎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所爱所尊重的人一起建立家园,这才是她心中的家园,当她知道闺蜜居然要嫁给柯林斯时很震惊,她不能苟同这样妥协的人生观。所以当柯林斯和夏洛特结婚以后,以耀武扬威的姿态来拜访班纳特的家,本来班纳特太太想让女儿伊丽莎白嫁给柯林斯,但是伊丽莎白不敢随意让没有爱和感情的婚姻套牢。每个人对价值观不同,就形成了矛盾和撞击,走了很多冤枉路最后才抵达目的地。过程是重要的,因为小说必须有血有肉的呈现出来,用细节来感动你。上帝何尝不是以过程、肉身的呈现来跟我们对话,来感动我们吗?所以我们的上帝其实是一个小说家。
很多男性读者说简.奥斯汀小说中最吸引人的女主角就是《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她拥有着机智、聪明、活泼、开朗、坚强、勇敢。所以威廉说:我怎么抗拒得了伊丽莎白,她是我热恋的对象。简.奥斯汀创造伊丽莎白这个角色,在当时社会女性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简.奥斯汀的6部小说我们说它是成长故事也不为过,因为主角是因为经过很多困难最后才获取了生活的智慧。当你初看《傲慢与偏见》的书名,心想就知道情节,不料正中了书名所宣称的《傲慢与偏见》,第一印象并可靠,可能是自己主观的投射。伊丽莎白自以为很聪明,第一眼就可以看透男人,她错以为亲切友善的年轻小伙子就是好人,像维克姆,但最后拐走自己的妹妹莉迪亚私奔。错以为冷淡自负就是坏蛋,比如达西,但是他才是正人君子,他暗中处理妥当了维克姆和莉迪亚的私奔事件,挽回了班纳特一家的声誉。当伊丽莎白了解到需要到来龙去脉时,她发觉自己错得多么离谱,她严厉自责自己:盲目、片面、偏见、荒谬、卑鄙。我竟然为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得意洋洋,所以读者起初认同伊丽莎白,最后不得不一起同伊丽莎白忏悔,这就是阅读带来的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如果傲慢是重重的篱笆,你需要绕过这些障碍。如果偏见是难解的结,你需要慢慢解开。如果你想写小说,一定要读简.奥斯汀的小说。
简.奥斯汀的叙事与对白都是非常精简而不可挑剔的,《傲慢与偏见》故事一开始的场景,班纳特一家正在谈论一则大新闻,一个每年有四五千镑阔少爷,租了一个庄园,社区的人自然把他当做自己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有五个女儿的班纳特太太,每天一早醒来,就是希望把所有女儿都嫁到。所以小说一开头的主题是什么?富有的单身汉。而所有女儿个个虎视眈眈,在舞会里各自使出看家本领,既是狩猎人也是猎物。所以小说一开始就写到:富有单身汉总要娶妻,这是天经地义的。每逢这种单身汉搬到一个地方,左邻右舍尽管对他性格、见解一无所知,却视为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整个角色的色彩基调一段开场白有设定了,我们也知道整个小说大有嘲讽的喜剧,所以简.奥斯汀的小说两百年来屹立不倒、突围而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实你写自己的见证是一个考验,所以不要轻看“耗”,我们也期待华人基督教能够产生超时代的文学作品,这也不正是天父所期待的吗?

(弟兄、姊妹阅读《傲慢与偏见》第一章对白)
总结:
班纳特夫妻相处模式我们一览无遗,班纳特太太一味的焦虑,而班纳特先生一味的挖苦,班纳特的太太的肤浅浮躁,班纳特先生的诙谐容忍都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偏袒漂亮的大女儿简,一个偏爱伶俐的伊丽莎白。小说推展情节、展示人物个性,暗示微妙的完成,第一章不过是一扇门,已经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还敢轻视琐碎的对话吗?第三卷第十四章凯瑟琳夫人和伊丽莎白的对话就像打网球,对话非常精彩。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往往考验作家的技巧,对一个作家,聆听很重要。对话考验我们对心理层次的拿捏,凯瑟琳夫人的气焰和门户之见,以及伊丽莎白机制勇敢的个性,通过她们之间对话就展示出来。如果我们读完简.奥斯汀6本书,我们也是手痒痒想写出,原来通过生活可以探索到这么多的宝藏,这是平凡中的智慧。读她的小说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教会从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发觉生活的高度和深度。
(祷告结束)

讲座提问时间:(以下问题由莫非老师作答)
问:在文学来讲,在看一些作品是有标准还是全面看待?
(莫非老师)答:无论是莎士比亚或者是简.奥斯汀,莎士比亚写的是伟大题材,简.奥斯汀是生活题材,但是都无损于他们对人性的透视,对生活智慧的发觉,而且最重要的是时间是很大的考验,时间会像浪淘沙,或许当时很流行的作品最后却消失无影了,留下来的就是金沙过滤之后的金子。每个小说家都有他的长处,神创造每个人不可能擅长写各种各样的作品。

问:听到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让我们每个人想买简.奥斯汀的小说品读,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读了《傲慢与偏见》,但老师讲得都是西方的文学,中国文学有没有类似的书?如果有,有哪些?
答:教会对文学的忽视是我们失败的地方,读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讲经过大时代的苦难战争,但是文学历史是要在和平年代的情况下;我们基督教的教育我们没有留意的地方,通过读书可以留意。如果我们有叫得出名字的华人文学作品当然好,如果看不到这种作品,表示基督教文化还没有在我们生长土壤的地方生根。当然,华人文学作品也有著名作家,但是和世界级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距离,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地方。

问:华人有几个基督徒作家,他们作品如果我们今天要选,50个会有几个?
答:我目前只知道台湾作家张晓风,她是一个散文作家,但是她被选进去的是戏剧。我 从她的作品深深有个体会,她看了多少基督教,所谓的人物有限,所谓的成长也有限,我们每年那么多的文化氛围提供她养分。有部书叫《悲惨世界》,如果由基督徒来,名字会叫《饶恕》。因为他写的是他看到的时代,有真实的人物给他做见证。而我们要深入我们的文化,作出好的作品。

问:您怎样看写作灵感?
答:灵感需要挖掘,我的灵感是通过大量阅读来的,我们平时在生活经历,可是我们的经历和我们从前所受的教育,很多都来不及,所以很多时间要通过阅读。 我阅读和写作的比例是8:2。

问: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从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长大,接触的是《三字经》、《弟子规》,到三十多岁才信主,那么小孩也是生活在这种生活环境,因为有很多背景参杂在里面,如果大人在讨论文学,小孩还是受大环境影响,那么二十年之后,又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是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我希望弟兄姊妹为儿童着想,做这件事(培养孩子阅读)。
答:其实培养小孩从小喜欢阅读,最容易让他们享受的时刻就是他们睡着之前在他们床前讲故事。不但阅读可以听进去,你对孩子的关爱他也能感受。从小要教孩子对书的态度,目前儿童文学非常不被重视,这是需要开发的。基督教里更是这样,我们有儿童主内学,可是还是缺少文学,孩子们不应该跟我们读成人作品,他们的吸收有限,写看儿童的作品更要有文学的技巧,因为儿童比我们更靠近故事。

问:非基督徒写的基督教的黑暗,是否可以供来学习?
答:可以供来学习。但是要分技巧、分内容,内容方面我不会想要从非基督徒的文字里面来学习什么是神,关于信仰的部分并不是学习的源头。技巧方面,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不会让你对其中的人物好恶分明,而是有怜悯心。

问:因为知道您对爱情和婚姻很有研究的,所以我站在单身的角度问您,您认为简.奥斯汀的作品哪些是我们可以来学习的?
答:《傲慢与偏见》放在谈情里面也有存在,比如有的弟兄希望找到漂亮的姊妹,在属世里,是比工作、比薪水,在教会是比服侍,我们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问:请问有没有基督教文学存在的必要,还是基督教文学就是文学的一部分。
答:打个比喻,女人也是人,为什么还要突出“女人”这个词,有时我们会看到突出女性主宰大会,其实到真正平等的时候并不需要突出女人这个词,可以直接叫做“领导大会”,当在还没有平等的时候,还没有成为主流声音的时候,所以有时候需要突出一点。退一步来讲,我们不需要突显基督教文学,真正的文学不需要强调意识形态,为什么我今天在这里讲基督教文学,我们要给它个名字,给拟个范围,我们大家努力。可是我们绝对没有办法用一个意识形态主导来从事文学,所以我鼓励大家先把信仰活透,知道信仰落实到生活各面是怎么回事,当下笔写的时候概念先行,通过人物来主导工作,自然就把你观察到的写进去了。信仰在文章里面像金子成分一样,信仰在文章里面有90%的泥,这是遮掩不住的,不管写什么,读者都可以看到里面有信仰。可是信仰在你身体只有10%,拼命写读者也只会看到10%,所以先把信仰活透,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已经定局了你写什么样的作品,回去先不要着急把书、修辞全搬出来,先祷告怎样活好你的信仰,然后再让它在你的文笔里自然流出来。

问:刚才老师讲到要多阅读,在阅读时需要注意什么,能够更有益于吸收。
答:第一,要有兴趣,先找你喜欢也对你有启发的书。文学的书,先把故事读下来,然后再回去分析它的主题是什么,它所用的修辞是什么。要经历作者要对你说什么。书中喜欢的句子可以写下来,它可以触发你去创造自己的句子。第二,我大量写灵修日记,我读的东西会在日记里去反思,写完的东西才是我自己的东西。把读到的东西真正用到自己的文字里,那就真正的消化了。

后记:
2013华人基督文艺创作营,是以点燃写作火种为主的灵修营。这次文学营以莫非l五讲《基督教文学》为主的探讨,旨在除草、松土、播种,其他七讲也都围绕这主题,讲员都是在护惜文字这座没有樊篱的花园。

(本文根据黎海华姐妹在《2013年华人基督教文学艺术创作营:点燃写作的火种——简奥斯丁阅读》之讲座整理而成。讲员黎海华:资深编辑,曾主编《文艺杂志》季刊,主持香港电台《文学花园节目》。著有散文集《花问》。)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最近访问的版块

Processed in 0.014460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