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国界110319——章鱼整理
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天灾人祸变得更加的频繁。单以我们中国来讲,四川的地震、甘肃的地震、青海的地震到最近3月10号又有云南盈江的地震,都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什么有苦难?如果真的有神为什么又会允许这些苦难降临呢?虽然我们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们知道当这些巨大苦难发生的时候,常常促使我们人类可以反思生命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灾难题材的电影仍然有很大市场的原因。例如近期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对人性,对爱,对生命意义,对苦难的思考。在接下来一连四天的节目中李老师将和我们一起就唐山大地震这一部电影一起探讨。
《唐山大地震》是让很多人流泪的一部电影。看完唐山大地震以后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帖子。赞扬的帖子我们暂且先不谈,先谈一下批评的贴。其中有一类批评的帖子说的是影片有些失真,我想也许《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导演起初并非想做一个记录片,所以它肯定会失真。其实《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是由一部小说改编而来,它本质上是个小说。正如我们看历史《三国志》这是一部历史,但如果你看《三国演义》这是一部章回小说。小说自然会加添了很多情节,某些部分会失真,但是我们凭良心说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不多但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这是因为小说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到更多的层面特别是人性的层面。
它是把很多的故事,很多人的故事集中在一两个人物的身上去发生。这叫作一粒沙看一个世界。其实它有很深的含义。这部影片真正的原著叫《AfterShock》翻作中文本来应该叫做“余震”或是“震后”。其实影片本身想描述的不是那场大地震,而是想要描述那场大地震后的三十年人性的演变或者说是社会的演变。
唐山大地震正好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年,那个年代可是说是一个风雨飘摇动荡的时代,可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这部电影里所展现的人物的精神状态似乎是太好了一点。根据这一点,我想第一是导演并不是想带我们回顾一个苦难动荡飘摇的年代,他是更希望带领观众去看向未来。第二,现在看电影的大多是年轻的一代,这一代人无论你怎样去描述当时的刻苦铭心的情景,他们还是体会不到,所以在这里导演用了一个唯美派的电影手法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从一个评论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代表之作。我想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下,第一个层面是我认为影片的节奏感掌握的很好。一部影片的好坏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他的节奏感。特别是灾难片或战争片这种大场面电影的节奏感尤其不好掌握,因为大场面的影片如果你处理的不够细腻就会交代不清楚,使得观众看不懂你想表达的意思,如果在大场面里你交代过多的细节那又会使得影片非常沉闷。其实这部电影很长,但是让我们看起来不会想打瞌睡。
如果我们在从电影专业的角度来说,一部电影想要把节奏掌握的这么好,导演的运镜手法很重要,因为有时一个镜头就可以带出一个意义,所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陈述。比如说姐弟重逢那一幕其实他没有演,直接就跳到了他们搭巴士要回老家的路上,所以他把姐弟重逢的那一幕给跳了过去但是谁都知道这个过程。
这个镜头跳过去是是为了他们和母亲的那个重逢做铺垫。如果前面已经有了姐弟的重逢,到后面的这个母女重逢就没有那么大的张力,而且会变得沉闷,因为会有两段戏一直在流眼泪在叙旧的那种过程。这也是过去我们国内很多华人导演的一种通病,就是对很多的剧情前后过度的重复。就是要取舍而且要选重点,但是有的时候很难。做企业也一样,有时你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赚钱,但假设你每一样东西都去做,这个公司有可能会倒闭。所以虽然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赚钱,但是我要选择哪一样作为我核心主力的产品,作为我主要的利润来源,你还是需要经过选择的。
个人事业发展也是一样,假设我们从还不错的大学毕业可能会有很多企业请我们去上班,这时你自己怎么样选择就非常的重要。我记得06年我在一个地方培训,一位经理人来这里上课问我一个问题。因为他当时是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在宁波和福州分别有一家公司请他过去做销售部门的副总经理,他就很难取舍,因为他家离宁波比较近但是福州的那家公司提供的条件更好。于是我教他应该怎么样取舍,福州那是一家运动器材公司,宁波这边是一个燃气灶的公司,06年国家正在宏观微调,我说运动器材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可能未来一年市场不会太好,你还是去燃气灶这家公司可能会比较好一点。后来他写信来感谢我,因为我的分析很正确,所以说人生是常常要做选择的。
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现在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建议年轻人一定要读历史,因为不读历史你不反思回想过去你就找不到未来。其实历史是人的根,通过历史可以看到人的很多的演变。圣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日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日光底下天天都会发生新鲜事,为什么圣经里说它没有新鲜事呢?其实他有轨迹可循的。所以你要反思历史。如果你今天要从学校毕业或是你正在念大学,但是你对未来感到茫然,你不知道怎么找工作,这时你就需要去反思你过去成长的过程以及人类的整个历史,在这两个的交集合里面你比较容易找到你的未来,你比较能够有根。
人生我们的命运往往就是由一连串的选择所影响所决定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女主角,首先她母亲就是面临着一个两难的艰难的选择,可以说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她以后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心理的废墟,苦了一辈子。她的女儿也做出了一个不和母亲相认的选择,这个选择其实也让自己苦了一辈子。
这是冯小刚先生在《唐山大地震》里让我感到最惊艳的一段,他对人性的细腻的处理。我觉得在华人导演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我们不太知道如何来很细腻的处理人性,当我们在处理人性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人性美化,但是人性常常是很龌龊很卑微很自私的。而冯小刚先生在这部戏里,大胆的处理了人性而且处理的非常的细腻,剧中这位母亲虽然自己也是女性,但是表现出来的也是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敢于处理人性,敢面对人性的丑陋面,我认为这样的电影就会进入到国际级的境界。
人性不单单是丑陋的,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丑陋的一面也是因为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比如说母亲在男孩女孩的选择之上,其实她是一个传统的观念影响下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当她做出这个选择之后,她发现其实这个选择本身就是残酷而且是错误的,因为她在当中把人的价值做了区分。
人性的价值就是在最黑暗最丑陋的时候,又看到最光辉的一面,所以当母亲选择把弟弟救出来之后,她第一个选择过去抱姐姐不是抱弟弟,然后是抱着姐姐的尸体痛哭。我觉得冯小刚导演在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小说的意境,我相信是她抱着她的女儿的尸体痛哭,导致她女儿最后奇迹般得复活。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运镜手法,但是他不是想宣扬一个神迹之类的东西,他只是想告诉我们人性的光辉,在最黑暗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光明。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告诉我们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光明的时代。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而且是真实的去呈现了复杂的人性。所以你看到了里面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就是她在失去了女儿以后全心全意的抚养她的儿子,可是他的婆婆姑姑要来抢占孩子,最后因为姑姑动了慈心把孩子留给了她。但30年后,她去抢她媳妇的孩子,她的儿子和媳妇带着孙子回来,可是她不准他们带着孩子回娘家过年,就把孩子抢下。但是她没有想到30年前,她婆婆要来抢她的孩子的时候她的那种痛苦。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一个反讽。所以说中国人很少去反思这些人性中不好的层面,可是冯小刚先生是有意无意的,不着痕迹的就把这种婆媳的问题很简单的表达出来了。
我想,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我们为什么会努力的去工作,我们为什么会希望改善生活,也是这个自私的动力。但是如果这个自私被强调的过头了就变成了自私自利,这是很不好的,所以它必须被节制被平衡。所以在大我小我中间,我们如何取得那个平衡,我想《唐山大地震》的导演或是原作者也试图在这“大我”“小我”中间找到一种平衡。
现在人类正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叫做地球的暖化,假设我能为地球的未来尽一份心力,但是我觉得我一个人在做没有用我就不想做了,所以“大我”跟“小我”其实很难平衡。“大我”讲到最大就是天地人类的未来,为这一切其实我们现在应该学习节制,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一切去节制呢?我想很少,这的确是个人性的挑战。
在西方的企业培训常常讲一句话“态度可以看到你的未来”,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大气大度的人我们就可以看到你的未来如何。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是外在的机遇决定我们的命运,其实不然,就算在那么苦的时候也有人的态度是正确的。
我们讲人的命运由一连串的选择所造成的,其实这些选择往往是我们的态度,所谓的态度其实是由我们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的。关于这一点的话题我们希望在下一期的节目中跟观众朋友们继续来探讨。
原文出自《生活无国界》节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feiyuewuguoj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