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在呼啸战车上”的企业家
记者: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家生存现状是什么样的?企业家又是如何能把自己的信仰运用到企业经营中?
赵晓:企业家是很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企业家们要有对商机的敏感,要有冒险精神,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对创业或事业的激情,同时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抗拒巨大的诱惑。所以,企业家不是人人能做的。常人羡慕他们的财富,却很少有人理解他们的巨大挑战。其实,企业家真的就是“被绑在呼啸战车上”的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为了成就企业,企业家甚至必须和他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相反,一个普通人却自由得多。
中国企业家自杀和被追杀的名单可以排成一长串,就是因为企业家面临的压力太太,靠自己无法应对所然。当企业家们面对挑战时,如果没有内在的信仰力量,他们往往就会去寻求高人指点,或者靠自身修炼度过难关,但往往很难很难。
所以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对于企业家以及整个社会是何等的重要。信心真的是比黄金更宝贵。而人的最大的信心一定是来自仰望星空后对真理的认识,对生命之道的认识。
如果每年会有人在基督里,旧事已过,一切都是新的了。允诺信他的,就我做过《圣经》管理的培训,根据圣经的原则挑战基督徒企业家们,希望他们将信仰在生活系统和生产系统上都活出来。比如,基督信仰不允许人做假见证,我就挑战他们不做假帐,不偷税漏税,挑战他们不搞商业贿赂。在中国企业家有许多包二奶或生活放纵,但圣经禁戒奸淫,并且说婚姻外的性关系都属淫乱,我就挑战他们不要发生婚外性关系。中国企业普遍以压榨员工为赢利途径,很多企业不把员工当人看,但圣经强调爱人如已,我就挑战企业家们要善待员工。中国企业家以为财富是自己赚来的,因此捐赠的文化不发达,而圣经认为财富以及宇宙万物都源于上帝,就连企业家的生命和才干也都是上帝赐予的,我们就挑战企业家做好上帝的管家,按上帝喜悦的方式支配财富,多多捐赠,在死前不留大量财富在手中。
中国人讲领导,往往是高高在上或者善于搞权谋算计别人的那一种,但圣经中耶稣为门徒洗脚,并要他们如此服侍其他人,我们就挑战企业家们要做仆人式领袖,成为他人的祝福。此外,中国人很看重做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成者王侯败者贼,所以成功是第一要务,为此可不择手段,但我们挑战企业家,上帝不是看你做多大企业以及做多大事而是看你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做事,有多少圣洁、公义、美善在里面。所有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但许多的基督徒企业家却开始能够做到,愿意和上帝签约,来接受这些挑战。5·12地震后一个月,包括著名基督徒企业家谭木匠在内的部分基督徒企业家齐聚成都,发表“6·12成都宣言”,就承诺不做假帐,不偷税漏税,不发生婚姻外关系,不仅为社会创造财富还要为家庭、社区和社会创造和谐。
在中国,我们每年会召开两次中国基督徒企业家会议,探讨如何将信仰运用到家庭生活、企业经营以及社会公益中,现在参会的基督徒企业家越来越多,我个人非常期待这些企业家能够对中国工商文明作出贡献,起到圣经所说的光和盐的作用。
当今活跃于中国大陆的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知名企业家:
华为总裁任正非
神力集团董事长、温州商会会长郑胜涛
远大空调创始董事长、远铃公司董事长张剑
谭木匠公司董事长谭传华
中芯国际的首席执行官张汝京,被称为中国企业家中的“福音战士”
前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及百事可乐中国区总裁时大鲲(Daniel Shi)
香港上市公司亚钢集团副董事长兼CEO符气清(Desmond Fu)
江森自控(Johnson Controls)中国区总裁杨薏?(Steven Yeo)
庄胜集团总裁战略顾问、美国普度大学博士李仲同
部分基督徒企业家团契:
北京国际基督徒团契(BICF)
温州企业家团契
北京企业家团契
深圳基督徒企业家团契
基督徒企业家联谊会
国际基督徒工商人员协会(CBMC)——此社团诞生于1930年美国经济狂飚时代,今已经扩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
国际全备福音商人团契——此组织1952年由美国商人Demos Shakarian创立,目前已经分布到全球100多个国家,仅巴西有3万多人入会;香港分会目前有超过400多会员,富豪郭炳江、财政局长马时亨也来参加活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内地大城市以及景德镇、晋江等一些小城市也已开始有数十人甚至超过百人规模的基督徒企业家们的经常性聚会。
赵晓 -- 简介
赵晓:男,1967年3月12日出生,江西奉新县罗市镇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1985-1989山东大学经济学学士;1992-1995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1996-1999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经贸委研究中心、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北京大学-世界银行研究员、地产商。
目前社会兼职及学术兼职有: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体改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经济学奖专家委员、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产业与市场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央视“中国财经报道”财经观察员以及“经济半小时”年度人物评选顾问、评委。。
在《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曾专著出版或参与出版《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挑战》、《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穷人买房就是爱国》、《谁是柠檬?》(经济学随笔集)、《超越增长》等。译著有:《空雨衣》、《企业成长理论》两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参与的通货紧缩研究曾对1998年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其撰写的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故事》曾获总理亲批转国务院经济学家会议参阅;其撰写的另外一篇文章《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界从伦理角度比较不同的市场经济并反思中国经济转型缺陷的最早的文章;其在中国财政危机、民营企业家原罪、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观点也颇受注目。
教育背景
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通货紧缩与反通货紧缩研究”项目;主持商务部“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扩大内需战略”等研究项目;主持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建设银行“人民币汇率波动与风险防范”课题;参与主持中国移动集团“核心竞争力”课题。
获奖情况 2004年,被评为“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2006年,被评为“中国地产界思想贡献人物”;2007年,被评为“中国金融杰出贡献专家”。
代表性著作 “寻求多重经济目标下有效政策组合”,《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货币政策乎?财政政策乎?”,《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
“正视通缩危险,调整微观机制”,《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债转股:基于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政策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财经界》2002年第5期;
“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宁波经济》2003年第2期;
“以伦理看待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
经济伦理与管理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