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卫金贵】
昨晚平安夜,笔者和三位朋友去丰台基督堂“参观学习”。我们都不是基督徒,而且至少是现在没有入教打算,“忙得顾不上”,是我们几个俗人共同的理由。不过,在那里还是看到了别处难以见到的感动。
人很多。
丰台堂在北京不算大的,据我朋友讲,她在北京去过的几个教堂,丰台堂人最少,别处人山人海。我是第一次去参观,没有比较,赶最后一场,但教堂的人也非常多,一千多个座位都满了,外面不知还有多少。
秩序良好。
会场秩序差已经成了大大小小的单位都头疼的问题,大到全国两会上的打瞌睡,小到普通会议上的看报纸和接听手机,屡禁不止。一个领导要是看不惯这些,简直就没法在那个位置上呆。只有在教堂,听的是耶稣生马槽里那样耳熟能详的故事,唱诗班嘴里流淌的音乐和词语,也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秩序却那么井然。
设施远不能满足群众要求。
每年有许多人得不到在教堂里过平安夜和圣诞节的机会。昨下午本来就不暖和,接近8点突然起风,在外排队一小时多的我们感到寒风刺骨,几个朋友跟考拉一样抱成一串取暖,脚冻得生疼。小朋友和老人更是难以坚持。我前面是一位高个子的年轻男性残疾人,说话也不清楚。维持秩序的警察问他些关于基督教的事情,他蹲在寒冷的水泥地上解答,颇让我难过和感动。
中国式教区正在兴起。
中国人夹队和奔跑抢座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我起哄几个往我前面加塞的老太太说:“去教堂时起码应该虔诚些吧?怎么还夹队?”实际我这是玩闹的话。人们为什么要挤?是因为供给不足,就像饥饿才出现抢夺食物的情况一样,要是谁都能进去,都有座位,还会挤吗?这甚至可以理解为人家比我虔诚,我就是想看一看而已。加塞、抢座、踩踏之类,西方的教堂根本就不存在,随进随出。虽然现在那么多的孤老残疾暴露在寒风中,但中国的环境下教堂数量能达到满足他们需要的水平,困难很显然。于是出现了“家庭教堂”这种中国特色,即几个家庭或一个社区到固定的地方从事祈祷活动,不知是否算得上西方教区的雏形?或许这种形式早已有之,只不过自己孤陋寡闻而已。
据2007年的统计,1949年,中国基督教新教信徒总数不到百万,如今却已经达到一亿。加上天主教徒,在中国大陆,基督教信徒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共产党员的人数,使得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世界第三基督教大国。更有甚者,中国基督徒人口还以每天1万新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亿以上,成为第二基督教大国,而在世纪末之前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基督教世界的领袖。昨晚当堂就有那么多人登记入教,让我感受到了上述报告中的趋势并非仅仅是展望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