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电影《密阳》:不要让宽恕成为骄傲

电影《密阳》:不要让宽恕成为骄傲

曾听一位县长说:我挺知足的,毕竟,全县几十万人只有我一个人坐到了今天这个位置。

还看见诗人对着媒体说:诗歌除了高贵,什么也不承担。隐约中,似乎还见到他把头扬了一扬。

也曾听到信佛的朋友劝我说,赶紧修行吧,不修行,你过的就是行尸走肉的生活。

怎么在他们的话语中,我总是感受到骄傲的气息呢,难怪C.S路易斯要在《返朴归真》中用重语写道:骄傲的罪比其他的罪都要大,别的罪来自肉体,唯独骄傲直接来自撒旦。                                 

韩国的前任文化部长李昌东,缷职后不为政府唱赞歌,而是拍了一部电影《密阳》。透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基督教文化对韩国民众的巨大冲击。

故事前半部波澜不惊,一个叫申爱的女子,带着儿子来到小城密阳,亡夫生前居住的地方生活,结果她的独子被绑架又被杀害。她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投入了基督的怀抱,在感受到了上帝的爱之后,她开始信心满满的给教友们作信主的见证。影片拍到这里,很象是基督教的传教宣传片。

申爱把自己和上帝的关系,看作是“恋爱”,她沉浸在幸福和爱之中,还想把这种幸福和爱传递给每个人,包括曾仇恨的杀害自己儿子的人——毕竟,“爱自己的仇人”也出自耶稣的教导。于是,她带了一束鲜花,去监狱里探望绑架和杀害她儿子的人。

影片至此陡然一转,申爱在探监时惊奇的发现,杀人犯也已经皈依了基督教,和申爱一样,相信因为自己的忏悔,上帝已赦免了自己的罪,和申爱一样,现在的内心平和又幸福,和申爱一样,觉得自己已获得了新了生命。

正是这种和申爱一样的感觉,让申爱无法接受。申爱的花没有献出去,出来后反倒一跤跌倒晕了过去。她无法理解,虽说“日光照歹人,也照好人”,可上帝之爱总不能博大到连坏人的罪也赦免,还可以让他上天堂,如果如此没有原则,那她信基督教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此,她走上了仇视基督教的道路,向基督教聚会场所播流行歌碟,扔石头,勾引家庭教会的长老证明他的虚伪…….直至这仇恨使自己精神崩溃。

有时遇到一些信了教的人,他们会乐于向我讲述信主之后如何获得了新生,现在心里充满了平安和喜悦,爱已经代替了恨。说老实话,我的心里总不免犯嘀咕,人的灵魂获得新生,真的就象电脑系统重装那么容易吗?C.S.路易斯不是说基督徒的人生其实是挣扎的人生吗?申爱的故事,其实就是导演向所有自认为获得了新天新地的基督徒们尖锐的提问。

宽恕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如同德里达所说:宽恕不可宽恕者,才是宽恕存在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象甘地那样,临死前对凶手说:我原谅你,我祝福你,我爱你。需要何等强大的力量啊。也许,申爱的错误,就在于并不具备宽恕的力量时,就尝试着去宽恕,结果,宽恕的泡沫破灭后,显露出的反倒是更强烈的仇恨。

进一步分析,申爱无法真正宽恕那个杀人犯,根本原因在杀人犯也信了基督教,而这打破了她的道德优越感。就在申爱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差不多失去了通常女人可以骄傲的一切时,她找到了上帝,而信教,给她带来的其实是隐约的道德上的优越感,那就是“信的人会上天堂,不信的人则不会上天堂”。她属于可以上天堂的了,没有老公和小孩的她,从此依然是富有的,可以去怜悯那些上不了天堂的人了。

这样一种在家庭教会氛围中培植起的优越感,正是促使她前去探监的深层动因。但在杀人犯的基督教信仰面前,验出了在申爱的宽恕中,基本元素其实还是——“骄傲”,尽管它隐藏的如此之深。

真正的宽恕很难,不被骄傲掳获更难,于是不免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信了基督教,可要尽量低调,象《密阳》里那个申爱的追求者就好了,当申爱的弟弟问他为什么总去教会,他带着一贯乐呵呵的态度说:习惯了,不去的话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去了后心里舒服一点。

转自http://www.artblog.cn/U/tanbingdu/archives/2009/48936.html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TOP

Processed in 0.014247 second(s),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