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丁.路德的思想中谈谈道、圣礼与崇拜这三者的关系。路德认为:“至高者为了关心我们这个罪人,这个遭忿怒和该受永死之子,竟赐下他的独生爱子,让他遭受最羞辱的死,被挂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这个被咒诅的人承担了咒诅,使我们成为义,蒙受福气,成为神的儿子和后嗣。”这种恩典,唯有凭神所赐的信心才能获得,信心是神所赐的,并不是光凭意志就能生发的。而神在他的道中与我们相遇,我们则在信中领受他的道。
一、神的道
通过神的道,我们有了信心,来到他的面前。但是道并不等于圣经,也不等于圣礼。道不是成文的圣经,因为“福音确实不是仅仅在用字句所撰写的书本内,而是口头所传讲的活泼的道,轰传全球而且是公开宣扬的声音。”这道必须被人听见,这道必须加以揣摩。“并不是借着思想、智慧和意志便能使信基督的心在我们里面油然而生,信基督的心用是借着圣灵隐秘的和不可思议的运作而来的,这圣灵是人在听道时单因信基督而得的,而不是因我们任何其他行为而赐给我们的。”所要求于人的,也不只是简单的阅读而已。
路德说:“因为他(神)虽然无所不在,且住在一切受造物之中,故我可以在石头、水火或绳索中找寻他,他必在那里。但他并不要我在道以外寻见他,故我无需跳进火中、水中或用绳索把自己吊起来去寻找他。他虽然无所不在,但他并不要你到处寻找他,而只需在道所在的地方寻找他。在那里,就是道所在之处,你若寻找他,你就必寻见。这此夫并不知、也不看是谁说基督没有可能临在于饼、酒之中,在监牢中和殉道士的死中基督当然与我同在,否则我还该在何处呢?诚然在那里与道同在,然而与圣餐中的同在并不是同一意义,因为他把自己身体与道连属,而且在饼、酒中是有形体地被人接受了。”
路德的信仰原则如下:宗教是最重要的,基督教是唯一需要凭信心去理解的宗教,而信心则是借着圣经、道的宣讲以及圣礼等渠道支取得来的。路德说:“因为正是由于整个福音是一种外在的宣讲的道,无法与信心分离,所以人们也无法把信心与圣礼的外在行动相分离。”同样的,神也借着一些外在的仪式,就是神定规为启示工具之圣礼,将信心赐给凡遵行真道的人。
二、圣礼
路德说:“因为如果所赐的圣礼没有明确的与要求信仰的神的应许在一起,那就不是圣礼,因为我们脱离了应许之道和领受的信仰就不可能进入任何一种与神的关系中。”路德把圣礼的数目由七个减少到两个(洗礼和圣餐),使罗马的教会震惊不已。对路德而言,一个礼仪若要成为真正的圣礼,以及具有坚固的信心的作用,这个象征性的行为,必须是神所制定且带有神的应许。只有洗礼和圣餐符合这个标准。而且与天主教的看法相反,路德认为,为了使圣礼具有加强信心的效用,接受者必须要有信心。圣礼并不是因功生效,圣礼发生功效的条件,是接受者的信心。
对于洗礼,路德说:“我们受神之道的洗。在洗礼中,神之道居至高的统治地位。”“产生这些效用的并不是水,而是与水结合之神之言……”“我得到应许:我将在的灵与肉两者中都得救、得永生。这就是为什么在受洗时这两件事都要做的原因:水倾倒在身体上,尽管身体只领受到水,但与此同时,所讲述的应许之道,使人的灵魂可以领受它。鉴于水和神之道共同构成洗礼,故身体与灵都应该得救和永生:灵因它想念神之道而得救;身体因它与灵合一,并唯有它才能领受洗礼而得救。”
对于圣餐,路德常常引用奥古斯丁的话说:“当神之道加进饼与酒中时,它就成了圣礼。”对圣餐来说:“吃喝本身并没有产生效用,而是‘为你们’,‘为罪得赦免’这两句话(神的道)产生了效用。”基督把他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吃,“以便因这种保证,他确保和应许我们:我们的身体也将永生,因为它在尘世间分享一种永恒的、有生命的食物。”
从路德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圣礼与神的道是无法分离的。他认为:圣礼是为神之道所提供的应许的标志,这点确立了圣礼与我们信仰间有着难以分解的关系。而有信仰就一定有宗教行为,崇拜就是宗教行为最高的境界。
三、崇拜
因宗教改革而发生的骚动与暴乱是不少,其中因崇拜就曾经发生了很大的骚动。为了改革崇拜仪式,曾有一些市民与学生,衣内藏着刀子,强入教区的教堂从讲堂上攫去弥撒仪式书,并把那些祭司驱逐出去。向那些对马利亚像念誦私人祷文的人掷石。有的人推翻祭坛,捣碎圣徒肖像和图像。
面对这些骚动,路德则在讲台上传讲忍耐、爱心和对软弱人的体恤。他提醒听众,无人能为别人舍命,无人能替人相信,无人能为别人答复。所以人人在自己心意中都应当充份信服。无人能被威逼而相信。那些毁坏祭坛,捣碎塑像,拉祭司头发之人的暴行在路德看来比教皇所曾加于他的任何打击都大。他说:“给我时间,我费了三年工夫研究、反省和讨论,达到今天所处的光景。身为一个平凡的人,在这些事上未受过教导,能期望他于三个月中走完同样的距离吗?不要以为毁坏被亡用的物件便能消灭那些弊端。男人能因酒和女人误事。那么我们便禁酒并废除女人么?日、月、星已被人敬拜。那么我便把它们从天空摘下来么?这样匆忙和暴虐表明对神缺乏信心……”
可见,路德非常反对人用激烈的手段进行改革。而从他后来对崇拜仪式的改革来看,他非常保守,而且愿意尽少改变他所爱的弥撒。他不愿一种新的形式主义代替旧的形式主义,并让礼拜仪式的问题上有非常广大的自由和变化。崇拜仪式有更多经文和更多的教导;祝圣文删除了,福音书和书信使圣经承担更主要的地位;施圣餐时所说的话是德语(路德的母语),而不是拉丁语;讲章占有较大的地位,报告像讲章一样长并非罕见。教堂不但因此变成祷告和赞美的殿,也变成了课室。
我为什么要把路德的道与圣礼以及崇拜的观点放在一起讲呢?因为,这跟我们现实的信仰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必然常常崇拜神,主日崇拜时,很重要的一环是宣扬神的道,神的道向我们传讲,神就在道中与我们相遇;我们在信中领受他的道;在神道中,我们更深的认识神,也更信服他。圣礼又是崇拜中最明显的表达,圣礼存在着信靠基督与罪得赦免的恩典与应许。
四、我们如何崇拜神?
在宗教改革时,许多人为着如何进行崇拜而急诊不休,同样的,这种情况在当今教会也屡见不鲜。有人认为要在山顶上崇拜,有人认为要在教堂内崇拜,有人认为崇拜时要严肃安静,有人认为要跳跃歌唱……若欠产认识到敬拜的是同一位神,崇拜的目标是与神亲近,那么崇拜时就会有许多共同点(不是指仪式)。但如今个人主义越来越强,而且个人主义已经影响到教会,教会的崇拜越来越复杂或者越来越简单。如今也强调文化的本色化,更导致教会分门别类,对崇拜没有共识,有的教会很礼仪式,而有的教会太随便。而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仪式,我们的崇拜都应该是庆祝救主的复活,赞美主赐给我们新的生命;我们的崇拜应该是一个充满喜乐的庆典。让神殿里充满快乐、感恩与喜悦;我们的崇拜应当让人的心灵来到隐密处与至高者相会,让人的心翱翔在神的宝座前。神看重的是崇拜的内容与内涵,而不是表面的仪式。仪式只是属灵的工具,要帮助我们保存和接收那从天上来的信息。而且仪式本身并不是目标,人经过崇拜仪式后被神的灵感动、生命改变才是崇拜的真正目标。
崇拜也是人对神持续不断的行为,崇拜并不等于聚会,当然每次的聚会都应当是敬拜神,应当要让信徒走一镒朝见神的旅程。但是聚会需要人刻意去设计一个程序,而崇拜不需要,崇拜只要人至始至终以神为中心。崇拜并不受时间、地点、仪式的限制,对于一个与神亲近的基督徒来说,任何时间都是神圣的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神相遇。德国的Peter Brunner认为,崇拜是双向的:(1)首先是神事奉人,神的救赎,若不是神的事奉在前,就没有我们的崇拜。崇拜是人对神的回应。(2)是人对神的事奉,神自我的给予,不仅是过去的历史事件,也是此时此地对我们的事奉,使我们生命得重生,得以更新。
信靠耶稣后,我们接受的洗礼就是我们信从基督,罪得赦免的明证;而每次的圣餐都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基督所成就的救恩;每次的听道都是要让神的道进入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过道成肉身的生活。神的道在圣礼中,道在崇拜中,道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因此,基督徒的整个人生应该活出道成肉身的生命,活也成圣的生命,活出崇拜的生命。他过的是一种以神为中心、被神悦纳、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