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转载]从评论《6A萀魶量》谈教养孩童

[转载]从评论《6A萀魶量》谈教养孩童

文/李台莺、张逸萍

     听说麦道卫的《6A  的力量》(Josh   McDowell   &   Dick   Day,   How   to   be   Hero   to   Your   Kids(Word Publishing, 1991))在中国很受欢迎,甚至有教会把它当作主日学教材,所以,让我们看看它是否符合圣经。首先,所谓“六A”就是: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据说,这就是教养孩子的六大原则。

   
    1。麦道卫信仰纯正,而且写过很多好书,如《铁证待判》,不在话下。但是他也推崇一些“比较传统”的流行心理学--(a)童年伤害影响人的一生:他有一个例子,当Mark 中学毕业,他知道自己没有可能入大学,因为曾经有一位老师谴责他懒惰(页44)。但这理论落伍、不合圣经,不合常理,请见“你活在家庭伤害的阴影中吗?”(b )自尊自信 (self-esteem ,页45),他说研究显示,我们怎样看自己,就会有怎么样的成就。此书写于1991  年,他大概不知道,近年的研究已经开始推翻self-esteem  理论。请见“ 自爱、自尊、自信” 。而且人怎么看自己,其标准又是什么?是自己或他人的眼光,或所谓人类学专家或心理学家,或文化的影响,还是从神的眼光/标准?‘新眼新见’一书里有详细剖析,人怎么看,受他所戴的眼镜的影响。

   
    2 。正如很多心理学理论(包括基督徒心理学家的)都是认为人性本善,问题是父母没有接纳孩子,爱他们不足够,所以建议“接纳、赞赏、关爱” ,孩子越得赞赏,表现越佳。这固然说明父母的罪恶性,对孩子没有爱,但这也只说明了‘现象’ 、问题的症状,而非病根。孩子固然需要鼓励,但却非世俗心理学理论所谓孩子越得赞赏,表现越佳,因为那只有喂养孩子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以为自己是好的,且鼓励以行为称义。

   
    3 。无条件的爱和多多称赞(第七章)。称赞人应该适可而止,“鼎为炼银,炉为炼金,人的称赞也试炼人。”(箴二十七21)问题是,没有所谓无条件的爱。而且,应该定义一下这个所谓无条件的爱。对于救恩,人的确是没有付出任何条件,全然是神的爱,但神的爱,却付上祂爱子的宝血代价,不是没有条件的,见“神的爱是否无条件?” 。祈求罪性的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而孩子又是在罪性中生的,这是把难担的重担加在父母身上。


    4 。书中有很多例子,关于怎样制造和乐气氛。和乐气氛当然比父母天天灰黑着脸为佳。但光是改善气氛,是否有用和足够?就有待商榷!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非铲除问题的根源。当然,父母是应该温和管教孩子,按照圣经之道,言语柔和等等。但若不针对孩子的心,仍是无用。


    5 。书里面有很多西方文化,例如:“拥抱”(第九章)和“ 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示亲密”(页131)。虽然这不是对和错的问题,但若孩子心理健全有赖于此,那么,难道中国人都死光?都被关在精神病院中?至少个个心理不健全?所以我常自问:有没有需要“ 东施效颦”?拥抱是好的,合适在西方开放文化中长大的孩子。但有比拥抱更具鼓励的,例如,与孩子一起游戏/聊天等等


    6 。书后有所谓“ 工具箱” ,里面很多建议,也都是西方文化,例如:让一个孩子“play Daddy” ,计划当天的功能表(页228),好玩是真的,但有什么意义?孩子是罪人,虽然父母要了解孩子,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位置想想,但神毕竟赐下权柄给父母管教孩子。固然父母要智慧地了解孩子所需,但孩子是罪人,孩子有罪恶的欲望,他们想要的,未必是合神心意的。父母在管教孩子上,终极而言,仍是要用诸般智慧把孩子完完全全引到基督面前,而非引到自己、祖先、传统或大众面前。

    7 。花时间最重要(第十一章)。同意,教导是需要时间的,但时间花来教导什么岂不是更重要?父母花时间,只是个means方法/ 手段,是要达成目标。目标是什么?许多父母没有想过教养孩子是门徒训练。等到孩子在青少年叛逆,才后悔没有花时间。其实,就算父母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让孩子觉得被爱,在神眼里,神并不会满足,就像我们弟兄姐妹花时间在一起,彼此也聊得很尽兴,但并非彼此在真理和生命成长像基督那般地彼此造就。这样花时间,用在父母上,也一样的道理。父母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如同主耶稣与门徒在一起,但是父母必须心怀‘门徒训练’的目标。详情可以订购观看“ 真生命辅导传道中心”为人父母之道的课程光碟。我们在这门课里,有很深入地教导。


    8 。“六A” 中第五个A  是“责任” ,原来是讲到让孩子督责自己(父亲),不让他做错(第十三章)。但这样做是否合圣经?是否违反中国人文化?是否更有效?如果由孩子督责父母,是权柄之下的人,督责权柄之上的人,与圣经的教导不合。因为权柄是神所赋予/设立的,权柄是要造就权柄以下的人,而非滥用权柄。当然,为人父母有其罪性及不完全的一面,需要孩子坦诚交流,但却不是给在权柄以下的人权柄来要权柄以上的人向之交帐。如果父母有不是,也就是有权柄者滥用权柄,神是会审判的。再者,孩子如果很敬虔,对圣经教义十分清楚,且敬畏神,神必会赐智慧让他们和父母交流有关父母软弱或缺失之处;然而,孩子毕竟也是罪人,他们总是自我中心的,特别是他们的欲望,是父母不允许的,而父母要执行管教之时,孩子总是站在自己立场来据理以争。所以,孩子会以什么标准来督责父母呢?如此信任孩子的督责能力,反倒把为人父母的能力贬弱了。


    9 。书中没有(至少不多)教导德性的例子,都是家庭杂务,例如孩子应该把垃圾拿到屋外等(页 179-80)。孩子帮忙做家务事,是好的,然而,必须是在一个前提之下:为基督而作。也就是说,父母在帮孩子时,应该着重他们的心:如果孩子自私,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需要耶稣,然后引导他们认罪,求耶稣赦免,然后靠圣灵之助,去做神吩咐所当作的事。这个精髓,可以由下面这个例子来了解: 有一次我(李台莺)去一对牧师夫妇家,当我和师母聊天时,她的青少年孩子打开冰箱,挖了一碗霜淇淋,自己就吃起来。师母对她孩子用英文说,你怎么没有问李博士要不要吃。孩子就问我,我回答说:谢谢你,我现在不吃。后来孩子吃完,上楼去,我就对师母说:其实我们圣经辅导员是看根源。我可以从小事看出你这个孩子,他很自私。师母大惊,问我怎么知道,因为她那个孩子真的很自私。我说,你因为我在场,你就要求孩子要有礼貌,问我吃不吃霜淇淋。我告诉你,如果他不自私,他要享受霜淇淋之前,不但会问我吃不吃,也会问你。但你只要求他有礼貌的行为,而没有顾及他的心。他的心很自私,只顾他自己。后来晚上洗碗,轮到那孩子洗碗,他却跑去玩,师母要他先洗再玩,他很不高兴。其实,这就是我常说的:“父母只是管教孩子的行为,而忽略了心。”世俗心理专家观察到孩子的罪性所产生的罪恶行为,但因为他们不信基督,所以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只好就着行为表像来给父母一套技巧来‘制服’孩子的叛逆、不服或不礼貌的外在行为,却无法断根。行为是从心发出,心的改变,必须要有基督的救恩介入。


    10。作者总算没有溺爱。作者们说:“我们尽量接纳和赞赏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但我们也平衡爱和管制。”(页184)。但从全书而观,他仍然觉得,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爱他们爱得不足够,作者们的办法是偏重于爱。孩子的问题不是父母爱他们爱得不足够,“ 父母爱他们爱得不足够” 只是外在的导火索,将孩子罪恶人性引爆出来/ 显明出来。这在我们第一门自我辅导──圣经辅导导论课程里有详述。


    11。李台莺认为:很多心理学家,包括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是注重孩子“外在的好行为” ,而忘记孩子的心,事实上,人的行为是表彰他的内心(路六43-45)。孩子和我们都是罪人,需要救恩,我们需要教导孩子有正确的心态,教导他们爱神爱人。所以教导孩子不在于“办法” ,而在于“心的改变” 。

12。张逸萍:我不是辅导员,也不是教育家,不过我想在此提出一点愚见:孩子不是电脑,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有效办法。但原则应该是:父母在主里面长进,才能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将圣经真理教导孩子,包括心态应该如何;天天为孩子祷告,只有圣灵能改变人,管理人。至于实际上怎样做,天天祷告求神赐智慧。


后语

    中国父母都是好父母,对孩子十分关心;尤其是基督徒父母更是如此。但是,在我们拼命啃心理学家写的父母指南之前,请先读下面一段话:
    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杜布森(James   Dobson)的话:“ 父母……向小儿科大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教育家寻求解答。结果自一九二○年代起,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孩
童是依照专家指示教养长大的,美国民众更是仰赖儿童心理学家及家庭医师的专业指导。现在我们必须问:‘这些专家究竟带来什么影响?’也许有人期待,美国孩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远超过未蒙新科技之利的其他国家,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所谓‘西方先进国家’的青少年犯罪率、滥用毒药、酗酒、未婚怀孕、心理疾病、自杀率日益增加,成绩真可谓一塌糊涂!当然这不能全部怪罪于‘专家’们劝导有误,但我认为他们仍得为这个问题负起相当大的责任。”(杜布森,“从传统智慧汲取宝藏” ,《爱家杂志》,第六卷,第五期,2001/5 ,页8-9 。)
      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孩子,请回到圣经去,使用圣经原则教养他们。

文章来源:http://www.truelifecounseling.info/sc/index.php?p=1_33_-
I am the rose of Sharon,and the lily of the valleys.

TOP

Processed in 0.011559 second(s),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