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垂怜经(Kyrie)、光荣颂(Gloria in Excelsis)、尼西亚信经(Nicene Creed) 和圣哉经(Sanctus)等,不过路德仍然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礼仪。
[2]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1564)甚至强调只唱诗篇。在音乐方面,加尔文明显不如他的改革家前辈。
[3]舒茨(Schutz )、巴赫(J.S. Bach)、亨德尔(Handel)、贝多芬(Beethoven )、勃拉姆斯(Brahms)、门德尔松(Mendelssohn)等等。
[4]现存两部伟大的受难曲(passion:《马太》和《约翰》),300多部康塔塔(cantata),以及不计其数的合唱作品。
[5] 据说是为信奉天主教的波兰国王创作的,他生前从未在德国演出这整部作品。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ss_in_B_minor
[6] 见拙文(《杏花首发》):第五福音书:巴赫的音乐精神与基督文化的弘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1e4240100c0rs.html
[7] Jaroslav Pelikan, Bach among the theologians , Wipf & Stock Publishers (October 31, 2003)
[8] 唐佑之,《第五福音――巴哈的音乐与神学·自序》,真理基金会
[9] 今天仍然很不幸的是,巴赫是音乐会上演最多的作曲家,而教会却选择遗忘。正如音乐学泰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所指出的那样:“巴赫的音乐尽管成为了全球音乐厅最经常上演的曲目,但巴赫为之创作,视服侍她为荣耀的教会却不闻不问。音乐厅几乎成了我们听巴赫的唯一场所,但这却是巴赫唯一没有为之写过一首作品的场合”。(《西方文明中的音乐》p314,贵州人民,2001.3)
[10]在他的第三号“苏格兰”(Scottish)第三乐章中插入这组旋律,向(路德)宗教改革运动致敬;而纪念宗教改革300周年的第五号“宗教改革”(Reformation),这首诗歌更成为了主题。
[11]爷爷摩西拉比(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是启蒙时期犹太教革新运动的主要领袖与思想家,他父亲亚伯拉罕(Abraham Mendelssohn Bartholdy ,1776–1835)则是德国银行家,经营家族基业。
[12] 《圣保罗》中司提反的讲道唱段及之后女高音咏叹调“耶路撒冷”,简直令人心碎!推荐Brugros指挥,Dietrich Fischer-Dieskau (保罗),Werner Hollweg(司提反),Helen Donath等人演唱版本。
[13] 圣保罗的序曲取自圣诗“三一颂”,这真是深得保罗信仰的精髓――认信基督为主上帝(参徒9:),并由此发展开来的三一论思想。这是保罗神学的核心(Golden Fee, Kim, etc.)。
[14] “德意志”译名似不恰当。
[15] 如果有机会听听德语版的《弥赛亚》,将体会另一番声乐发音的不同风味。有认为毕竟亨德尔骨子里是德国人,因此某些唱段德语发音更微妙。
[16] 德语如海顿《创世记》,中文如马革顺《受高者》。
[17]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Watts
记得章力生教授曾批评过他的神学。
[18] 传统配的是门德尔松的曲子。
[19] 英文维基百科有很不错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Fanny_Crosby
中文有陈福中编译的“属灵伟人小传”系列中的一册(第17)。
[20] 如“近主十架”、“有福确据”、“救主引领”等等等等。
[21] 听以前合唱指挥老师介绍的。
[22] 详见笔者多年前受热议的拙文“娱乐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