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电子爱好者,闫力(yanli12321)有着与许多同龄人不一样的经历。今天,作为科新社特派记者,我有幸以笔谈的方式完成了对闫同学的专访。就让下面的记录,为大家还原一个最真实的闫力。
图片:QQ图片20140908161015.jpg
闫力你好。自我介绍一下?
我昨天刚过了18岁生日,今年考上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这个专业是你选择的吗?选择现在的学校和专业,是出于什么考虑?
是的。主要是出于兴趣,特别是杭电在电子这块比较强势,而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又和我现在的专业课程很接近。
你最开始怎么接触电子的?对你影响比较深刻的人和事有哪些?
这个要从我的中学生活说起。我小学毕业以后,父亲就把我带回家自学。在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负担,所以空闲时间比较多。记得是有一次翻高中选修课本,看到一个用74hc14加热敏电阻,做温度报警的实验,顿时对这块感了兴趣,淘宝买了面包板和一些电阻电容就开始折腾。我做的第一个电路,是个7805稳压电源。
我爸爸有个朋友搞家电维修,我常常喜欢往他那里跑。他曾经给我画过一个多谐振荡器的电路,就是带两个LED 闪烁的。当时做出来,看着LED一闪一闪,特别开心,可能我对电子的感觉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大概是11年。
图片:yanlidesk.jpg
所以,据你所述,你家里人在小学之后就没有让你继续学校教育。这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一段经历。
其实刚回家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所有人都反对,只有我爸爸支持。这是我觉得最幸运的。
这个主意是爸爸提出的吧。
是。
你的父亲一定也有非凡的经历。他以前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他本来是一个高中数学老师,但对学校教育不太满意,所以就提前退休,把我也领回来。他有一套独特的教育观念,然后在我身上得到了实践。
你是否有兴趣分享一下,他独特的教育观念,具体是指哪些方面独特?
他会把一个人的成长放到第一位,而不是成绩。而且他一直反对老师来教学生知识,而提倡引导孩子主动成长,自己选择发展方向。
也就是,让被教育的一方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可以这么理解吗?
对。而受教育一方一旦选择了某个目标,他会全力支持。
当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会认为,成绩好就是最高标准,和成绩无关的就不要碰。你的父亲判断目标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他对成绩基本不关心,甚至没要求我考大学。而具体的目标,他也不会加以评判,换个说法说,他更在乎一个人有没有目标,而不是有什么目标。
既然在你的家庭里面,你的学习成绩不是第一位的,那么你参加高考的过程,自然也就会与其他的同学有很大的差别。我想大家都会很好奇,不妨请您介绍一下,您征战高考的历程。
决定要参加高考是在11年底,当时专业方向就已经确定学电子了。但我比较贪玩,真正用来复习的时间没多少,很多科目稀里糊涂学过来的。我曾经参加过13年的高考,比小学同学提前一年,考了503分,超一本线21分。但当时一方面对这个成绩不是很满意,另一方面自己年龄偏小,于是决定再考一下。这次高考真正认真复习的时间也只有三个月,每天的学习时间也不会超过6个小时,可以说是相当轻松的。今年的高考成绩是552分,超一本线51分,相比去年提高不算太多,这块是比较遗憾的。
电子,不管是作为爱好,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对外行来说都属于比较神秘的领域。你身边的同学,家人,应该对你进行这门爱好,有不同的见解。请您谈谈他们对你的各种看法。
在这块,大部分人持肯定态度,但不一定支持。比如大部分家人总是让我学好课程再说。在同学眼里,我是属于比较另类的,不过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有我这个朋友。
目前在国内,衡量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毕业生就业率。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你有考虑过将来的就业问题吗?还是希望做一个研究者?
就业这块,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工科生是不会碰到就业问题的。在我看来,社会对工科人才的需求量很高,而找不到工作往往是由于眼光和能力不匹配。我对自己的就业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无疑你做为一个中学生,是幸运且令人羡慕的。然而还有千千万万的学生,正在经历中国的高考制度,以及伴随这个制度的种种苦难。对于你父亲的这次试点,你认为是成功的吗?你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应该推广吗?
只能说不算失败。
在你看来,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算是成功?或者你认为教育没有成功的概念?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没能考上最理想的大学,这块不太成功。不过对于我爸来说,他已经非常满意。至于推广,他现在也在尝试,但我认为难度很大,也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毕竟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一下完全抛弃掉,太难了。
最后,对于同样爱好电子的其他的论坛朋友,有什么话想和他们说?
一开始搞电子可能是出于兴趣,但只要能深入研究下去,兴趣就会转变成创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