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许多长春藤大学一样,耶鲁起初是以神学院起家的,它原属於公理会(Congregational Church)。公理会是清教徒的传教组织,目的是培养牧师等神职人员。成立之初,正遇上美国第一次属灵大复兴(The First Great Awakening,1730s-1740s)。这次属灵复兴中的一位关键人物,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703-1758),就是耶鲁人。
那时,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也正好有第二次属灵大复兴(The Second Great Awakening,1800s-1830s)。1806年,麻州发生了有名的"乾草堆祷告会"(Haystack Prayer Meeting),几名默默无闻的学生,因为突来的风雨,躲在乾草堆中。他们在分享、交流时,有感於世上许多人仍未听闻福音,而决心奉献自己。这点燃了美国19世纪轰轰烈烈的宣教热潮。
博得恩"壮志未酬"的事迹,激励了更多的人献身中华。"中国内地会"在甘肃兰州,盖了一座记念他的医院,来继续他服事中国的心愿。博得恩的母亲,在他遗留的圣经上,发现"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没有保留、没有後退、没有後悔"的题字,正是他和许多耶鲁人及其他宣教士,对热爱中国心志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