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王怡:归正的教育:家庭、教会、学堂 [打印本页]

作者: 雅歌    时间: 2013-11-8 21:24     标题: 王怡:归正的教育:家庭、教会、学堂

各位亲爱的会友,新年平安。

长老会经过祷告、寻求,也不断看见神放在同工和会众中的印证,确定了2012年的教会年度主题,为“归正的教育:家庭、教会、学堂”。我们真的胃口很大,在今年,希望从幼儿园到神学院,都开办起来。

“华西圣约神学院”已正式成立,开始招生,3月开校。我们跟本地其他教会共同参与,建立一个本地的改革宗神学院。华西,代表两层意思,第一是地域的维度,就是华西坝、乃至大成都、大西南这片土地,神把我们放在这里侍奉他;第二是历史的维度,就是华西协和大学所代表的,福音在这座城市的历史。

我曾在提摩太团契给弟兄们分享说,在你一生中,如果看到这个异象,主在这一代要大大复兴他的教会,你就要寻求在一生最好的岁月,花几年时间完成神学装备。就好像日本自卫队的士兵,虽然做士兵,却先把排长的课程完成了,谁知哪一天要打仗呢?等待神在你生命中的征兵令和集结号。就像我有一篇牧函说的,就算我们教会所有弟兄都全职出来,仅这座城市的福音工作仍不够用。如果有一天,所有学校都需要“校牧”,所有医院都要“院牧”,所有政委都失业了,指导员都要换成“军牧”。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当中,需要出来的是整整一代传道人。所以盼望弟兄姊妹们,既然先蒙恩,都当有这样的心志。

基督徒的家庭,首先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然后是一个教育机构。我不知道,神在10年、15年,或者20年后,能否再次给我们机会,重建教会大学。这不是一间教会,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信徒可以完成的。但这是我们的异象,也许我们的呼召是福杯满溢,也许我们的使命就是倒毙旷野,然后睡在天国里,你愿意吗?

年度主题的经文,是《申命记》6章6-9节。我们先看前面被称为“示玛篇”的4-5节,“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接下来,6到9节具体描绘了怎么“听”、怎么“爱”。像华生长老分享的,唯独基督,但怎么才能唯独基督呢,这里有非常清楚的路径和描述: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很多从事基督教教育的信徒,把这段经文称为《圣经》中的“教育大宪章”。它告诉我们,教会要怎样教导圣约的子民,基督徒父母要怎样教导他们的孩子,怎样建立属乎基督的、“国度中的教育”。

我们分享几点,第一,教育的主权;第二,教育的目的;第三,教育的范围;第四,教育的方式。

国家拿走教育的主权,只是最近100多年的事。从来,教育的主权不是在世俗国家那里,而是在父母和教会那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都是“私学”传统,我们的阿信弟兄,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家庭教会是中国最大的私学”。西方两千年的教育传统,也都是私学和教会教育的传统。只是最近这一两百年,当教会衰落,世俗国家成为世俗的偶像,他就用一个世俗的教育,来塑造一个“世俗的宗教”。这样,教育才成为国家的内部事务。但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教育的主权出于耶和华,教育的主权是神赐给地方教会和每一个基督徒家庭的。基督徒父母的教育权柄,无人可以夺走。

我看到有地方政府甚至规定,父母不能看儿女的日记本,不能进儿女的QQ信箱。我不讨论父母要不要看儿女的日记本,但国保却可以看,对吧?关键是国家在不断夺走家庭教育的主权。可悲的是,父母们也在不断抛弃自己的教育主权。把子女交托给国家,叫公立教育;交托给学校,叫寄宿教育;交托给爷爷奶奶,叫隔代教育。

基督徒不是常说,交托很难吗。交托给主耶稣很难,交托给世界很容易。但这段经文显明,神不允许他的儿女,不允许任何基督徒家庭,不允许任何一间教会放弃从神而来的教育主权。意思不是不能在公立学校读书,而是不能“交托”,不能放弃基督教教育。孩子不是耶和华的产业吗,不是你的产业,也不是中华民族的产业。放弃教育主权,就是“丧权辱国”。在没有《申命记》6章6-9节之前,这个世界本没有“教育”可言。为什么,这段经文显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敬虔的人,教育在本质上是宗教性的。没有宗教性的学习,就不配称为教育,而只是职业培训,是跟着师傅学手艺。

今天的社会,一方面是高度世俗化的;但一方面,《中学生守则》也好,八荣八耻的政治课也好,任何教育的背后都是意识形态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你要么敬拜独一的上帝,要么就拜形形色色的偶像。世俗教育所塑造的,是一个所谓的“公民宗教”,就是一种世俗化的宗教。在这个“宗教”中,可以怀疑政府,不能怀疑进化论。在这个“宗教”中,同性恋和堕胎是正确的,反对他们是没文化的表现。在这个“宗教”中,必须在各种议会中为女性保留一定比例的席位,不然就是不平等和不正确的。请允许我再说,没有一种教育的背后,没有这种教育所敬拜的对象。所有教育都是道德教育,所有道德教育的背后都是宗教教育,都是关乎敬拜的,都关乎人和上帝的关系。教会不能长久的放弃教育主权,教会要恢复私学传统,重建一个《申命记》6章6-9节的基督徒社群。

1924年到1927年的中国,曾有一场“收回教育权”的运动,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宗教观上跟共产党是相似的。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权力。换言之,政府有权教育公民。你注意对照这段经文,就能看出来,这个观念的实质就是“国家崇拜”,是以“民族国家”为一种宗教。意思是,中国人啊,你要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你唯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的爱国爱教,胡主席的元旦讲话你要记在心上,科学家的理论你要系在手上。你起来、坐下,都要谈论,还要把标语写在天府广场上。

当年,国民党左派发起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谁”那里收回呢?从教会。就是不能由“境外敌对势力”来教育中国人的孩子。对没有圣灵重生的人来说,耶和华神就是“境外敌对势力”。到1928年,几乎所有教会学校都脱离了教会管理,在民国教育部重新登记为私立学校。基督教教育从此下降为各类学科中的一门《圣经》课而已。这也是为什么1949年前的许多左派、革命者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是教会学校毕业的。如果连王光美和江姐都读过教会学校,这样的学校离《申命记》这段经文已相去何止万里。我想,或许这是上帝拆毁这些学校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这场收回教育权的运动,影响了接下来差不多100年的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

“申命记”的意思,就是重申上帝的律法。今天让我们重申,教育的主权在上帝,教育的主权在教会,教育的主权在每个基督徒父亲和母亲。学校、社会和国家,只是教育的代理者,而不是教育的主权者。换言之,政府、学校和社会,不能强迫、征用和剥夺父母的教育主权,而只能根据父母和教会的委托来从事教育。送孩子去上学,是委托,不是交托。一方面,国家无权管理人的灵魂,国家也无权教育我们的孩子。除非我们自愿从国家那里购买一部分专业教育,或将一部分父母权柄授权公立或私立学校。

另一方面,上帝反对教育上的“全权委托”。因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人认识上帝和认识自己,并使人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所有其他目标,阶段性的、甚至品德性的目标,都从属于这个目的。若不是如此,文化教育是拜偶像,连品格教育也一样是拜偶像。若不是如此,教育就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教育不过是让我们的孩子在巴比伦出人头地。

再说教育的范围和方式。这也是不能“全权委托”的原因。公立学校讲德、智、体、美、劳。却缺了最核心的,灵的教育。没有灵育;德育,智育,体育,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教育必须是全人的教育。今天很多人也讲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但没有救恩就没有全人,没有灵魂就没有全人,没有圣经、没有耶稣基督,就没有全人;只有哀乐,没有教育。

这段经文也显明,教育不是“双规”(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规定动作)的教育,教育是全人(心上、手上、额上)、全时(躺下,起来)和全地(坐在家里,行在路上,房屋、城门)的教育。

这里有双重的教育主权,一是地方教会的教育主权。这段“教育大宪章”和新约的“大使命”一样,都赋予了教会直接教导全体基督徒后裔的主权。这也是长老教会对婴孩洗礼的立场。领洗的圣约子民,首先是地方教会的不领餐成员,是教会牧养、教导和劝惩的小羊。公立学校的教育权柄,不应该来自国家,而是来自家长的授权。但教会学校的教育权柄,来自上帝的圣言,而不是来自基督徒家长的授权。按照中国法律,父母不送孩子上学,是违法的。你接受这个观念吗。如果接受的话,你就更应该接受,基督徒父母不送孩子上主日学,不带孩子来敬拜,就应该被教会停领圣餐。我们是接受后者呢,还是接受前者呢。如果反过来,认为前者天经地义,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后者倒是愚昧落后的表现,那就说明我们在本质上还是哥林多人,而不是基督徒。

第二是父母的教育主权。“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在此之前,人处在父母的权威和责任之下。既然教育的范围是全人、全时和全地,父母就是首要的和第一位的教育者。父母按着《圣经》教育子女的主权,国家不能剥夺,教会也不能替代。教会在领餐时,请全家人一起上来,由家长从牧者那里领饼,然后当面掰给其他家庭成员,就是表达这种从圣约家庭到圣约群体的、双重的盟约关系和双重的属灵权柄。

中国政府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8条第4款,也承认父母的教育主权。“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父母和法定监护人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的自由”。中国政府批准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3条也规定,“尊重父母和法定监护人的下列自由:为他们的孩子选择非公立的但系符合于国家所可能规定或批准的最低教育标准的学校,并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这是教会学校在世俗国家的法律依据。虽然在外部环境中受到限制,但我们要知道,第一,这出乎上帝的命令,第二,是中国政府违法,不是家庭教会违法。

同样,在中国政府加入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第14条,也从孩子的角度保护了他们接受宗教教育的权利。“缔约国应遵守儿童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缔约国应尊重父母并于适用时尊重法定监护人以下的权利和义务,以符合儿童不同阶段接受能力的方式指导儿童行使其权利”。

你们看,教会不但没有达到上帝给教会的标准,甚至没有达到普世的人权标准。教会的可怜,就是不断把他们的孩子“仰望交托”给不信的人。先知说,这世界不断用钩子,把你们和你们的后代钩去。以我们教会为例,随着人数增长,会友的年龄分布开始均匀化。但如果列一个年龄阶段图,你仍会清清楚楚地看到,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几乎是一个断层。

教会直到今天,没有青少年事工。有次我跟一个家长说,你看教会有多少弟兄姊妹,付出多大热情来教这些孩子?单从师资上讲,目前的儿童主日学团队,我算了一下,大学老师或曾是大学老师的,就有5、6位,有博士、有硕士,还有几位专职的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你在成都,哪怕花三万、五万一年,哪个私立幼儿园有这种阵容?他们有双语,我们有三语,加上希伯来语。如果教会有中学,儿主很多教师应该去教中学;如果教会有大学,他们中间一些人应该去教大学。但他们却在这里,趴下来教你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充满这种火热?你却反而不知珍惜。因为他们希望你的孩子为主的国度而活,你倒愿意自己的孩子为巴比伦而活。

这不只是我们一间教会的情况,青少年断层反映了中国城市教会过去十几年的光景。通常,基督徒的孩子,从14岁到18岁,是最严重的一个信仰危机阶段,很可能是他最重要的远离信仰的年龄。我们会友中的子女,14岁以下的儿童几乎都来教会,14岁以上的少年几乎都不来教会。我们要让这种情况继续多久?“在家教育”和“教会学校”,是这一代人出埃及之后的必经之路。父母们啊,愿你们都跪下来,披麻蒙灰,切切恳求神施恩怜悯我们,给我们开一条新出路,为我们建造旷野中的学校。

教会一天不建立自己的教育,教会就没有办法在这个世代扎下根来。基督教就永远只是业余生活,而不是一个选民社会。教会要兴办教育,要建立神国的“公立学校”。你知道中国的教育经费是多少?《教育法》规定政府教育经费应达到GDP的4%,但十几年来始终徘徊在3%附近。欧美国家的公立教育经费通常占GDP的6%左右。请问教会的教育经费应该是多少呢?教会又不买大炮,又不修路,教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机构。教会的“教育经费”难道不应该数倍于国家的教育经费比例吗?

很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国家重视教育,提高教育经费。但是,基督徒也跟着这样呼吁,就太没出息了。现代政府不断提高税收,然后“免费”地为基督徒的孩子提供无神论教育。你们觉得这个“买一送一”是福利吗?看电影是免费带孩子入场的,下地狱也是,只有上天堂不是。愿主提醒我们,在这个罪恶的世代,有福利就没福音,有福音就不要想福利。基督徒的指望不是国家的教育事业,基督徒要有这样的心志,尽力地赚钱,尽力地省钱,尽力地捐钱。办教会学校,办上帝的儿女的子弟校。地方教会要负担圣约后代的教育经费,就像国家数着人头支付教育经费,将来也数着人头进地狱一样;教会要按着圣约子民的人头来负担教育经费。你看乡下的墙上怎么写的,“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是又大又难的事。亚伯拉罕献以撒,在《创世记》第22章,这个故事里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就是“儿子”。生怕我们忘了以撒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不断的、连续12次提到儿子。为什么呢?因为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这之前的一切故事,一切经历的核心,就是生儿子。如果献以撒为祭,应许不就落空了吗。上帝对亚伯拉罕的一生有两次呼召。一个呼召在12章,让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这是要他放弃过去。第二个呼召在22章,是让他放弃将来,就是放弃他“独生的儿子”以撒。放弃将来比放弃过去更难,把儿女交出去比把父母交出去更难。如果没有应许,交出去就是死。如果信靠应许,献祭就是献活祭。献一个儿女出去,上帝就在基督的宝血里,还给我们一个“有灵的活人”。

有灵的活人就是自由的人。在中国的学校,没有自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灵魂,也没有自由的教育。我们都在那里含辛茹苦的长大。以前我每学年的第一堂课,都对学生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清理你们中、小学学习的大粪和谎言。因为中学的语文、历史、政治课教给你们的,80%都是垃圾和谎言。这是我以前委身大学教育的唯一原因。因为我立志要为这些孩子,按照我当时的思想去清理他们生命中的垃圾。但那时我也不认识神,我不知道我也是垃圾。

归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到教会,到学堂的全人教育。不是增加一门圣经课,而是看到基督教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在这个价值观中去学习(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就是敬拜)。我们需要圣经价值观下的新语文,需要国度的眼光下的历史观,教会绝不会教孩子们《中国革命史》,却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教他们怎么翻墙。还有,一个数学老师讲到三角形,一个化学老师讲到分子结构,他们就停下来祷告,说同学们,太美了,耶和华神是配得荣耀、颂赞的。这不就是天国降临吗。与之相比,将来能挣多少钱,就如“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这人就全被藐视。

作者: 雅歌    时间: 2013-11-8 21:25

2010年的一次证道中,我给大家读过一首诗,是一位从事基督教教育的姊妹写的。今天,我想再次为大家诵读。


《受教育》


卡罗琳·凯恩斯,哥伦比亚基督徒学院督学


如果我学了基础知识,每分钟可以读600个单词,写一手漂亮的书法,
却不知道如何跟所有语言的设计者交流,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能发表动人的演说,能用严密的逻辑使人信服,
却没有受到上帝智慧的点拨,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读了莎士比亚和约翰·洛克的文章,能对他们的作品发表深刻的见解,
却没有读懂那本最伟大的书——圣经,不知道圣经的重要性,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会做加减乘除,会背化学公式,
却从来没有把上帝的圣言藏在心里,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会解释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却没有学习过宇宙缔造者那亘古不变的定律,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能分清动物的科、属、种,会写能够获奖的长篇科学论文,
却不晓得造物主创造这一切的目的,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会背诵《葛底斯堡演说》和《宪法序言》,
却没有看到我们国家历史中上帝之手的运作,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会演奏钢琴、小提琴和其他六种乐器,会写感人泪下的乐章,
却不听从宇宙的掌管者并敬拜祂,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能参加越野赛跑,当篮球明星,连续做100个俯卧撑,
但却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心灵顺服于上帝的旨意,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能鉴别毕加索的画,描述达·芬奇的风格,甚至画出得A+的肖像,
但却不明白这一切和谐美丽与上帝的关系,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以4.0的成绩毕业,获得全额奖学金,在最好的大学学习,
但却没有从事上帝为我选择的事业,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如果我是一个好公民,每次选举都投票,为道德和正义而战,
但却不晓得人的罪恶和没有基督的悲惨境况,
那么我还没有受过教育。

然而,如果有一天,我像上帝那样看待世界,开始认识上帝,
晓得在祂里面有永生,藉着实现上帝造我的目的来荣耀上帝,
那么我就已经受过教育了!


让基督徒的孩子受教育,让神国里有“公立学校”,就是主所立的学校。那时,我们才能说教会在地上已形成了国度;那时,我们才能说教会就是一个社会。有一代人起来,告诉下一代人,下一代人又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要晓得敬畏耶和华。

今天,上帝把教会放在一个教育、文化和价值观的大转折时代。这给了一代人侍奉福音的机会。无神论教育是邪恶的,教育产业化也是邪恶的。党化教育、奴化教育,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不但邪恶,而且已经腐败了。不但充满偶像,也充满铜臭。学好数理化,走到哪里都害怕。去美国留学,读了博士,还是可能自杀。在孩子们背后,充满了狼爸、虎妈们绿幽幽的眼睛。哪一所大学,哪一年没有跳楼自杀的孩子?北大的骄子,一面跟着党委骂美国,一面偷偷办绿卡。就算拿了世界冠军,回来还要交入党申请书,好当体委主任。就像华生长老说的,看看挤破门槛的公务员考试,就知道三十多年了,“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结果,在一个海归遍地的时代,却只有一个大学没毕业的韩寒,成了青年一代的佼佼者。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相信上帝的心意,不只是用一两代人的时间,把我们带回1949年前国立、私立和教会学校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已。因为今天的国立学校比当年更衰败了。今天的教育失去了灵魂,大学失去了大师,学校失去了教育家。上帝的心意或许远超过我们所能期盼的,他必要向他的教会吹气,最大程度地翻转这个民族,彻底治死中国要死不活的文化。如果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说,教育就是最大的宣教。

有个同工给我讲,之前的建堂和所有的教会事工,挑战都不是特别大,但当听到“从幼儿园到神学院”这个“归正的教育”主题时,他说,我感到这间教会要面对真正的挑战了。我说是,乃至每个家庭,每个已婚和未婚的,现在有孩子和将来有孩子的基督徒,我们都从《创世记》第12章走到了第22章,我们听到了呼召,要像亚伯拉罕献以撒一样,把我们的后裔交给主。

愿在神的教会里,有真正自由的灵魂,自由的思想,自由成长的上帝的儿女。
我们一起为这个年度主题祷告。

愿和你们一起说“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书24:15)的主仆王怡
(杨立、刘启瑞夫妇根据王怡牧师1月1日会友分享会上的短讲录音整理后修订)

作者: 雅歌    时间: 2014-1-16 19:56     标题: 王怡牧师:被上帝教育的人有福了——圣约归正学堂开学典礼证道

(由 秋雨之福 于 星期日, 2013-09-22 15:26 发表 每周牧函)
证道经文:诗篇94:11-12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耶和华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弟兄姊妹,平安。

       首先,祝贺各位同学和家长,来到了一所好学校。什么是好学校呢。从前,你们一直寻找这样的好学校,就是“不能很好地教孩子有害的东西的学校”。就是圣经说的,“在恶上愚拙”(罗16:19)的学校。那已经足够好了,但你们却没有找到。因为我们的公立学校, 是“能够很优秀、很卓越地教孩子们有害的东西的学校”。原来,不能“在善上聪明”(罗16:19),也就不能“在恶上愚拙”。如果我们相信,除了圣经,世上没有真正的善。我们也必须相信,不能教导圣经的学校,就是通往地狱的班车——除非有基督的铁道游击队,潜伏在那里搞地下教育。所以,恭喜你们找到了一所比好学校更好的学校,一所在黑暗的世代、超出我们所求的学校,就是旨在教孩子们成为“真理的儿女,敬虔的仆人,正直的公 民”的圣约归正学堂。
       同学们,你们紧张吗。你们中间有一半是第一次上学。有一半以前读过公立学校。但你们都是第一次上教会学校对吧。让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就是你们的老师也很紧张,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上教会学校。而且,我更紧张,因为我也是第一次在教会学校讲道。
       我要和你们分享《诗篇》第94篇的两节经文: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是虚妄的。耶和华啊!你所管教,用律法所教训的人,是有福的。
       我讲道一般分享三点,但今天很兴奋,所以要分享四点。

       第一,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诉诸权威和建立权威的过程。
       和合本中,几乎不用“教育”这个词。通常是用这里的“教训”和“管教”来指向一个教育的过程。这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大相径庭。
       其实,“教育”本身也包含了“教训”的意思。譬如,按着中国的《义务教育法》,父母不把子女送去公立学校或政府批准的民办学校,他们就可能要接受政府的“批评教育”。这里的教育,差不多就是教训的意思。“劳教”(劳动教育)中的教育,也是强调这个意思。
       在原文中,“教训”这个词,有被动和主动两种用法。在主动语态下,就是“教育、教导、教导、管教、指教”的意思。在被动语态下,就是“受教或学习”的意思。在《何西阿书》中,先知将以法莲(以色列)比喻为“驯良的母牛犊”(何10:11)。这里的“驯良”,和教育是同一个词。新约也说,你们要“驯良如鸽子”。换言之,“教训”这个词同时指向学生,也指向老师。教育和被教育是同一件事,并且教育的结果就是驯良。所以对学生来说,受  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在耶和华的道理中成为顺服的、听命的儿女;对老师来说,他们也要  在耶和华的道理中受教育,因为这是他们施教的前提。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是把学生和老师都服在耶和华真理的、权威的轭下,并在同样的救恩的泉中欢然饮水。
       所谓知识,就是有权威的意见。“壹加壹等于贰”,这道数学题一定有一个权威的结果。教育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温柔,可以对话,但最后的衡量指标,就是知识的权威在受教育者心中被确信。当“等于贰”不是一个权威的结果时,教育就等于零了。知识的教育如此,道德的教育和信仰的教育也是如此。
       你会可能会问,那么怀疑精神呢。让我这样说,任何一种教育,若不能建立和诉诸于最终的和最高的权威,就不能养成真正的怀疑精神和反思能力。举例说,我们只有根据宪法,才能对一切政府立法提出怀疑,才能反思和质疑强制拆迁和强制堕胎的正当性。在一个没有宪政的国家中,是没有合理的、对于公共权力的怀疑精神的。不承认神圣价值的怀疑论,只能演变为一种怀疑主义,最终的结果就是虚无主义。
       在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他们也接受了现代的民主教育观,由学生和教师民主投票,来决定教育过程。在美国的一些公立学校,教师甚至这样被告诫说,你只能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不好的(后果不好,会受到惩罚,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告诉学生,这样做是不对的(是邪恶的,是道德上错误的,是违背上帝的)。
       现代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就是反对教育的目的是建立道德权威,是培养在上帝真理面前的“驯良”的后裔。——然而现代教育并不同时反对科学知识的权威,反而迷恋和竭力塑造这种权威。正如我说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反对权威的,因为教育就是建立权威的过程。那些声称反对权威的教育,只不过是用一种知识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取代了另一种知识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已。在某种意义上,那些反对在课堂上讲授创造论和智慧设计论的人,他们在教育上的霸道和专制,远远胜过中世纪。
       11节中的“意念”,也可译为“思想、设计、筹划和发明”。换成一个更广泛的词,“人的意念”就是指人的文化。我们要学习文化,但耶和华说,他知道人的文化是虚妄的。不被上帝教育(管教、教训)的文化教育,不能建立耶和华的真理的权威性的教育,至终是虚妄的,不应成为基督徒父母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要说,这节经文彻底否定了现代的教育观。一切怀疑都必须以更高的权威为前提,教育,就是在要孩子们的生命中建立这种权威。因此,教育需要真理。 

       第二,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这个命题也同时指向教师和学生。我们怎么定义什么是人呢?我们发现,若根据圣经,我们差不多应该用一种被动的语态来定义什么是人。
       人,是被造的,和被爱的。如果我们教导孩子去爱,除非我们能教导他们明白,他们是被爱的。不然,一切品格教育都不过是道德主义的,和律法主义的。
       人是被试探的,和被定罪的,同样,人也是被救赎的。
       人需要学习(在中文中,学习是一个主动语态的描述,但在希伯来文,如前述,学习的意思就是受教,是被动语态的),而学习只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人是被启示的。
       因此,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人的被动性都优先于人的主动性。
       现代的世俗教育的前提和动力,是人的主动性。从某一个角度说,现代教育相信人是自我创造的,教育被视为人的自我创造的一部分。人是他自己的文化的产品,甚至将来的我是现在的我所创造的。这就是为什么,耶和华看“人的意念是虚妄的”。
       而当我们说教育在本质上是被动的,意味着我们需要恩典,意味着基督教教育是恩典之下的教育。如同以法莲是一头受教(驯良)的母牛犊。我希望归正学堂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头受教的小牛犊;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在恩典受教、也在这样的受教中来施教的母牛犊和公牛犊。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因此,教育需要恩典。 

       第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把人变成人的过程。
       教育在内容上一定是关于文化的,你们不仅要学习圣经,还要学习人类的知识。什么叫文化(人的意念)呢?其实文化是跟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关的。换言之,文化在本质上是道德性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所言所行给予一个道德的评价,或者做出了一个道德的决定时,就形成了文化。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狗咬人和人咬狗有什么区别呢?
       (同学一:狗咬人正常,人咬狗不正常。同学二:人咬狗,狗不会生病;狗咬人,人会生病。同学三:狗是没有灵魂的,人是有灵魂的。)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让我再补充一个答案,狗咬人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咬狗是一种文化现象。狗咬人没有文化含量,但人咬狗有文化含量,是一种特别没文化的文化。换言之,人咬狗是道德性的,狗咬人是没有道德性的。
       文化一定是道德性的,而道德的评价和决定,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神关系的反映。这就是文化的本质。文化反映人-神关系。这种反映无非是两种,第一是敬拜上帝;第二是敬拜自己或者其他的受造之物。当亚当夏娃用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遮体,那就是人的文化的开始。
       所以,归正学堂的教育,不是要学习一种崇拜自己和崇拜受造之物的文化,因为那是上帝的诫命所反对和憎恶的。但是,我们要在上帝的真理和恩典之下,来学习和创造(其实是上帝在学堂继续他的创造之工)一种敬拜上帝的文化。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读书?唯一正确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敬拜者,这是文化学习的真正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成为人,就是成为一个上帝的崇拜者。
       什么是不道德?明明有神,却说没有神,就是不道德。
       什么叫公义?加尔文说,唯一的公义就是敬拜上帝。不敬拜上帝就没有公义。   
       因此,同学们,我要鼓励在这里求知,因为求知也是一种道德要求。上帝放在你们里面有求知的渴望。我希望归正学堂能把你们的渴望激发出来,不是为了要考大学,不是为了应试教育,但是求知的确是上帝放在你们里面的渴望。在宇宙中,求知是一种道德责任,因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甚至求知也是一种宗教责任,因为万物都要在我们正确的求知中(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动机),实现他们被造的意义。在求知中,你以谦卑束腰,拿着知识的宝剑,率领着上帝创造的一部分受造物,一起完成了对上帝的敬拜。
       什么叫求知?求知就是按照上帝所创造的事物的本性,也就是按照上帝创造这个事物的目的去对待它,这就是知识。上帝创造一棵树,这棵树有怎样的特性?上帝创造这棵树的旨意是什么?要用它来做什么?当你了解这些,并且用上帝创造的这棵树完成了上帝所希望这棵树所完成的目的时(三棵树的愿望,你们读过吗?)你就拥有了知识,你也创造了文化,同时你就敬拜了上帝。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把人变成人的过程,这说明教育需要敬拜。

       第四、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与其他的人联合。

       人是一个位格的存在,他有情感有意志;可以做道德的决定。他能够为此承担道德责任。
       但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位格者。人在他里面享受他与上帝以及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之间的美好关系。这才是位格者的定义。位格的涵义,是具有开放性的。位格的定义之一,就是与其他位格者的关系。
       你是谁?如果你不是某某的儿子,不是某某的妻子,不是某某的学生、同学或老师,不是某个社群的成员;最终,如果你不是上帝的子民,你就根本不是人。
       所以,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我们彼此相爱;是让我们成为一个跟其他人有关系的人;就是成为一个跟我们的父母、同学、老师、弟兄姊妹建立起在基督里的生命关系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之一。
       换言之,让一个人在某方面超过其他人不是教育的目的,让某个人在他擅长的方面去爱其他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式,不是让不同的人去竞争,或去比较。而是让不同的人去团契。
       就好像父、子、圣灵,三一上帝的团契一样。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说:父啊,求你使他们在我里面,好像我在你里面一样。这也是归正教育的祷告。主啊,让这些孩子在你里面,就像子在父里面一样。使这些孩子彼此都在对方的生命中,也在父母和老师的生命中,就好像子在父的生命中一样。
       团契,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方法。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和其他人联合。联合,是上帝藉着他的灵的工作。教育的本质是使一个人与其他的人联合,所以我们需要圣灵,使学校成为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多重的团契。

       最后,让我讲述另一所教会学校的开校典礼的故事。
       1921年6月23日,有一间纽约附近的石溪中学举行了开校典礼。这是由石溪教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校长叫嘉柏霖(Frank E. Gaebelein),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基督教教育家,曾在这所学校做了41年校长,后来也担任了《今日基督教》杂志的编辑,也担任NIV(新国际版圣经)的委员会主席。
       嘉柏霖的一生,非常重视和提倡基督教古典教育(或叫基督教人文教育),他自己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也非常强调古典语言和艺术的学习。不过,当教会的牧师卡森找到他,决定请他来开创一间能真正照着圣经真理来学习人类所有知识的学校时,他才22岁,刚从哈佛大学毕业。
       开校那天,场面和我们今天类似。只有28位学生,和8位老师。但大家都没想到典礼会那样隆重。很多学术界、教会界的牧师、教授和令人尊敬的人士齐聚一堂,超过全体师生数倍。证道的牧师是法兰西斯·培顿,他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当时也是普林斯顿神学院的院长。
       然而,九十多年过去了,没有人记得培顿牧师那天讲了些什么。因为所有人都被一位22岁的年轻校长的演讲震撼了。嘉柏霖首先引用伊拉斯谟的话说:
       “各科研究、哲学、修辞学都有同一目标,就是我们能认识基督,并尊荣他。这是一切学问和雄辩的最后目的。石溪中学存在的惟一目标就是认识基督并尊荣他。”
       他宣布说,“石溪中学将准确地把圣经中的基督信仰教导给学生,藉由严谨的学术精神和扎实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知道这样教导是正确的。我们将继续教授古典人文学科,因为这些知识非常实用。真正成功的教育必须兼顾智性与灵性两个基础。必须藉助人文学科,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人文学科、基督信仰和英语圣经丰富的内容,三者构成高质量的文化熏陶及有力的教育工具”。
       那一天,年轻的嘉柏霖似乎已经看到了41年后、当他退休时的石溪中学的画面,一所全美最优秀的、甚至在许多方面都独一无二的基督教人文教育的中学,以及,一位老校长的满头白发。因此,他在信心中,以一种确信的、而不是傲慢的口气宣告说:
       “当代哲学和大部分的宗教思想都有相对性,都有兴衰。但是,伟大的真理永远长存,不转移,也不改变。比高山更稳固,以永恒超越有限。基督的真理无法动摇,他是那‘永存的是’。这真理是石溪中学的磐石”。
       我也希望,几十年后,你们忘记了我今天的讲道,但你们仍然记得、站在我旁边这位年轻的校长,和他的老师们,记得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主耶稣基督和他所赐下的、归正教育的伟大异象。

(根据王怡牧师2013年9月2日在“圣约归正学堂开学典礼”的证道录音,由吴敏姊妹整理)





欢迎光临 雅歌家庭教育论坛 (http://www.yage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