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 heatable 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 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 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无需在此多说。
一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现代《汉英词典》中,把“雨水”译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惊蛰”译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确实有对应词: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阴”和“阳”的概念作为中医治疗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许多世纪,然而,这些原理却很难对西方人讲清楚。中医理论里所说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难用英语词表达,只能做些解释。如“上火”,就说是“内热过多”,然后再描写一下症状。在《汉英词典》中“阴”、“阳”两词只好分别注释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一致,但西方人还是不易明白。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place of birth或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1、指“处所”、“机构”等的词语:
high school ≠高等学校 high school 是美国的中学。英国的中学叫 secondary school,
service station≠服务站 service station 是给汽车加油及进行简单维修的地方。
political campaign≠政治运动 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职务的候选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组织的活动,即竟选活动。
改善生活≠improve one’s standard of living 在英语中improve one’s standard of living表示“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思,而汉语中的“改善生活”则不然;《人民日报》一则新闻中说:“我的邻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到街头饭馆改善一次生活。但每次都是去一家私人饭馆。她说,原因不是别的,就是这家小饭馆服务态度好,总听到一声‘里边请’。”按中国的习惯用法,“改善生活”在一般情况下指吃一顿或几顿比常吃的伙食较好的饭菜等。
3、成语,谚语,常用语法:
令人发指≠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 前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的场合,后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相当于“令人毛骨惊然。”例如:The sight made his hair stand on end —he thought it was his dead brother's ghost.( 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了.)英语中有 to bristle with anger一语,表示“气得毛发竖起来”,但多用于动物,不用干人,除非用作比喻。
自食其言≠to eat one’s own words 前者指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后者指收回自己说的话,一般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他丢脸。例如:He told everyone he was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his article would be published by the Times,but when the letter of rejection came, he had to eat his own words.(他逢人就说《泰晤士报》必将发表他的文章。退稿之后,他只好收回自己的话。)
to get a kick out of something≠被踢出去 前者是非常道地的英语成语,多用于口语,意思是“欣赏…或从…中得到极大愉快”。如:I got a kick out of watching those kids perform; their play made me realize how strange and funny we grown-ups must seem to them.(我非常欣赏孩子们的表演。他们演的戏使我意识到。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成人多么古怪和可笑。)这与“踢”这一动作本身毫无关系。
To blow one's own horn (or trumpet) ≠各吹各的号 前者是个成语,表示“自吹自擂”,一般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智力等。很象汉语中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如: If he’s so successful,why does he have to keep blowing his own trumpet?(既然他干得很出色,干吗要整天自我吹嘘呢?)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号”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于各的事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中的 each doing his own thing相近。
“She has always been an idealist.So you can understand why she turned down a good Job offer to work among refugee immigrants and low-income groups after she got her degree in social 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会学学位之后,拒绝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却到达难来美国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阶层中去工作。”)
“Quite frankly, I’m a materialist.I’ve got a good-paying job and I want to keep it.I’ve bought a home near Westlake,and me and my wife want to enjoy the comforts of life.I had a hard time when I was a kid and I don’t want to go through all that again.”
汉语中的“政治”一词也难于译成适当的英语。在多数情况下,译成 politics不能确切表述原意,因为 politics的涵义之一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搞阴谋”(《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的意思,把“政治”这个词译为 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动),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 study(政治学习)等。
再举 liberal和 liberalism为例。把 Liberal Party译为“自由党”是合适的。不过,自由党主张什么呢?可以说自由党主张liberalism,但liberalism又是什么呢?在汉语中把liberalism译为“自由主义”。中国人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自由党的政治主张究竟有多大关系?就“自由主义”这个汉语词的最广泛的意义来讲也说明不了这个问题。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而 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 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或 Here;或 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对方说了 Thank you或“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 After you。(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You’ve got)a hard job.(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留”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又生气,又害怕,在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look 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 out’吗?)她回答说: Yes, and th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说明了学习成语的困难。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简直体现不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样。除上面举的look out(在外看;把头伸到窗看;当心;留神)外,象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配制”、“编排”、“编制”、“虚构”、“捏造”、“组成”、“调解”、“化妆”等几十种意思。set off可以表示“出发”、“动身”、“使爆炸”、“引起”、“使开始(做某事)”、“衬托”等十几种意思。同样,turn out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Turn out the light.(关灯)Turn out the guard.(派出警卫)The whole town turned out for the event.(为此全城人都出动了。) This ma-chine can turn out 3oo copies a minute,(这台机器每分钟能复制300份。)It 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结果证明是个错误/误会。)
Before he gets the hang of how to use them he’ll make a lot or mistakes. Some mistakes will cause people to hold their sides with laughter, but that shouldn’t put him in a stew. He should learn to put up with such things. You might say that’s part of the game.
“翻译者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当然就找不到对等词语。林语堂把‘吃软不吃硬’译为bully the weak 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 back,不仅英译文晦涩,而且说明他根本不懂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正确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译者的外语水平了,看他的英语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在今天就会引起误解。布衣蔬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检朴。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这部词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译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这种译法“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
(“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不是“你这只鸡”。)
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nstons yesterday.(霍华德·约翰斯顿家昨天添了一个孩子。)(不是“有鹳鸟做客”。)学生遇到这样的句子,如果不知道chicken指“懦夫”或“胆小鬼”,不知道 a visit by the stork指“孩子诞生”,就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讲英语的人学汉语时也会对下面的句子感到费解:“你真熊!”“那个家伙简直象条泥瞅!”
对中国人来说,公牛和河狸不会引起什么联想,不论是否常见,有用无用,无非是动物而已。中国人也许猜得出 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想象不出说英语的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喷着鼻息、怒气冲冲的公牛闯进摆满精致瓷器的店里。因此中国人对这个说法的生动性体会不深。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有时人们认为猫头鹰不实际,有点蠢,但基本上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西方人对bat(编幅〕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征。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瞎得跟编幅一样,眼力不行,有眼无珠),crazies a bat (疯得象编幅),he’s a bit batty (他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有时还有更坏的比喻。提到蝙蝠,人们就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这也许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所以,西方人对蝙蝠的感情很象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情,又怕它,又讨厌它。
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福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有钱、有势。 英语中有 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的说法。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指的是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指狗,许多人会感到奇怪,想不到狗会有这样的荣誉。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改不了吃屎”等。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
不过,应该指出,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 You dog!(你这狗东西!) That dog!(那个狗东西!) Son of a bitch!(狗娘养的!)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之良友”。
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majestic as a lion(象狮子一样雄伟)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 lion-hearted(狮心理查)。难怪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了。
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a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护忌”而且。blue这个词与 mood之类的调连用体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如:Paul was in a blue mood。(保尔情绪低落)
本章将以汉语和英语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讨论某些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
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 (普通的日子印的是黑色,但 black-letter 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表示“倒霉的一天”。)又如 to paint the town red表示“狂欢”、“痛饮”、“胡闹”,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欢作乐,饮酒胡闹,不是“把全城染红”。此外,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 的意思是:“(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如: He was the first European head of state to visit their country,and the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im.(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的欧洲首脑,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以汉语中“红双喜”为例——这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原指举行婚礼时在门窗或墙上贴的“喜”字。,“开门红”中的“红”代表好运气。不过“开门红”这个用语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应释义为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有时相当于汉语中的“旗开得胜”的转义: win victory in the first battle—— win speedy success.
红色也用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 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或“为难”、“困窘”。不过,英语中有些包含“红色”字样的说法就不那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如 to see red, waving a red flag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好懂。二者都与“生气”、“发怒”有关。前者的意思是:“使人生气”或“发怒”、“冒火”。后者中的 red 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waving a red flag 指“做惹别人生气的事”,如;The mere mention of his hatec cousin’s name was like waving a red flag in front of him;(只要一提他那个讨厌的表兄弟的名字,他就生气。)
怎样把汉语中的“你红光满面”译成英语呢?显然不是You face is very red(你脸红了),否则表示对方“不好意思”或“处于窘境”。如果译成A ruddy complexion,虽带有“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但不表示汉语含有的困“精力充沛”(energy and vigor)而“红光满面”之义。可以说:You look so healthy and full of pep或 You look the very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两者都表示“你红光满面”之义。根本不必把“红”字译出来。有的词典上把“红光满面”译作(one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或in ruddy health 都是从“身体健康而面色红润”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用red(红)表示这种意义的词语,如:red guard (红卫兵)。英语中的Red (大写R)一词本身常用作“共产主义者”或“共产党员”的同义词,但有贬义。不过,有些带“红”字的汉语词语译成英语的red并表达原有的含义。例如,把“又红又专”译作red and expert 表达不出汉语词语的原义,不如译为both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同样,把“一颗红心”译为a red heart, 不好懂,除非再解释一下,如loyal to the Party, having socialist virtues (忠于党,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White(白色):对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白色所引起的联想有一些是相近的:purity(洁白), innocence(清白无辜)。但英语中的white lie 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呢?谎言还能“清白”、“无罪”、“天真”或“单纯”吗?回答是:a white lie 指“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姐姐会对妹妹和妹妹的男朋友说:“你们俩去看电影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谢谢”。她知道他们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要做为借口。这就是white lie, 说这个谎毫无恶意,也没有骗人的意思。
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里的“白”字感到费解。最好根本不把“红”、“白”这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 (喜事和丧事;婚礼和葬礼),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总穿白色服装。把白色与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 occasions(喜事),会使西方人感得吃惊,尽管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应当指出,在汉译英时,应注意有“白”字的汉语词语。在某些场合汉语的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对应词中并无white一词:“白菜(Chinese cabbage),“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在另一些场合,“白”字与颜色毫无关系,表示“待劳、(in vain),如:“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送”(give away, free of charge, for nothing)。此外,“白”字还可以表示“单纯的,不掺杂的”(plain, unadulterated),如:“白开水”(boiled water),“白肉”(plain boiled pork)。在某些场合甚至很难概括出某种函义。如:“坦白”(to confess, to make a clean breast of something),“白痴”(idiot),“白话”(vernacular)等等。应当记住的是:“白”字并不总是white。
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的in the black有好的意思,即“经营一项企业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he black.(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公司一直盈利。)be in the black(赢利)的反义词是be in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墨水的颜色。In the red 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Blue(蓝色):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快。除上述in a blue mood 或having the blues 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外,在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blue 也表示类似的意思——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如: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work.(又是倒霉的星期一,该上班了,他可真不愿意。)
蓝色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族。He'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blue 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名字的书。
Green(绿色):除了前面提到的green with envy ,英语中还有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eyed,都表示“嫉妒”。可是,常用来表示“嫉妒”的汉语却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英语直译为red-eyed,恰好与英语green-eyed相反。有趣的是,过去汉语有“戴绿帽子”(to wear a green hat)或“戴绿头巾”(wear a green head ban)的说法,如说“某人戴了绿帽子”,即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英语中还常用绿色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you know.(你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经验嘛)greenhorn 则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新到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这一词语经常用于移民并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物体或现象却用不同颜色来加以描述。英国人喝的 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美国人谈到皮肉受伤时说be brised black and blue, 而中国人则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直译为:be beaten blue and Purple,当然应译为地道的英语be beaten black and blue)。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操这两种语言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过,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难于欣赏。没有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就不可能理解上面提到阿 Q的那句话,仅仅知道《红楼梦》(Dream, Red Mansions)Dream ofthe Red Chamber)的大致情节,也不会懂得涉及林黛玉的那句话。英语中的典故也是这样。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英语的人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但往往是不自觉的。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300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 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小心即大勇;考虑周到胜过勇敢——此语常作为胆怯者解嘲的借口)等。
a 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指绝代佳人——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
a 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权——这是另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a Dr.Jekyll and Mr.Hyde(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指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这是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中的人物。
a 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人们常说“制造一个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伯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a 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指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这种人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行追捕或解决疑难问题——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著名侦探。
六 语言中的禁忌
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 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事。privacy这个词含有“秘密”、“隐私”、“私下”、“隐退”、“独处”、“不愿别人干涉”、“不希望别人过问”等义。“个人的事”包括“个人事务”(private business)、“私事”private affairs)、“个人所关切的事”(private concerns)等。在英语中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这样,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一提上列问题就会被认为是在打听别人的私事,即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城堡”。
还有二三个问题与此有关:英语中有些表达方式是故意含糊其辞。如果人家说:I’m going out.(我要出去。)那就不要再问他到哪儿去。如果他(她)说: I have an appointment.(我有个约会。)再问跟谁约会,是什么约会,就不合适。同样,如果一位妇女说她头疼,别人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要问:到底怎么不舒服,要不要吃点什么药之类。她真不舒服,多半会跟你说的。应该明白,当人们不愿意做什么事、不参加某种活动或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往往用上列说法来推托,以免别人再问什么话。
(据说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的礼仪表示欢迎,一切顺利。访问圆满结束,女王一行即将离开该市,芝加哥市长当然在场,在举行欢送仪式时,市长致颂辞,与会者倾听,市长热情洋溢,为表示友好,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bring the kids 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