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地震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开心晒太阳    时间: 2011-3-21 09:56     标题: 地震反思

生活无国界110319——章鱼整理
  
  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天灾人祸变得更加的频繁。单以我们中国来讲,四川的地震、甘肃的地震、青海的地震到最近3月10号又有云南盈江的地震,都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什么有苦难?如果真的有神为什么又会允许这些苦难降临呢?虽然我们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们知道当这些巨大苦难发生的时候,常常促使我们人类可以反思生命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灾难题材的电影仍然有很大市场的原因。例如近期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对人性,对爱,对生命意义,对苦难的思考。在接下来一连四天的节目中李老师将和我们一起就唐山大地震这一部电影一起探讨。
  
  《唐山大地震》是让很多人流泪的一部电影。看完唐山大地震以后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帖子。赞扬的帖子我们暂且先不谈,先谈一下批评的贴。其中有一类批评的帖子说的是影片有些失真,我想也许《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导演起初并非想做一个记录片,所以它肯定会失真。其实《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是由一部小说改编而来,它本质上是个小说。正如我们看历史《三国志》这是一部历史,但如果你看《三国演义》这是一部章回小说。小说自然会加添了很多情节,某些部分会失真,但是我们凭良心说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不多但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很多,这是因为小说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到更多的层面特别是人性的层面。
  
  它是把很多的故事,很多人的故事集中在一两个人物的身上去发生。这叫作一粒沙看一个世界。其实它有很深的含义。这部影片真正的原著叫《AfterShock》翻作中文本来应该叫做“余震”或是“震后”。其实影片本身想描述的不是那场大地震,而是想要描述那场大地震后的三十年人性的演变或者说是社会的演变。
  
  唐山大地震正好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年,那个年代可是说是一个风雨飘摇动荡的时代,可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这部电影里所展现的人物的精神状态似乎是太好了一点。根据这一点,我想第一是导演并不是想带我们回顾一个苦难动荡飘摇的年代,他是更希望带领观众去看向未来。第二,现在看电影的大多是年轻的一代,这一代人无论你怎样去描述当时的刻苦铭心的情景,他们还是体会不到,所以在这里导演用了一个唯美派的电影手法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从一个评论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这是冯小刚导演的代表之作。我想从三个层面来探讨一下,第一个层面是我认为影片的节奏感掌握的很好。一部影片的好坏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他的节奏感。特别是灾难片或战争片这种大场面电影的节奏感尤其不好掌握,因为大场面的影片如果你处理的不够细腻就会交代不清楚,使得观众看不懂你想表达的意思,如果在大场面里你交代过多的细节那又会使得影片非常沉闷。其实这部电影很长,但是让我们看起来不会想打瞌睡。
  
  如果我们在从电影专业的角度来说,一部电影想要把节奏掌握的这么好,导演的运镜手法很重要,因为有时一个镜头就可以带出一个意义,所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陈述。比如说姐弟重逢那一幕其实他没有演,直接就跳到了他们搭巴士要回老家的路上,所以他把姐弟重逢的那一幕给跳了过去但是谁都知道这个过程。
  
  这个镜头跳过去是是为了他们和母亲的那个重逢做铺垫。如果前面已经有了姐弟的重逢,到后面的这个母女重逢就没有那么大的张力,而且会变得沉闷,因为会有两段戏一直在流眼泪在叙旧的那种过程。这也是过去我们国内很多华人导演的一种通病,就是对很多的剧情前后过度的重复。就是要取舍而且要选重点,但是有的时候很难。做企业也一样,有时你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赚钱,但假设你每一样东西都去做,这个公司有可能会倒闭。所以虽然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赚钱,但是我要选择哪一样作为我核心主力的产品,作为我主要的利润来源,你还是需要经过选择的。
  
  个人事业发展也是一样,假设我们从还不错的大学毕业可能会有很多企业请我们去上班,这时你自己怎么样选择就非常的重要。我记得06年我在一个地方培训,一位经理人来这里上课问我一个问题。因为他当时是一个销售部门的经理,在宁波和福州分别有一家公司请他过去做销售部门的副总经理,他就很难取舍,因为他家离宁波比较近但是福州的那家公司提供的条件更好。于是我教他应该怎么样取舍,福州那是一家运动器材公司,宁波这边是一个燃气灶的公司,06年国家正在宏观微调,我说运动器材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可能未来一年市场不会太好,你还是去燃气灶这家公司可能会比较好一点。后来他写信来感谢我,因为我的分析很正确,所以说人生是常常要做选择的。
  
  有的时候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现在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建议年轻人一定要读历史,因为不读历史你不反思回想过去你就找不到未来。其实历史是人的根,通过历史可以看到人的很多的演变。圣经里有一句话叫做“日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日光底下天天都会发生新鲜事,为什么圣经里说它没有新鲜事呢?其实他有轨迹可循的。所以你要反思历史。如果你今天要从学校毕业或是你正在念大学,但是你对未来感到茫然,你不知道怎么找工作,这时你就需要去反思你过去成长的过程以及人类的整个历史,在这两个的交集合里面你比较容易找到你的未来,你比较能够有根。
  
  人生我们的命运往往就是由一连串的选择所影响所决定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女主角,首先她母亲就是面临着一个两难的艰难的选择,可以说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她以后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心理的废墟,苦了一辈子。她的女儿也做出了一个不和母亲相认的选择,这个选择其实也让自己苦了一辈子。
  
  这是冯小刚先生在《唐山大地震》里让我感到最惊艳的一段,他对人性的细腻的处理。我觉得在华人导演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我们不太知道如何来很细腻的处理人性,当我们在处理人性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人性美化,但是人性常常是很龌龊很卑微很自私的。而冯小刚先生在这部戏里,大胆的处理了人性而且处理的非常的细腻,剧中这位母亲虽然自己也是女性,但是表现出来的也是中国人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敢于处理人性,敢面对人性的丑陋面,我认为这样的电影就会进入到国际级的境界。
  
  人性不单单是丑陋的,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丑陋的一面也是因为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因素所造成的。就比如说母亲在男孩女孩的选择之上,其实她是一个传统的观念影响下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当她做出这个选择之后,她发现其实这个选择本身就是残酷而且是错误的,因为她在当中把人的价值做了区分。
  
  人性的价值就是在最黑暗最丑陋的时候,又看到最光辉的一面,所以当母亲选择把弟弟救出来之后,她第一个选择过去抱姐姐不是抱弟弟,然后是抱着姐姐的尸体痛哭。我觉得冯小刚导演在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小说的意境,我相信是她抱着她的女儿的尸体痛哭,导致她女儿最后奇迹般得复活。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运镜手法,但是他不是想宣扬一个神迹之类的东西,他只是想告诉我们人性的光辉,在最黑暗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光明。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告诉我们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最光明的时代。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而且是真实的去呈现了复杂的人性。所以你看到了里面还有一个很奇特的地方,就是她在失去了女儿以后全心全意的抚养她的儿子,可是他的婆婆姑姑要来抢占孩子,最后因为姑姑动了慈心把孩子留给了她。但30年后,她去抢她媳妇的孩子,她的儿子和媳妇带着孙子回来,可是她不准他们带着孩子回娘家过年,就把孩子抢下。但是她没有想到30年前,她婆婆要来抢她的孩子的时候她的那种痛苦。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一个反讽。所以说中国人很少去反思这些人性中不好的层面,可是冯小刚先生是有意无意的,不着痕迹的就把这种婆媳的问题很简单的表达出来了。
  
  我想,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类进步的一个动力。我们为什么会努力的去工作,我们为什么会希望改善生活,也是这个自私的动力。但是如果这个自私被强调的过头了就变成了自私自利,这是很不好的,所以它必须被节制被平衡。所以在大我小我中间,我们如何取得那个平衡,我想《唐山大地震》的导演或是原作者也试图在这“大我”“小我”中间找到一种平衡。
  
  现在人类正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叫做地球的暖化,假设我能为地球的未来尽一份心力,但是我觉得我一个人在做没有用我就不想做了,所以“大我”跟“小我”其实很难平衡。“大我”讲到最大就是天地人类的未来,为这一切其实我们现在应该学习节制,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一切去节制呢?我想很少,这的确是个人性的挑战。
  
  在西方的企业培训常常讲一句话“态度可以看到你的未来”,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大气大度的人我们就可以看到你的未来如何。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命运,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是外在的机遇决定我们的命运,其实不然,就算在那么苦的时候也有人的态度是正确的。
  
  我们讲人的命运由一连串的选择所造成的,其实这些选择往往是我们的态度,所谓的态度其实是由我们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的。关于这一点的话题我们希望在下一期的节目中跟观众朋友们继续来探讨。
  
原文出自《生活无国界》节目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yuewuguojie
.  
作者: 开心晒太阳    时间: 2011-3-21 10:11     标题: 地震反思(二):爱的抉择

生活无国界110320——瓦器中的宝贝整理
  
  上次我们谈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人面对不同抉择时所作出的选择的问题。而这个选择又和我们的态度、价值观息息相连。但是态度、价值观我们很难谈,我要谈一个更简单,也许是更核心的东西。在《唐山大地震》里的女主角妈妈,她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然后她的先生过世,她的两个孩子被压在石块下,她选择救弟弟,放弃了姐姐,从此母子相依为命,这都是她的选择。可是在一连串的选择里,最后她还能够跟她的女儿重逢,而且解决了三十几年的彼此恩怨的问题。这整个过程在讲什么?导演或小说原作者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个妈妈从头到尾所作的选择,有一个字叫做“爱”。
  
  她所有的选择是用“爱”为出发点。她的先生为她牺牲生命,所以她选择三十几年守寡。这中间她只是一点点的插曲,有人来追求她,其实绝对不只这一个人来追求她。当她的儿女问她,她都说,这三十几年当然不乏追求者。但是,她说:“你想你爸爸用他的生命救了我,我怎么能不为他守寡?”中国古代很讲究贞洁、守寡。现在我们在讲女权解放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不好。其实为了一个贞洁牌坊去守寡,当然不好,而且是一种压抑、追求的是很虚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敬佩她不是为贞洁牌坊去守寡,而是因为爱。她是因为爱,她因为纪念她的丈夫,她真心爱她丈夫。爱,其实在很多时候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所以不可能有别的再进来。第二,她把纪念她丈夫的爱转化为全心全意为她的小孩的爱。所以她的所有选择,都是从“爱”做出发点。所以,这个剧本最后的结局是一个喜剧,不是悲剧。导演其实在无形中也是不着痕迹,告诉我们一件事,人生、命运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决定的。
  
  可是有谁知道,我的选择究竟对还是错呢?如果我们的选择是基于爱、基于付出、基于牺牲去选择的,那对错反倒不是最重要的,而且结局一定是美好的。结局不一定是荣华富贵,飞黄腾达,但一定是美好的。所以,我要鼓励所有的听众朋友,你的人生要面对很多选择,你可以从你自我的角度来选择,可是你也可思考到“爱”这个角度来选择。
  
  我们人生常常面临很多两难之处,例如交男女朋友、找工作。很多的事情上我们常常觉得非常的难,我们也从来都是权衡利弊。学过一些企管或者是人生培训的常常懂得把两种选择的利和弊,列出来进行对比,看哪个利大、哪个利小然后把它划掉。
  
  我们再看这部影片。这部影片转悲为喜的关键,是失散多年的姐弟,投入到08年的另一场大地震。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因为姐姐已经远嫁加拿大,她当然可以捐点钱,表示关怀就够了。可是她跟她的先生说:“NO,我必须赶快去,我不是只捐点钱或表示关怀就够了。”她的先生其实已经表达了对地震灾区人民的那种爱了,已经很不一般,很不容易了。她的先生也是支持她的决定,支持她赶回去。支持赶回去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四川那时候还是余震不断。可是姐弟两人都不约而同的因为爱做这个选择,是整部影片能够由悲转喜、能够解开这三十几年结的关键。所以,导演在无形中告诉我们说,你的人生是我的选择。姐弟两人包括妈妈三个人,分散在三个地方,妈妈所在唐山老家,弟弟在做生意,姐姐也在加拿大,可是因为一个“爱”的选择,最后他们可以重逢,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人生许多的选择,外在的条件,我们也不是说爱情跟面包什么重要,面包当然要顾。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总得活下去,所以这些你要评估,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有时候最难评估的是都比较接近,如果每一样都差不多的时候,怎么办?我鼓励大家,如果每一样都差不多,你就用“爱”的因素来参与在里面,来思考哪一个地方比较需要你。
  
  我记得07年我在上海帮助一个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他可以留在上海的大医院,他可以回到老家的小医院。他就问我说,怎么办?我就问哪边条件好?他说评估下来,两边条件几乎差不多。我说,那你就得评估哪边比较需要你,用爱的角度来思考。思考哪个地方能抓住你的心,有的时候,这的确是一个关键。当然,我必须承认现在我们80后、90后年轻的一代有他们很多的特质、优点。但是,有一个缺点,是他们自己搞不清楚哪边能抓住我的心,因为他们在现代的这种媒体、电子的这些东西太多,等于信的那个层面有点在失去。世界信用卡的第一个创办人是维萨卡的创办人,他在创办维萨卡的时候,曾讲过一句话,他说他很担心地球的演变,机器越来越像人,机器能够做的事。我们看信息产业你就知道,机器能做的事越来越可怕了,而人越来越像机器。其实科技既不关乎人性,机器能够越来越帮助人、越像人,这很好。机器真的是能做很多事,让人生产效率各方面更提高,但是人千万不可以越来越像机器,人必须找回那个人性。你从这个角度看《唐山大地震》你去思考,不管是小说的原著或者导演整个团队,呈现的是不管怎样的地震,不管怎样的变革,人性只要在,人就有盼望。
  
  用“爱”来帮助我们做人生一些艰难的选择。其实有的时候爱的体现,比较能看得见的叫使命感。比如说,到什么地方更能够激发、使我们的人格更高尚,做出一些必要的选择。那另外,对于基督徒来说,基督徒都知道一个观念:神是爱,而且认识神就是智慧。那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一种超越的智慧。现在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看,爱其实是智慧,真正的智慧其实是爱。
  
  现在年轻人对爱的理解,原谅我说一句话,叫做有点肤浅。为什么肤浅呢?因为我们一般的小说,一般的教导,把爱跟情合在一起叫做爱情。年轻人在追寻爱情,可是我们说你追求到的爱情是情,而不是爱。其实圣经告诉我们: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等等……。爱是什么?爱是付出,爱是牺牲、爱是忍让,这是爱。可是情是什么?情是占有、支配、干预。所以,男女生一谈情说爱,结果就是我就要支配、干预对方。你今天下午到哪里去了,你今天晚上干什么事了,你跟谁见面了,你传的短讯给谁了。你都想干预对方、支配对方、干扰对方。这是情,这不是爱,真正的爱不是这样。
  
原文出自《生活无国界》节目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yuewuguojie
  .

[ 本帖最后由 开心晒太阳 于 2011-3-21 10:14 编辑 ]
作者: 开心晒太阳    时间: 2011-3-21 10:16     标题: 地震反思(二):爱的抉择

  冯小刚先生在影片里面有很小的一段插曲,就是这个姐姐获救后被收养了,结果她念了医学院,但是她跟男朋友发生关系,怀了孕。男朋友这一句话:去引产、去堕胎、去人流。但是,她说不可以。他跟她讲,还是为着她好,小心你这样,以后你的前途就没有了。他说的是不是事实呢?是事实。但是,那是一种自私的,那是一种情,这不爱。但是这里女主角说:“我是经过唐山大地震的,你不知道,我绝对不可以摧毁生命。”这一句话,在整部影片中价值特高。我想,我们全世界的华人都需要面对这句话,重新来思考,生命是一种尊严,生命是该被尊重的,这是爱。所以,你在大智慧里,你才会思考这个“爱”是一种付出、牺牲。你看这个妈妈三十几年,为了抚养这个独臂的男孩,男孩虽然被救出来了,但他缺了一只手臂。当时,他的奶奶要来抢这男孩,她就说,你没有能力照顾,你自己得上班,我这孙子又没了手臂,他需要特别照顾。这事不容易,可是妈妈做到了,原因是这个真正的“爱”。大爱、有智慧的爱是真正付出、牺牲的爱。她牺牲自己年轻的岁月,牺牲自己可以再找一个人改嫁的幸福,就为这孩子。这才是真正的爱。
  
  她的女儿也是如此,因为对生命的这种宝贵,她也承受很多的压力,付出很多的代价去抚养这个孩子。所以,你看她去做英文家教,有时孩子打破人家的东西,她被人家歧视。这些请得起家教的都很有钱,可他(她)的心中没有爱。只有这些钱的东西,支配、利益的比较,你的孩子打破我们家的东西,你的孩子欺负我们家的孩子等等。他没想到,一个单亲的妈妈,带着一个孩子,还要工作赚钱,养家活口,这是何等值得同情。所以大爱跟小爱,大爱跟自私的爱,大爱跟所有的情都不同。我们人其实只有情,情绪、情欲、情感,只有这个东西。但是,神要给我们的是爱。神就是爱,我们认识神就可以找到这一份真实的爱。这种牺牲、奉献的爱,最高的表达,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死亡,付出祂的生命救赎全人类,这才是真爱。
  
  前一集我们谈到了选择,这一集我们又是接续了这一话题,但是又谈到了爱。其实最体现爱的,在影片中能看到的更多的是“饶恕”。一个女儿对母亲选择(儿子)的饶恕,母亲对自己的不能饶恕到饶恕。我看到很多帖子在批评这部影片,我要鼓励这些批评人(不是说这部影片是十全十美),其实你看这部影片也要带着饶恕的心来看。人要饶恕别人其实真的很不容易。这部影片真的不那么十全十美,可是其实它想表达的是,人要饶恕别人不容易。所以,人真的要好好学习去饶恕别人。因为三十几年的不饶恕,结果母女重逢所发现都是没必要。为什么?当时,如果不是这块石头两边各压着一个孩子,不必做选择,非常简单,妈妈一定两个都救,可是当下真的被迫必须做选择。
  
  我想在泰坦尼号这部影片,也是讲到同样问题。救生艇不够,船要沉了,你就发现很多选择。有的人是选择自己抢到救生艇上;有的人选择把他的逃生机会礼让给别人。所以,这种时候最紧要关头的选择,其实是人类最关键的选择,这时候你就看到什么叫做爱。
  
  饶恕在这里也显得非常的深刻。在泰坦尼号里,那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他是个穷人家,他是被排斥的,被女方家庭排斥,但是他最后,是他救了这个女的。他放弃自己生存的权利,救了这个女的。在《唐山大地震》里面,我们会看到很多都是这样的选择。这个姐姐她没有不原谅弟弟,但是她不原谅妈妈。其实弟弟一直都很脆弱,在抢冰棍的时候,弟弟也是要靠她。换句话说,如果那一天要叫这个姐姐做选择的话,很有极大的可能,她也选择把机会给弟弟。
  
  饶恕这个功课真的不容易。但是,我们事后就发现你不饶恕人,其实对方也很难过。妈妈做了这个选择,她折磨自己三十几年,你怎么不饶恕她呢,其实她并不快乐。
  
  人生在世,很多人常常得罪我们,很多人常常压榨了我们的利益,但我们还是要选择饶恕。从这个角度上也许可以这样来看《唐山大地震》,与其说这是一场地球的大震动,倒真的不如说是一次人性的震撼。这是小说的原著以及这部电影所真正呈现的。它其实是地震之后所震出来的人性。包括四川大地震、海底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等等,它就是让我们看到地震后的人性。在这人性里面,就很多值得反思。
  
  其实《唐山大地震》也在告诉我们,三十年后,多少人还记得这场地震?在那个时代,那是一个灰暗的时代,那场地震其实是伤亡惨重,而且那个时候的救难、救灾的设备、动员,都不那么容易。
  
  我是亲历唐山大地震的,只是当时非常小,我家也离唐山不远,所以震感非常强烈。我记得那时候大家住到地震棚里面去了,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今年5月份在四川地震两周年,我也到成都去,作了一些培训,我就是培训这些心理智商师,做创伤后的辅导。做了两年他们的压力还都很大。其实震后的创伤要过去不容易,要很久很久。很多孩子,特别是年轻的孩子要过去很不容易。特别家里有人家遭横祸的,你幸存下来,你当然可以说,“你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是,你知道幸存的人他并不快乐,因为他的亲人,至亲至爱的人是埋在里面的,有的时候是他目睹这个过程,所以,他们也有他们要背的很多担子在那里。在这里首先要过的有关就是《唐山大地震》妈妈发出的那声呐喊一样,是对天的咒骂。人有很多时候选择把最后的苦叹怪给天怪给地,怨天尤人——是天、大的环境或者是别人的因素造成的。人在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他行为不好,也许他自私自利、也许他贪得无厌,但是我都换一个角度想,其实人都想卑微的活下去,那是他选择的活下去的方式。我不是说贪得无厌是好的、是对的。不过,每个人的视野不同,每个人的胸襟不同,每个人的思维不同。
  
  其实每一个人都只是想卑微的活下去,只要他不逾越国家法律的界限,我们就尽可能站在体谅、谅解、了解的角度去尊重他,这就是他的选择。特别是年轻人,你进了职场,你会发现,很多人很会拍马屁,很会逢迎巴结,你不要怪他。我们进到职场,每一个人都是小职员,谁不想赶快出人头地、赶快获得升迁?很多的时候是他的一些既有的观念、价值观,是它选择这样活下去的。观念当然不正确,不过,你想一想,他只是想卑微的活下去,他怕被开除、被下岗,怕失去工作,希望早一点升迁。所以,他选择了那个方法。虽然方法不好,可是你自己何尝也不是想升迁呢?我们都站在多一点理解的角度上。
  
  刚才讲饶恕的问题,从这角度来你就比较容易饶恕每一个人的选择。换句话说,饶恕并不是因为我比你高尚,而是知道其实很多的时候我和你一样,我们都只是想活下去,希望有一口饭吃,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卑鄙的理由。那就成了北岛的那句话:“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
  
  因为很多卑鄙者,平常许多小事很卑鄙,可是在重大选择的时候搞不好他比你清高。其实管仲跟鲍叔牙就是这个例子。管仲平常喜欢贪小便宜,鲍叔牙都让着他,最后鲍叔牙跟的王得胜了,管仲跟的王失败了。可是,鲍叔牙第一件事选择管仲,他告诉王说:“只有管仲能够救这个国家。”最后连孔子都称赞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不是管仲复兴了中原,那我们可能早就被夷比之邦入侵了。如果我们只看到他平时的那些弱点的话,他很卑鄙,那我们一定是不耻与之相谋的。
  
  当然,我不是说卑鄙好,我们如果能够小事大事都不卑鄙最好,可是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你看一个人卑鄙,但是,他在某些大选择上比你清高。我们自己如果平时自觉光明磊落,那也许有的时候,坦白讲,是因为没有遇到足够的试探和诱惑。有些时候我们在大方向、大选择上反而我们就失败了,所以我们要饶恕别人,是这样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光是爱,更多的其实是一种认识到人自身的罪行。
  
原文出自《生活无国界》节目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yuewuguojie
作者: 开心晒太阳    时间: 2011-3-21 10:43     标题: 地震反思(三):爱与饶恕

生活无国界110321——归来白鹭整理
  
  一部好的电影,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反复去多看几遍,因为跟着导演的思维或者原作的思维可以了解他想展现的一些人性层面的东西。当一个人的阅历、年龄不同的时候再看过去自己看过的影片时感受又会不一样,而且当我们信主之后再去品味从前我们所欣赏的影片时,能够想到的或者是看到的,又会有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上一回我们谈到人性的卑鄙,我们不是鼓励人卑鄙,我们应该饶恕人。这里我们可以提到一部09年印度很有名的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这部片子以贫民窟里的三个小孩为主角的故事。片中兄弟两人和一个女孩子原来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但是都还不错。他们来自穆斯林的家庭,后来家人被印度教杀害后变成了难民。后来被一个坏人收养,坏人想将他们弄瞎了好去乞讨挣钱,三人知道后就逃亡。兄弟两人中的哥哥一直很卑鄙,而弟弟一直很单纯,后来哥哥混黑道了,弟弟一直还是很纯洁。可是到最后出人意料的是,在关键时刻哥哥愿意选择牺牲自己去成全了弟弟,使弟弟能跟女孩子最后能终成眷属。
  
  导演在片中所呈现的是,这位弟弟从来没有怪过哥哥,因为他相信哥哥的内心还是淳朴的,还是他从小所认识的那位哥哥,只是在印度那样一个恶劣环境下,碍于现实得要一口饭吃而去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我们也了解到哥哥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能够活着照顾他单纯的弟弟,因为弟弟太善良了。果然,在最后最关键的时候,哥哥牺牲了自己。
  
  讲到兄弟的电影,让我们想起了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故事中浪子弟弟分了家产去外面挥霍一空,家里的那位乖哥哥对弟弟其实是非常不满的,所以也有人说,这个浪子的哥哥其实是“家中浪子”。
  
  这也就牵涉到了饶恕的功课,浪子回头有很多功课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就是关于饶恕。父亲对大儿子说:“你弟弟虽然出去浪荡资财,把家产花光一半。而你一直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都是你的,所以你并没有损失。”我们就要明白,神也是像这位父亲一样爱我们,甚至将祂的独生儿子给了我们,神所有的都是我们的,因为神既然愿意将祂的独生爱子给我们,还会留下什么好的不给我们呢?我们拥有了神就拥有了一切,因为神是丰盛的,所以在地上某个人给我们造成了亏损,这有何妨呢?因为地上的一切都是要过去的。当我们从永恒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饶恕就会变得更容易了。因为当下虽然想不开,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时,才能发现,每次的打击都是真利益。
  
  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基督信仰的可贵之处。我们在当下环境中很难做到饶恕,因为人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跳出这个有限的确是很难的,但是因为基督的信仰,因为爱,祂是智慧和力量,祂能够帮我们带到一个接近永恒的角度去看待人的命运和机遇。因为我们相信神,相信爱,就使我们能够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黑暗时期。
  
  我们中国最主流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是仁爱。孔子曰:儒家之道,唯其忠恕。孔子对儒家总结归纳后就剩两个字“忠恕”,意即忠心与饶恕。忠心我们绝大部分国人都是能够做到的,因为从小就有被教育要精忠报国等等。但是饶恕的功课却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好好去学习。虽然“忠”我们做得很好,但是“恕”就是做不到,这个恕就是爱的力量。我们知道要饶恕,但是太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缺少爱的力量。但是我们认识耶稣基督的人知道,当上帝的生命取代了我们的生命,就给了我们这个爱的力量,才能做到真正地饶恕。
  
  我们看《唐山大地震》中,如果主角在三十年前的当下就选择了饶恕的话,就不会过得那么低苦涩,而是会非常地释放、喜乐。人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一个更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使我们真的学会饶恕。
  
  记得第一次我们讲的是真正的一场大地震,震乱了整个人的生活。第二次我们谈到了与其说它是一场地理上的地震,倒不如说是人心灵的震撼,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大变革。
  
  唐山大地震是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一段很黑暗的时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地震之后,改革开放所开启的又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大篇章。人们常常形容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翻天覆地”真是比一般的地震影响更加巨大!
  
  我相信,这也是导演或者是这部小说所要呈现的,为什么要叫《aftershock》?是因为地震之后的余震才是更值得我们去省思的。导演在中间带出了很多元素是值得我们现代的中国人都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自己也写了一篇帖子说:假设你是中国人,你一定得看《唐山大地震》,不是看三十几年前的那场地震,而是看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这场地震。
  
  影片的一开始就讲到了当时人们物资的匮乏,从老爸新买的电扇使全家人都很喜悦。但是,后来儿子开着宝马陪着老妈去买房子老妈却仍然不开心。物资丰富后,人的心灵财富反倒变得非常的匮乏。
  
  地震再强烈,它是局部的,震掉的也只是一些物质的硬件。影片中,经过三十几年后的儿子在四川赈灾的时候跟老乡在讲什么呢?他说三十几年了,唐山都重建了,可是我妈妈心灵的废墟却一直没有被重建,我妈妈还活在三十几年前地震的那一刹那。
  
  同样的,这三十几年来,我们的国家翻天覆地地大变化,这一场变化对每个中国人带来的变化时巨大的,从收音机到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视机、电脑、空调等等。我们硬件的进步是很不错的,但是我们的软件,我们的精神、心灵层面我们建设了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胡同四合院渐渐消失了,我们是否失去了更多?
  
  简单的讲,也许我们现在所急缺的是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将我们只看利益的价值观好好地重建。我们改革开放之前,有一种价值观我们觉得不好把它丢掉了,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却没有提出新的价值观,而接受了商业化、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是以物质享受的推崇,拿成功做唯一的认可。它更直接的描述就是“贪婪”。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华尔街出的几本书都在谈“贪婪”这件事,人类为什么会制造出这么大的金融地震呢,就是因为“贪婪”。这是比唐山大地震、川震更加剧烈,是世界级的大地震,而造成这场地震的罪魁祸首是华尔街超过十年以上认定“贪婪”是正确的。十年,人们用“贪婪”解决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后遗症,他们认定贪婪是正确的,所以最后就从亚洲的金融风暴演变成了世界级的金融地震。
  
  其实在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里面,这种对物质享受的推崇,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我认为我们真的要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否则我们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很可能重蹈覆辙。我们不觉得我们中国房地产泡沫消失会多么严重,可是如果08年你到美国去看,一旦房地产崩盘,那是何等的严重,我们必须痛定思痛,我们是否该悬崖勒马,应该强化我们人心灵的建设,强化软件与思维的东西,然后再继续发展我们的经济,使它的发展是有根有基的,使它的发展是趋向人类的文明共同进步的。
  
  我们往往比较注重物资层面的重建而忽视心灵层面的重建,我们看到新川北建设得很好,当然这是很必须的,可是另一层更加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理念。我们看到我们国家日益强大,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越来越有分量,腰杆也挺直了些,但是很明显的这不是一个名族真正强盛的原因,我们不但希望我们的国家强盛,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思想是能够主导社会与全人类去思考全人类的未来。
  
  我们必须承认过去200年主导人类思考的是美国人,是西方的思想,当我们中国站上世界舞台的时候,我们东方的思想能否超越西方人的思想,考虑到全人类的利益来影响这一个世代的人。
  
原文出自《生活无国界》节目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yuewuguojie
.
作者: 开心晒太阳    时间: 2011-3-22 09:06     标题: 地震反思(四):真正的重建

生活无国界110322——卓~晓得整理
  
  地震不仅是地理上地质上的地震,也是心灵上的一次大地震,更是社会的一场大变革。在震后,所需要的是重建:物质上的重建及心灵上的重建。特别当物质重建好时,我们更需要与物质条件相匹配、相称的心灵、胸怀、气质还有与眼光、价值观、能力相配的智慧或是力量?也许在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信仰的重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第一,鼓励基督徒去看这部影片。因为圣经预言,人类到了末世,最重要的表征是地震的频繁。而唐山大地震刚好是开启末世地震频繁的大地震,在其之后,大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第二,在信仰上,地震可以说是神给我们的一个警告。神没有故意让地震发生,地震发生其实恰恰说明地球旧了。就像锅炉,用久了就这破那破的。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地震越来越多。第三,地震是一个灾难。当灾难越来越频繁的时候,人的心灵越来越难得到安宁。在没有灾难的日子里,人心灵的平安是靠物质的丰盛来得到安慰。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1994年美国的大地震使得高速路全垮在一起。气候的变迁,地震的强度都在超越历史。现在的社会面对的是一个灾难社会,心灵够强的人才能承受的了,由此心灵的强度很重要。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泰山崩于前不改色。在海地大地震中,有位海地歌手家中深受灾害,他有个亲戚住在智利,连夜逃难搬到智利。三个月后,智利同样发生了大地震,他又变成了灾民。一个人,在三个月内两度变成灾民世界上绝无仅有。但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逃到哪里去,泰山都会崩在我们面前。我们现在要的不是选择哪里的泰山不会崩,需要的是心灵的强度。
  
  心灵的强度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当你找到真神,当真神的能力、生命在你里面的时候,你才有心灵的强度,才能够不慌不乱,平平安安过日子很好,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会慌乱。
  
  回到我们的电影,我们蛮清楚地看到一点:其实它所讲的一个地震(唐山大地震),后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更有一个全国性的大地震——毛泽东的逝世。又有更重要的便是随后的开放改革。开放改革在我观察可以说是一场地震,这场地震比唐山大地震地表的地震更重,因为它震到了人心里,就是人心里的价值观都得改变。
  
  唐山地震时,过去的人处于的状态比较重视精神层面的,在物质层面是非常匮乏的。之后的地震恰恰相反,是物质上开始日益丰富,不单是丰富,甚至是多余。所以有人开始挥霍,开始浪费,同时反映的确是精神层面的匮乏。这两者一相比,其反差非常巨大。所以说这场地震比唐山大地震更重大。
  
  冯小刚选用跳动的方式,使其反差显得更明显,对比更强烈。其实我认为《唐山大地震》真正在讲的大地震是改革开放,一场社会的大地震。但是这场大地震,第一还没停,还在震;第二这场大地震震的还不只是外在的,眼睛看得见的,物质的层面,更是心灵的层面。我们曾惶恐:改革开放真的对么,私有制度真的对么,个体户真的对么?我们从惶惶不安到一窝蜂完全不顾一切拼命地往这个角度走,完全追逐个人、私人、个体户的利益。若我们要继续这样跑下去,我们需要反思几个问题。中国有十几亿人,我们的地球承受的了么?这样跑下去,对中国真的好么?对咱们每一个个体,真的好么?
  
  这些年来,很多人开始提政治改革、公民社会还有幸福指数等,其实都是对改革开放的一些思考。这些东西仍然停留在具体化的层面,然而更多让我们看到的是,如今道德的败坏,人们价值观的颠覆(笑贫不笑娼)等等。这些让人们心里有更大的担忧。照这样发展下去,民族的精神会丢失在何方?无论是幸福指数也好,公民社会也好,北欧是最典型的例子。北欧好几个国家,他们的幸福指数常常在世界名列前茅。假设我们到丹麦、挪威、芬兰等这些国家去,我们会发现那里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并不追名逐利。他们从家庭教育,学龄前的教育乃至于学校的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他们教人的一个前提不是教你将来飞黄腾达,他是先教你一个人的价值,一个人性的尊严。即使你这一生穷途潦倒、失败,即使一生毫无成就,你还是要相信,你还是人!这理念,其实是从信仰发展出来的。你首先需要找到的是神,才能相信人是神所造的,且人是弥足珍贵的,我们才会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从这个理念,才会有公民社会(每一个人都尊重别人)的可能。在外国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意见的自由。”虽然你表达意见跟我不一样,但表达意见的权利必须被保障,也必须被尊重,这是公民社会的前提。这个前提是在人性地对待自己跟人性地对待别人,认定人的价值感和人的尊严。不但认定到我自己是有价值,有尊严的,我也尊重别人。其实唐山大地震,随后的毛主席的去世的那段,及以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想,导演在里面想呈献的就是人的价值。特别是在中国,这似乎没有被重视,但是这才是最重要的。08年,到了四川大地震,那个妈妈为了把孩子救出来,选择把孩子的腿锯了,因为人命比那条腿重要。
  
  “人命关天”,我们所说人命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欧美国家,公民的价值是普世的价值,不管牺牲多少,付出多少。我们必须反思,在我们三十年的开放改革,我们追求成功,因为我们的民族被压抑很久,苦了很久,失落了很久,难得找到一个出口。我们全国拼命这是对的,我们需要上进,需要超英赶美,这是对的。可是,我们不可以只在物质、金钱、经济层面上超英赶美,我们要想到的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及美国的开国先烈所提出来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被造而自由平等的那种概念及博爱的精神都在体现人的价值。这是我们需要来反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我们中国的这几代人都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地震。大的迷失也代表着小的一个一个的迷失。我们自己也曾迷失过,我们自己如何在人生当中不断地去懂得在挑战与变化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也让我们看到一件事,因为一个地震,让一个小康之家变得支离破碎——爸爸死了,妈妈带着一个断臂的孩子苟延残喘地活下来,姐姐被领养走失了,一个小康之家破碎了。这三十年的开放改革,我们就得从这里来思考,我们的家庭价值也被改革开放撕裂了。所以我们必须重建家庭的价值,因为人要活得有尊严,其实不是我有多少钱,住多好的豪宅高楼大厦,不是!儿子给妈妈买房子,妈妈不愿意,妈妈希望儿子在身边,而儿子为了事业的发展并没办法在身边,他只想给妈买个好房子,其实妈妈只希望孩子在身边。开放改革有很多的好处,可是我们必须承认,为了生活,多少年轻人背井离乡。他必须到大都市去,到沿海的都市去,必须去打工,不许去图生存等等。很多家庭的价值被撕裂了,所以这个价值必须重建回来。因为当家庭的价值被重建,人才会有尊严。孩子也需要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才会有好的自我形象,长大以后才不会迷失。外国有句话说:家庭和房子是不一样的。家庭是home,房子只是个house,house只是一个冷冰冰的硬件,但是家庭确实人建造起来的。要找回人的价值,首先要找回家庭的价值,家庭的感觉,要重建我们的婚姻,重建我们的亲子关系,重建一个好的家庭。好的家庭不在乎物质的享受,不在乎住的房子有多么豪华,这些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住在房子离得人的感觉。其次在这样的感觉里面,从家庭里开始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到社会上去工作,也会学会尊重每一个人。不仅是领导、上级需要尊重,就连在我们看来甚至是乡巴佬,很土的人也值得尊重,只因为他是人。这个观念这其实也是基督教信仰当中的一个核心,坦白地讲在其他宗教上没有这样的,因为它们不以认为核心。但基督教信仰告诉我们,“神爱世人”。在希腊原文写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写的不是神爱世人,而是神是多么爱祂所创造的。但是中国人特别体悟到,神所创造的这一切,是以人为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翻译成“神爱世人”。人是神所创造的核心,最精美的杰作是神把祂的灵放到我们当中,使得一切都无法与我们媲美。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不是有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动物都不会敬拜赞美,但只有人懂得。我们在互联网上可以看到很多猴子、狗等也会拜拜做手势,却没有真正拜的生命在它的里头。而人有一颗追求永恒的心以及真正敬拜的生命。
  
  会有这么多触动人心的电影往往是因为它里面触动了人性当中最深刻的地方。会思考人的价值的也只有人会去思考。也只有人觉得思考这些问题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看到生命是非常奇妙的,有无限的潜能。《唐山大地震》中独臂的孩子活下来了,而且活的很好,它告诉我们不要气馁,即使我们是面对灾难的,即使我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只手臂,失去了一条腿,都不要放弃,人的生命有无穷的潜能,这就是人生命最可贵之处。
  
  为什么人需要尊重?人的生命是何等可贵!即便被人抛弃,被人弃绝,但是神永远爱你爱我。神对我们的爱永远没有弃绝,祂对我们的爱永远是“是的”。
  
原文出自《生活无国界》节目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yuewuguojie
.




欢迎光临 雅歌家庭教育论坛 (http://www.yage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