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温玛莎艾碧格诞生于爱渥华州的沙泉锁(Sand Spring)。她双亲的祖先们都是一六三零 由英国移民美国之敬虔的清教徒,故当被列在美国拓荒先锋的行列里。在往后的年日里,他们的子孙一直向西部前移,由麻萨诸塞州被岩石包围的海岸,移住爱渥华州肥沃的草原。玛莎的母亲杜特海莉(Harriet Maria Tuttle)和父亲温查理奥林(Charles Orin Wing) 即定居于此。他们在一八七零年二月二日结为夫妇。
温玛莎把一八九七年间所读的书列表,小心地保存起来,从这份书单可以看见她所受的影响有多深。她一共读了三十三本书,其中有许多是长篇巨着,第一本是歌德的浮士德英译本。她也读了伊丽莎白布郎宁文集( Works of Elizabeth Browning),包括一些长诗、长篇小说和一些特别标明属宗教性质的故事。
书单上的第十六本书,是公认为不可知论者且很受欢迎的作者渥韩福瑞女士(HumphreyWard)的马色拉(Marcella),这是一本长达千余页的小说,有「极多激进的言论」。温玛莎对这本书的评语是:「非常好!」(渥韩福瑞的第一部小说罗伯爱斯梅(RobertElsemere)就极尽能事地摧毁圣经中的信仰,当然一旦它达到目的,随之引发的便是不可知论和无神论。这本书最后的销售量超过一百万本,她的论调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以致英国首相葛蕾斯顿威廉(William E.Gladstone) 本人,写了一本信仰之战(The Battleof Belief) 向她挑战。书单上的第二十七本书廾争利格里的经历(The History of HenryGrieve) ,也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虽然玛莎对它的评价不那么高,但书中对宗教事物仍持着同一观点,所以对她不无影响。
她在一八九七年所读的最后第二本书是卡莱尔汤玛斯(Thomas Carlyle)的法国革命 (The French Revolution)。她之所以读完它,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阅读能力,因为这本书在那些令人钦佩且无所不读的人中间,也以无人读完它著称。有一位伟人赞它时的第一个反应是「像梵文般地令人厌倦」。一般人认为卡莱尔的写作方式罗罗嗦嗦而且暖味不明,然而温玛莎却认为「它是我所读过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也在「我一八九七年间最欣赏的几本书」里独占鳌头。
一本书若不是直接表达作者的信仰,便是间接表明作者的信仰。卡莱尔是在一个虔诚的苏格兰家庭长大的,父母选定他当牧师,作为献给神的特别礼物。但长久以来,他已放弃任何「有历史神迹证实的启示」所产生的信仰,虽然他仍持守着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并且相信有一位「大自然的活神」( the living God of Nature),他称之为「至高无上的实存」(the Supreme Fact)。连当时的新派自由神学家,对他那几近亵页的不可知论,也深觉愤慨、骇异。但他是文学天才中的天才,所以全然折服了温玛莎。
就物质一方面而言,这位客人享有最舒适的安排。那位与她们意气相投的护士,尽量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照顾病人,同时也是深受她们欢迎的同伴。这段时光与前几个月在医院里所渡过的时光颇为相似,病人读了许多的书,主要是小说。由于主人对天文学有兴趣,无疑的或多或少影响了他的客人,所以在这段时间她读了弗勒马利卡米(Camille Flemmarion)的天空的奇景(Wonders of the Heavens),还读了奎勒米爱美利(Amelie Guillemin)的月球奇观(Wonders of the Moon) 。除了阅读之外,宾主之间也有「美好的交谈」——可能在知识份子中间会称之为「智慧的对话」。而主人所供给的无信仰之文学作品,更直接且不断地影响温小姐。无神论思想在她身上产生了更大的作用,唉!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彭莉太太在得医治以前,「有一年的时间无法离开床,病因起于九年以前所受的一次伤」。后来她听说芝加哥有一位传道人陶威博士(Dr. John Alexander Dowie),他和一些同工带领一个锡安家庭,「神的孩子们生病时,若愿意单单寻求主,并奉耶稣的名藉着圣灵的能力来得医治」,可以到那里领受「圣经中有关神医的教导」,也有人会为你祷告;于是彭利太太决定要别人带她去那里。「当第一次别人为她祷告时,她得着足够的力量到饭厅去,和其它客人一同用饭。」她的力量逐增加,直至完全康复。她的见证简要地刊在陶威博士所发行的周报医治页(Leaves of Healing)上面。
目前温小姐需要另找一份属世的工作,所以她祷告,求主明确地引领她到应去的地方。她自然想到要仔细查一查地方报纸的广告栏,看看有没有一个适当的工作。当她一拿起报纸时,主立刻把她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广告,指示她那正是她要去找工作的地方——三市电子公司(The Tri-City Electric Company) 。这是一家富有进取心,而且欣欣向荣的公司,在答凡波特和摩来均设有办公室,是为这两地和岩石岛服务的唯一一家电子公司。她一申请就被录用,成为答凡波特昀公司经理斐洛克先生(Mr.S.C.Wheelock)的秘书。
温小姐在锡安城的第一个住处是「艾迪那招待所」( Edina HosPice) 。这是一间小旅社,为着饰边工厂的雇员、其它工作人景以及有意移居此城者而盖造的临时住处,直等别的住宅区完工再迁居。大家同住一起,「好像大家庭一般地融洽、和平、纯净」,由教会的一名职员负责管理家务,并由一位传道人督责其属灵生活。温小姐有一段时间带领每日的家庭崇拜,并负责一个查经班——当然是在长时间的工作以后去服事的。
其中有一位最积极参与这些事工的人,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绅士罗炳森亨利( Henry Walker Robinson) 。他是此城早期的居民之一,一九O一年和密友玛拉廉( William Marlatt) ,从加拿大的多伦多远道而来。罗炳森先生听说「神在其中」,所以亲自来锡安城要看看事情果真如所一一曰否。后来他在医治叶上作见证道:我经过了一番争战,才顺从了锡安教会的教训。最后,我明白自己跟神的关系不对,我确信锡安教会属于神,我也请求……别人为我祷告。神垂听了他们的祷告,也祝福了我。」
一八七四年四月七日,哈利(这是他常被称呼的名字)生于英格兰,幼年时就与双亲;罗炳森汤玛斯和周普依莉莎(Thomas and Eliza Jope Robinson)移居加拿大由于他是独子,所以母亲悉心照顾他生活的每一件大小事情,视如心肝宝贝一般。他年纪轻轻时,就已感觉神呼召他全时间事奉,也早已参与基督教事工。
在那个晚上,当大多数人开始离开会场后,有一个年轻女子叫布姬玛莉(Marie Burgess),留下来迫切地追求主。布姬小姐毕业于慕迪圣经学院,曾在锡安大众商店(Zion General Store)工作。当她开始追求圣灵的浸并邀请她的顾客们(其中许多人是她个人熟识的朋友)参加五旬节聚会时,她被革职了,因为该商店系由锡安教会的职员所经营。这样一来,她就能自由地、继续不断地追求主。接连三个白天和晚上,她连衣服也没有脱,就是一直地祷告。这一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禁食祷告,因为她只求一样生日礼物——主所赐的圣灵,而她生日的这一天差不多就快过去了,聚会也似乎结束了,但她尚未得着灵浸。她极度失望,也把她的感觉告诉了主,主就回答她并指教她如何领受灵浸——就是为着圣灵的赐下感谢主。突然圣灵开始摇动布姬小姐,而且连续摇动了一个小时之久,然后她开始说方言,同时又看见一连串的异象,如此达数小时之久。
接下去一直到四月底的记载,显示他们的事工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枯竭、死气沉沉、失败与聚会人数减少的时期,没有能力」。当然这不仅令人觉得不满,也感到羞耻。这是一次信心的真实考验——尤其鉴于当初他们被推荐为有能力的传道人,而往日在主工作上的成果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在如此危急的情况里,「我们考虑与城东布道所(East End Mission)合并,并放下我们的事工。」她这样记载着:「但神不让我们这么做。我们想要到城东布道所,并留在那儿,然而神拦住了我们。」
在「内在生活」一文里所提到的「操练与神同在」特别用引号标明其来有自,显示罗炳森师母对劳伦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的与神同在(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of God)一书很熟悉,这本书是基督教伟大的杰作之一。罗炳森师母这样教导别人:这本小书会带给读者特别的祝福;如果你是用祷告的心去读它,它会把「操练与神同在」的能力,更多放在读者的里面。因此,她十分推崇此书,并使之广泛流传。
另一本与此相媲美的书是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罗炳森师母不但留心读,而且推荐给别人 她自己的那一本(The Altemus Edtion of The Imitation of Christ)是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甘五日得到的,其中仅少数几页没有作记号,有一些则划满了各式各样的符号。有一页上面,用速记法写着:「勿忘!」而此页正是第三卷的第三十四章,标题是:「爱神的人以神为至宝,超乎万物之上,住在万物之中」。罗炳森师母用她自己独特的记号,圈出了本章的第一段话:「看哪!我的神,也是我的一切。我还要什么呢?我还能追求什么更大的幸福呢?」